“北漂台妹”,为台胞找到故乡的家
2018-11-14祖一飞
祖一飞
今年中秋,周思妤是在哈尔滨一个小镇上度过的,这是台湾长大的她到过的“最北的地方”。
经过一段乡间小路时,周思妤看到地上有许多黑色小球,她以为是野果,打算捡起几个看看。想到它们都躺在路中间,又觉得不太对劲儿。同行的《环球人物》记者赶忙提醒:这些“小球”其实是羊的排泄物。周思妤听完一脸惊讶,不好意思地笑了。
行走在大陆,方方面面的新鲜感始终环绕着她,这也是当初吸引她来大陆的原因之一。2015年,为了“看见更宽阔的世界”,25岁的周思妤从台湾一家电视台辞职,申请来到北京大学读研。去年7月毕业后,她进入互联网公司今日头条,正式开始了“北漂”生活。
工作地点在北京,但周思妤依然在做和台湾有关的事,她负责运营一个公益项目——“两岸寻亲”。1949年国民党军队撤退到台湾后,因为种种原因,一些老兵及后代始终没能回到大陆,至今仍与亲人失联。周思妤的工作是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和推送功能,以手机弹窗“寻人启事”的方式助力寻亲。过去一年多时间,已经有67个寻亲家庭在她的帮助下团聚。
今年9月23日,中秋节到来的前一天,《环球人物》记者与周思妤共同见证了一场跨越海峡的回乡之旅:60岁的老兵后人关仪凤从台湾回到故乡哈尔滨。两个月前,正是周思妤帮她找到了失散已久的亲人。
2018年9月27日,周思妤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侯欣颖/摄)
让“回不去的故乡”回得去
台湾到哈尔滨的飞行时间不超过4小时,关仪凤和父亲却花了半个多世纪才走完。1949年,老家位于原吉林省阿城县的关继贤随部队远赴台湾,直到1985年因肺炎离世也没能回到故乡。让后代与大陆亲人团聚,是他留下的遗愿。然而,由于时间久远、家乡地址变更等原因,父亲离世后的30多年间,关仪凤依然没能和对岸的亲人联系上。
2018年7月,事情出现转机。关仪凤偶然从社交媒体上看到大陆的“两岸寻亲”项目,就随手发布了寻人信息。她没有想到,仅仅3天之后,项目负责人周思妤就帮忙联系上大陆的关家后人。得知消息后,关仪凤激动万分,早早地筹划着回大陆一趟。思前想后,她挑了个好日子,决定在中秋节回乡团圆。
9月23日,关仪凤搭乘的航班在哈尔滨太平机场降落。她家乡的兄弟姐妹们早已等候多时,他们在接机口撑起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欢迎亲人关仪凤回家”。相见的那一刻,关仪凤紧紧抓住亲人的手:“我60岁才回到家,实在太晚了……”
接机这天,周思妤特意从北京赶到哈尔滨。庆祝团圆的家宴上,关家后人不停地向她敬酒致谢。周思妤坐在关仪凤身边,与她分享在大陆的各种见闻,气氛融洽得像一家人。第二天上山祭祖,周思妤全程陪同。当地刚刚下过雨,在山路上没走多久,她脚下的白鞋就沾了不少泥。身边的人提醒她,她却一点也不介意,“这是回力的,很便宜,我出差经常穿”。关仪凤爬到山坡上祭拜,周思妤也跟了上去,站在一旁安静地拍照。夜里回城住宿太远,她就在镇上单价128元的小旅馆凑合了一晚。
一次次出差,让这位台湾女孩学会放下“精致”。但来到农村,周思妤多少还是会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旱厕,她就实在接受不了,要么少喝水,要么宁愿憋着。除了生活上的这些小事,在农村还难免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一次在湖南邵阳,周思妤陪同台胞家属去坟地祭祖,路旁的草长得比人还高。走着走着,她突然看到草丛里跳起来一条细长的蛇,吓得扭头就往回跑。“后来有人辨认出,那条蛇是有剧毒的眼镜蛇。”回想起这件事,周思妤仍心有余悸。
跟时间抢人,为老兵圆梦
“爸,妈,我是东发,我回来了……”
91岁高龄的赵东发站在半山腰,凝望着父母的墓地。他想告诉父母自己是被抓去当兵的,并非故意不回家,但父母永远听不到了。1948年,赵东发为逃避国民党军队征兵独自离开苏州,不料在前往广西的火车上被抓入伍,之后随军前往台湾,与亲人失去联系。1987年,两岸首度开放探亲。为了照顾中风的妻子,赵东发只得搁置回乡寻亲的计划。直到2015年老伴离世后,他才在女儿女婿的陪同下回到大陆。70年时过境迁,曾经的上海军工路已是一片工厂。亲人没有找到,赵东发只能无功而返。
2017年下半年,赵东发再次燃起寻亲的念头,他吵着要回大陆寻亲,甚至决定独自一人去上海慢慢找。晚辈们急在心里,却又实在想不出办法。就在这时,女婿李仕伟从新闻上看到“两岸寻亲”公益项目。为了满足岳父的夙愿,他给周思妤发了封求助邮件。很快,“台湾九旬老兵大陆寻亲”的消息被推送给上海、苏州的部分今日头条用户。在热心群众与警方的帮助下,赵东发联系上生活在苏州的妹妹。不久后,老人终于见到了阔别70年的亲人。返回台湾前,赵东发亲手捧着一座定制的奖杯交给周思妤,奖杯上印着“功德无量”四个大字。
那一辈老兵被卷入一场历史洪流中。尽管两岸探亲自1987年便已破冰,但人生境遇殊途,并非每個人都能在有生之年找到对岸的亲人。周思妤告诉《环球人物》记者,目前健在的赴台老兵已经很少了。相当一部分老兵是没有找到亲人,带着遗憾离世的。因此对于每一位寻亲的老兵和老兵后人,她都竭尽所能去帮助。2017年3月至今,“两岸寻亲”项目一共帮助70个家庭团聚,其中67例由周思妤主导完成。这意味着,至少有数百人在她的帮助下与亲人相见。
在只有她一位正式员工和两名实习生的情况下,项目组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8年2月,“两岸寻亲”帮助老兵后人李尚颖找到失联80年的大陆亲人,这是求助者中失联时间最长的一例;2018年6月,项目组帮助台湾百岁老兵找到徐州89岁的妹妹,这是求助者中年纪最大的一例;2018年9月,江西籍赴台老兵陈竹生寻亲,周思妤仅用半小时就帮他找到了老家的亲人,这是寻亲用时最快的一例……
谈到“两岸寻亲”项目,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曾这样评价:“继通邮、通航、通商后,互联网已经成为连接两岸同胞的第四通。”
做一件“正确且温暖的事”
两岸亲人团聚通常选在一些寓意美好的传统节日。每到这时,就成了周思妤陪人团圆的日子。今年的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和中秋节,她全都在外地出差。尽管如此,周思妤并不觉得有什么遗憾:“看到失散这么多年的亲人团聚,我同样很开心!”
一个个成功案例,给周思妤带来不小的名气。由于经常有媒体来采访,她被办公室的同事们笑称为“网红”。只不过她这样的“网红”,不是在表演,而是在脚踏实地做实事。
每天一走进办公室,周思妤就开始不停地打电话。收到求助信息后,她首先要联系对方进行核实,符合条件的再编写寻人启事,通过“精准地理推送”技术弹窗到特定地区。同时,她也会视情况跟当地志愿者合作,或是向警方求助。每次电话接通,寻亲者总是迫不及待地从头讲起。周思妤会像聊天一样,引导他们说出最关键的信息。一个电话通常是半小时以上,有时晚上回到家,她还在不停地跟家属沟通。周思妤开玩笑说,电话打得多了,她的“台湾腔”都变了味儿。
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周思妤的家人。“以前在电视台工作,妈妈不会特意去看我做的报道,只有在地震时才会关注一下,确保我安全。现在,只要看到和我有关的报道,她都会收藏在手机里”。
在周思妤自己看来,这两份工作其实有很多相通之处。做记者时,她会经常报道一些正能量的事,例如公共服務、社会福利组织等。手头运营的“两岸寻亲”项目,公共价值与社会责任仍然是她在坚持的东西。当采访变成陪伴,她同样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来到大陆后,周思妤对互联网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北大学习之余,她先后申请到凤凰网、新世相、乐视网和今日头条等公司实习,攒下丰富经验。渐渐地,她发现大陆的互联网行业与美国不相上下,“我觉得这是台湾最需要学习的地方”。
周思妤还记得,大二的时候,一位老师曾当着全班学生的面问了一个问题:“怎么会有学生跑去大陆念传播呢?”“现在我觉得,其实来大陆也是蛮值得的。像耶鲁大学校长和‘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这样的大咖,我在大陆就有机会去听他们现场演讲。”两岸交流这么密切,周思妤觉得台湾的年轻人需要看看大陆到底在做些什么。她会跟台湾朋友建议:“来大陆吧,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是不错的选择。”
自从来到北京,周思妤已经有3年没在家里过生日了。她计划下个月回家一趟,好好陪陪父母。见证过那么多次团圆,如今她更能体会到“家”的意义,也意识到自己真的是在做一件“正确且温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