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建构的五重维度及其培育体系
2018-11-14蒋蕾,李艳
蒋 蕾,李 艳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1]新时代呼唤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的党员干部,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使命。
高校党员干部是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落地的主要贯彻者和执行者,又是高校改革发展建设中的组织者和骨干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状况直接影响着高校立德树人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高校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源自于他们对理想信念问题的系统认知和深刻理解,这就属于理想信念观的研究范畴。本文试图从理想信念观建构的视角,探索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
一、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的内涵及特征
理想信念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目标追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其中包括人们对什么是理想信念、如何认识理想信念、怎么坚守和实现理想信念等一系列问题的系统认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眼,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理想信念的重要讲话,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精神实质、价值意义、衡量标准、坚守路径等,系统形成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观。在这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即习近平所说的“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2]5源自科学理论、始终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立足中国道路、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扎根人民群众、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观的核心所在。
高校党员干部是党员干部队伍中的高知识分子群体,同时又是高知识分子队伍中的先进性群体,兼具共产党员、管理干部、教育工作者三重身份,鲜明的职业和身份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理想信念观既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观是一致的,又是其具体化和个性化的体现。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经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为此,高校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引领,以坚持“四个服务”为实践导向,以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使命自觉的理想信念观。
高校党员干部高度自觉的政治意识,决定了他们的理想信念观更具稳定性的特征。高校是国家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高校党员干部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精神、了解意识形态领域最新形势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长期党的教育和理论熏陶,使他们的思想理论素养与定力、政治敏感性与鉴别力、党性觉悟与战斗力比一般的党员干部更高。因而,他们的理想信念观更具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文化具有高度的认同与自信;有较强的定力抵御社会上多元价值观念、落后思想文化、不良风气诱惑的侵袭;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矢志不悔与执着追求上,以立德树人践行人生的崇高理想。
高校党员干部求真探索的理性精神,决定了他们的理想信念观更具先进性的特征。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和高水平知识创新活动密集的战略高地。高校党员干部普遍具备较高的学历层次,经过系统的知识学习和专业训练,思维活跃,善于思考,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问题意识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较高的知识层次和文化素养,使他们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勇于探究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精神比一般的党员干部更强。因而,他们的理想信念观更具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与改造世界;深刻洞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凸显与复杂问题有更理性的认知;不断追求知识创新、理论创新与文化创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实际行动塑造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形象。
高校党员干部为人师表的职业素养,决定了他们的理想信念观更具引领性的特征。高校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崇高职场。高校党员干部忠诚并热爱教育事业,普遍具有很强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意识,弘扬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精神。强烈的职业观念和道德意识,使他们比一般的党员干部更注重保持良好形象,强化自律意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因而,他们的理想信念观更具引领性,主要体现在他们是高校思想引领、道德引领、行动引领的标杆,坚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染师生,汇聚和传播正能量,以党风、政风带动教风、学风、师德师风,他们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对高校内部成员的理想信念建设起着极为重要的规范、辐射和引导作用。
高校党员干部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决定了他们的理想信念观更具务实性的特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承载着兴教为民、育才安邦的使命责任,潜心钻研、安心乐教使务实之风在高校尤为突出。党员干部是高校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勇于担当,团结和带领师生深化改革、攻坚克难。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使他们比一般的党员干部更强调耐住寂寞,摒弃杂念,返璞归真,脚踏实地。因而,他们的理想信念观更具务实性,主要体现在他们不为社会功利因素所扰,坚守大学本质,全神贯注、矢志不渝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全心全意地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坚持埋头苦干,引领发展,让高校的办学理念、治校方略、政策方针在基层和师生中落地生根。
正是因为高校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性,使其成为高校理想信念建设中最放心的一支群体,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高校党员干部受到西方思潮、社会风气、网络环境、多元文化等前所未有的众多因素影响,加剧了他们的内心冲突和选择困惑,使传统单一维度、被动接受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他们多元发展、自主选择的内在需要。因而,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培育亟待从以教育灌输为主的理想信念教育向以教育转化为主的理想信念观培育转变,亟待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的单一维度培育向以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建构的多重维度为主的体系化培育转变。
二、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建构的五重维度
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建构的目标,毫无疑问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观。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从来不是单一结构的,而是由支撑理想信念的各种结构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且不断动态发展的认知系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既是基于理论的,又是着眼实践的;既是基于历史的,又是关照现实的;既是基于利益的,又是崇尚价值的;既是基于自由的,又是彰显道德的。真理观、价值观、历史观、道德观和实践观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五重维度。
真理观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理论维度。马克思指出:“理想主义不是幻想,而是一种真理。”[4]扉页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只是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从现实出发,从客观的社会存在出发,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和进程。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5]没有真理观,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观就丧失了科学的依据。然而,真理观从来不是绝对的。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6]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与时俱进发展的。
价值观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价值维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观是对人类利益与需求的合理性评价与认识。离开了人类自身的利益与需求,理想信念观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411因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就是围绕着如何使无产阶级和劳苦民众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等各种枷锁,实现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价值要求建构起来的。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深刻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高度体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历史责任和价值追求。
历史观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历史维度。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9]760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是建构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基础的深刻认知之上的。它通过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解剖,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始终无法克服两极分化和人的异化这两大对抗矛盾,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形态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习近平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10]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的科学建构离不开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把握,及其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合理分析与价值判断。
道德观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道德维度。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否定资产阶级道德观对抽象道德的鼓吹和泛化的道德说教,认为道德与利益是一致的,它追求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道德价值,人民性立场是其核心,它既不是整体主义性质的,也不是个人主义性质的,而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辩证统一、和谐发展的集体主义性质的。道德观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的重要支点。不少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首先是从道德品质滑坡开始的。习近平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11]
实践观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实践维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13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发现了实践在人类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根本变革。因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是伴随着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伟大实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产生、发展和逐步走向成熟的。同样,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可贵之处在于“改造世界”[7]136。“实干”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精神实质。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12]
“五观”缺一不可,理论维度是认知的基础,价值维度是信仰的内核,历史维度是现实的依据,道德维度是立身的准则,实践维度是践行的保障,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三、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的培育体系
模型“作为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化的简约形式,是对研究对象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简明扼要的表达。”[13]112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培育体系研究,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五重维度的分析,根据理想信念观内化与外化的基本规律,努力构建顺应时代主题、符合形势发展、契合党员干部自身需求的培育模型体系。
(一)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培育的总体模型
培育总目标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谓内化于心,就是将外在的社会意识、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形成个体精神世界中稳定的、居于主导地位的理想信念观的过程;所谓外化于行,就是将内化的理想信念观转化为自觉行动并且养成一定行为习惯的过程。内化于心的核心是基于认同的思想自觉、有效地指导实践,外化于行的核心是基于习惯的行为自觉、主动地提升认知,内化与外化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图1
培育方向是从真理观、价值观、历史观、道德观和实践观五个维度出发,开展体系化培育。真理观培育的目标指向是知识结构,即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是价值取向,即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培育的目标指向是道德规范,即坚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历史观培育的目标指向是思想认识,即牢固树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实践观培育的目标指向是行为表现,即做“三严三实”的好干部和“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
培育方式包括:第一,传统讲堂是建构理论体系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国家和教育部高度重视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了干部培训全覆盖和学时量化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加强了对干部培训的统筹和规划,学习型党组织氛围更加浓厚,集中的教育培训帮助党员干部建立完整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澄清思想认识误区,日常的教育学习帮助党员干部补充最新的理论政策知识、指导现实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第二,网络育人是拓展教育时空的重要方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党员干部每天的工作学习生活离不开网络环境,因而占领和建设好网络阵地,比如网络党校、网络讲堂、网上论坛、微信公众号、手机报、短信推送等新的知识传递方式,打破时空的局限性,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实现学习的灵活性,使党员干部可以随时随地、自主选择想要学习了解的内容。第三,生活体验是升华日常实践的重要方式。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关心人的生活体验、引导人的生活实践是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培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注意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育元素和典型案例,努力贴近党员干部的生活实际和内心世界,能够赋予理想信念教育更多的生活趣味,使其更加接地气、有温度,从而激活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大大提高培育的实效性。第四,文化涵养是增进教化认同的重要方式。从文化资源中找到教育的契合点和突破口,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理念、道德价值等,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还有扎根于中国大地的现代大学制度文化,彰显了服务国家使命、培育杰出人才、勇攀科学高峰、传承创新文化、引领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培育提供了最直接的文化养分和氛围熏陶。第五,党性锻炼是强化党性观念的重要方式。党性锻炼,是党员干部在自身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去体现和实践党的性质,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以自身的业绩,为实现党的理想、党的使命而努力奋斗的过程。党内生活实践是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改进作风的第一课堂,也是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渠道。
(二)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培育的子模型体系
鉴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五个支撑维度的建构各有其规律和特点,培育的内容、方法、解决的核心问题也不尽相同,本文打破简单的一维模型建构方式,分别针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各个结构要素进行分析,建构子模型体系。
图2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培育子模型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对事物和规律本身的客观性反映,具有主观符合客观、从感性上升理性、从现象把握本质的特点。一是培育内容。旨在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体系,包括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规章等。二是培育路径。传统的理论灌输侧重于知识形态单向“传递—接收”的过程,个体主体性发挥“接收—认同—践行—创新”的过程往往被忽略,因而灌输的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培育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理论灌输的主体性、吸引力和实效性不佳的问题。问题导向模式,核心是以重大问题作为教育引领,重点澄清党员干部思想体系中的认识盲点和思想困惑,比如如何正确认识当前资本主义的相对繁荣稳定、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社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矛盾与新问题等,使教育有的放矢、加强针对性。需求导向模式,核心是以个体需求和差异为出发点,注重因需施教、按需指导,结合党员干部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来进行分类指导;根据“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为他们自主学习和接受教育提供可选择的订单式教育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现实需要。实践导向模式,核心是以理论指导实践、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为教育方向,突破传统理论灌输模式对实践诉求挖掘不够、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弊端,通过采取案例式教学,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典型案例启发党员干部;通过采取体验式教学,设置主题和情境,引导党员干部将已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发展导向模式,核心是以完善认知体系、推动理论创新为教育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中的理论,理论灌输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认知、认同和践行,理论灌输的最高境界是推动和实现理论创新,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翻转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党员干部内在的创新意识。
图3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子模型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出发点、以追求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高价值理想。一是培育内容。在当代中国主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常包括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价值观,本文认为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国际层面价值观,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层面上的拓展。二是培育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走近大众,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认同它、践行它。建立利益维护机制,核心是要解决价值诉求问题,利益是价值观生成的基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4]82。因而在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培育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合理利益诉求和个人价值追求,注重利益引导,形成深厚的认同基础。建立引导激励机制,核心是要促进价值认同问题,尤其是在价值多元的时代环境下,帮助党员干部在多样中立主导、在多元中求共识,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管理、校园文化、网络环境,努力形成有利于认同和践行的舆论强势和文化氛围,以持续的文化熏陶、正确的舆论导向、完善的激励机制潜移默化地影响党员干部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认同。建立制度约束机制,核心是要强化价值自觉问题,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价值标准和规范,只有构建起明确有效的约束机制,分解为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的行为准则,以其不容置疑的强制力、约束力和引导力,才能更好地强化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意识。建立示范引领机制,核心是要增进价值自信问题,党员干部中少数迷信和盲从西方普世价值观的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因为对我们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不自信。为此要强化典型示范、引领社会风尚,使抽象的核心价值观转化成生动的案例、感人的事迹和榜样的激励,更能强化党员干部的价值自信。
图4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培育子模型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一是培育内容。包括唯物史观,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四个基本范畴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阶级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文明史观,从人类文明的演进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进程中,探寻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全球史观,将整个人类历史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培育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就是要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培育路径。引导使命担当的历史责任意识。担当就是要承担党和人民赋予的重托,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然而近代以来饱受列强侵略与屈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和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党员干部作为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之奋斗的骨干力量,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是对他们的必然要求。引导以史为鉴的历史学习意识。历史是对一个国家民族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各种历史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汇总,因而要引导党员干部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学会善于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从历史学习中汲取有益于加强文化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在工作中能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引导坚定自信的历史延续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15]“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16],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引导党员干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放眼世界的历史全局意识。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相连,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了解外部世界,培养世界眼光、全球思维,对于党员干部驾驭和处理复杂问题,提升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图5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培育子模型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遵从人类共同利益、强化互助协作观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一是培育内容。在无产阶级自发形成的朴素的道德基础上,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以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根本落脚点的先进道德体系建设。二是培育路径。政治品质教育,核心是培育政治道德,既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教育,也包括党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四个服从”,对党和人民忠诚、言行一致,面对大是大非问题能够挺身而出、敢于斗争。中华美德教育,核心是孕育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葆有极为丰富的德性精神与教育资源,有“天下为公”的爱国情怀、“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孝悌之义”的人伦责任、“止于至善”的道德追求和“克己慎独”的品德修养等,深入阐发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内涵更为丰富,更具民族性和渗透力。革命传统教育,核心是继承和弘扬我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内容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判与自我批评”党的三大作风教育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英勇顽强、不畏困难”的优良传统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核心是引导党员干部追求高尚情操,维护公平正义,忠实履行职责。内容包括,社会公德教育旨在培树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教育旨在培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精神;家庭美德教育旨在培树良好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个人品德教育旨在培树个人的基本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
图6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培育子模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对人类实践的客观本性及其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实际地位的如实反映。一是培育内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目的是发展,主体是人民,本质是实干,动力是创新。因而结合当代主题,对党员干部的培育要求集中体现为发展观、群众观、政绩观、改革观。发展观是围绕着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如何发展等一系列有关发展的根本问题的系统认识。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群众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政绩观是党员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去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改革观是蕴含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发展、创新、变革思想。二是培育路径。引导树立科学导向的实践观。科学的本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当前高校发展的主题已经从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内涵发展转变,这就需要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出发研究和推进工作实践。引导树立人民导向的实践观。在党员干部群体中倡导和营造师生至上的治理理念和文化氛围,引导他们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深化服务意识,将“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依靠师生,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的价值追求深深内化于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深处。引导树立实干导向的实践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尤其是在高校,肩负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艰巨使命,坚守大学本质,坚持立德树人,弘扬实干之风,就必须要强化务实的政绩观念,让“三严三实”成为党员干部修身为政做事的基本遵循和自觉品格。引导树立创新导向的实践观。当今是高等教育改革鼎新、争创一流的新时代。综合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路径,创新是综合改革的动力之源,高校要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创新自觉,坚持问题导向,扫除体制障碍,破除发展藩篱,将智慧力量凝聚到内涵发展、争创一流上来。
新时代意味着新使命新要求,坚持从时代发展需要出发、从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认同规律和创新诉求出发,立足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建构的五重维度,探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想信念观培育体系建设,对于引导当前高校党员干部形成科学、稳定的理想信念观,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