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观察

2018-11-14郑玲玲吴银娣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9期
关键词:淋巴结炎肠系膜腹痛

郑玲玲 吴银娣

(广东省梅州市中医医院儿科 梅州514000)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常并发于肠道感染或者呼吸道感染中,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等,常伴恶心呕吐,食欲减小。在患儿遭受病痛折磨时,患儿家属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1]。现代临床西医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是针对病原给予抗病毒、抗炎和对症治疗,同时服用微生态调节剂以调节肠道功能。相关研究发现[2],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改善整体疗效,但中药汤剂味苦量多,患儿往往拒服或服后即吐,严重影响了药物疗效[3]。因此,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手段对患儿进行治疗受到了广泛关注。清代吴师机曾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本研究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92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5.67±1.25) 岁;病程2~12 d,平均病程(4.32±3.69)d。观察组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3~8 岁,平均年龄(5.82±1.23)岁;病程 2~14 d,平均病程(4.39±3.65)d。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资料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以腹痛(时作时止,呈阵发性疼痛,痛处喜按,得温则减)为主要表现,伴发热、恶心呕吐、倦怠乏力或食欲不振,腹部B超检查结果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

1.3 排除标准 外科急腹症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西医疗法。给予韦林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03685)10~15 mg/(kg·d),静脉滴注,2次/d;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国药准字H20103369)100 mg/(kg·d),静脉滴注,2次/d;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国药准字S20020014)1袋/次,2次/d,凉开水送服;必要时予以退热和解痉止痛治疗。治疗7 d后评价其疗效。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贴敷疗法。将延胡索10 g、木香8 g、炒白芍10 g、枳实8 g、莪术8 g、黄连12 g和干姜8 g混合制成粉剂,以温水调和成糊状涂抹于方形无菌纱布上,贴敷于七海、关元、天枢、神阙、中脘等穴位上,5 h/次,1次/d。治疗7 d后评价其疗效。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治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中医证候总积分减少≥95%,复查腹部彩超显示肠系膜淋巴结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减少70%~94%,复查腹部彩超显示肠系膜淋巴结显著缩小;有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减少30%~69%,复查腹部彩超显示肠系膜淋巴结无变化;无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恶化[4]。(2)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中医证候进行分级量化评分。主证腹痛以无、轻、中、重分别记0、2、4、6分,次证精神倦怠、大便不调、乳食减少、食后痞胀以无、轻、中、重分别记 0、1、2、3 分[5]。(3)治疗前后,采用腹部彩超检查观察肠系膜淋巴结的大小变化。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和淋巴结大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淋巴结大小和中医证候总积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淋巴结大小和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和淋巴结大小比较(±s)

表2 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和淋巴结大小比较(±s)

?

3 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主要沿肠系膜血管周围分布,其中以回肠末端和回盲部的肠系膜淋巴结最为丰富。由于小儿淋巴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屏障作用较差,当胃肠道或呼吸道细菌和病毒感染累及肠系膜时,极易在回肠末端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从而导致肠系膜淋巴结炎性增大,引起右下腹或者脐周的痉挛性疼痛,且因为炎性渗出液的刺激,临床常伴有发热、腹泻和呕吐等症状[6]。目前,针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西医临床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抗感染、抗病毒、解痉止痛和退热等对症治疗,同时再用微生物调节剂迅速调节紊乱的肠道菌群,保持肠道内微环境平衡,抑制病菌所引发的炎性反应,以提高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7]。

中医学认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当属“小儿腹痛”范畴,腹部为六腑所居,六腑以通为用,小儿脏腑筋骨娇嫩,形气未充,卫外功能不足,过食生冷瓜果或感受外邪,寒邪凝滞经脉,气血不畅,经络不通,以致腹痛。中医学在治疗小儿腹痛时,除内服中药外,以中药贴敷、针灸等为代表的外治法也有着重要的地位[8]。其中,中药贴敷是将自制的敷贴敷于特定穴位,以改善气血运行,调节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本研究所用中药贴敷方药中,延胡索为行气止痛、活血化瘀之妙品;黄连益气,止腹痛;干姜温中散寒;莪术破血益气,消积止痛;白芍主邪气腹痛,有止痛益气之效;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木香温中和胃、行气止痛。全方共奏文中行气、化瘀止痛之效。所选神阙穴位于脐中,为五脏六腑之本,且其周围皮肤褶皱有利于药物与皮肤的充分接触,帮助药物充分吸收;中脘属任脉,有散寒止痛的作用;关元为脐中下三寸,有温阳固脱、补肾培元之效;天枢为腹部要穴,有理气行滞、消食的作用;气海为机体先天元气聚集之所,有行气散滞之功。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淋巴结大小和中医证候总积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淋巴结大小和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其淋巴结大小恢复正常。

猜你喜欢

淋巴结炎肠系膜腹痛
扁桃体炎并发颈淋巴结炎 贴敷见效快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痛候”导引法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下腹部腹痛应做哪些检查诊断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