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对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功能的影响
2018-11-14王劲
王劲
(河南省潢川县人民医院骨科 潢川465150)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较多,最常用的方法为股骨近端髓内钉-抗螺旋刀片内固定与股骨头置换术[1]。前者有手术创伤小的优势,但在实现早期下地负重行走和开展功能锻炼方面效果不理想,而后者可提供坚强的内固定,减少术后卧床时间,使早期康复训练顺利开展,有效降低了骨折延迟不愈、髋内翻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探讨了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抗螺旋刀片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98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72.01±7.23)岁。对照组中男28例,女 21例;年龄 60~85岁,平均年龄(73.41±7.1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且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
1.2 纳入标准 符合《外科学》中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2],经X线平片确诊者;年龄≥60岁者;无认知与沟通障碍,知情同意本研究者。
1.3 排除标准 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不全,难以耐受手术与麻醉者;髋部原发肿瘤或转移瘤等所致病理性骨折者;合并老年痴呆或既往有精神疾病史者。
1.4 治疗方法
1.4.1 观察组 行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取侧卧位,于髋关节后外侧作一切口,保留臀中肌处大粗隆骨块,并向外翻开臀中肌与骨折块,将钢丝穿入但暂不固定;切开关节囊,在小转子上端1.2 cm处予以斜形截骨处理,测量股骨头大小,确定人工股骨头型号;清除无法复位的碎骨片及圆韧带窝内残留软组织,扩髓后插入人工股骨柄之前,固定小粗隆,保持肢体长度,股骨头假体柄插入股骨近端髓腔(与股骨髁平面前倾15 °左右),解剖复位大转子,确认假体中心与大粗隆顶端在同一水平线;髓腔内注入骨水泥,将加长假体柄置入并固定,股骨距骨缺损以骨水泥填充、重塑,确认下肢长度、髋关节稳定性与活动度,获得满意固定效果后,结束手术。
1.4.2 对照组 行股骨近端髓内钉-抗螺旋刀片内固定。取健肢屈膝屈髋外展仰卧位,牵引患肢,使其与躯干保持10°~15°,内收固定,暴露髓腔,纠正旋转畸形,恢复患肢长度、前倾角与颈干角,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完成骨折复位;于股骨大转子间向近端作一5 cm左右切口,适度分离皮下及肌肉组织;触及大转子后以三棱锥从大转子顶点偏向内前侧1/3及后2/3间向股骨干髓腔方向开口,确认进针点及方向正确,将导针插入髓腔;注意保护软组织,沿导针对股骨近端进行开口扩髓处理,并将主钉插入,行骨折端髓内复位,透视下对插入远端方向及深度予以调整,至满意位置后调整前倾角;瞄准器导向下沿股骨颈中轴将导针打入,调整位置及深度至满意,测量旋转刀片长度,在股骨外侧皮质扩孔,将旋转刀片打入后,锁定远端螺钉,并将尾帽锁入,结束手术。
1.5 观察指标 (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手术用时、术中出血、术后负重及骨折愈合时间。(2)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3]评估两组手术前和术后1年的髋关节功能,分值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用时和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
2.2 两组手术前及术后1年Harris评分比较 手术前,两组的Harri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及术后1年Harri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手术前及术后1年Harris评分比较(分,±s)
?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群体常见损伤,粗隆部血运丰富,骨折后极少不愈合,但极易发生髋内翻,且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呈退行性改变,长期卧床诱发的并发症较多,故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来保证骨折良好复位和坚强内固定,促进患者早期负重和开展功能康复锻炼,对改善预后尤为关键[4]。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抗螺旋刀片内固定是目前临床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最常用术式之一,可有效避免骨折端软组织与骨膜剥离,不强求解剖复位,满足了保护骨折端生物环境的生物学固定要求,同时以抗螺旋刀片加压夯实周围骨质,可增加髓内钉把持力,获得良好的内固定效果[5]。该术式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势,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仍不可实现最早期下床活动和开展功能康复锻炼。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可提供更牢靠的内固定,故能较早地下床负重并进行关节活动,以促进关节功能早期恢复,且有利于进一步减少因卧床而导致的并发症,同时该术式可避免因固定不良而引起的骨折畸形愈合及骨不连,对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也有积极作用[6]。本研究中,观察组手术用时和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较股骨近端髓内钉-抗螺旋刀片内固定虽无微创优势,但在促进术后负重及骨折早期愈合方面具有优势。本研究随访至术后1年,观察组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股骨头置换术可有效改善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可能与早期下地负重和开展功能康复锻炼有关。综上所述,采用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虽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但利于早期负重及骨折愈合,对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