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写史
——读《过华清宫·其二》
2018-11-14张照生
○张照生
唐朝的都城是长安,即今天的西安。在长安的临潼县里有骊山,华清宫正位于骊山之上。华清宫建于贞观年间,即唐太宗时期,起初它并不叫华清宫,而为汤泉宫,到了天宝六载,即唐玄宗时期,才改名为华清宫。唐玄宗还在华清宫修建了长生殿,又名集灵台,以祭祀神灵。唐玄宗常常携贵妃杨玉环在华清宫游玩,上演了各种极盛、极乐之场景。也正是因为唐玄宗的荒唐玩乐,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此转盛为衰。某种程度上,华清宫是唐朝的一个缩影。所以,不少后人缅怀此处或游历于此,皆不禁畅想当时的景象,或感慨,或反思,譬如白居易就曾有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杜牧本就是长安人,对华清宫当然不陌生,甚至在长安城里就能望见骊山。他在《过华清宫·其一》里写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在长安城就能看见骊山上满山的花卉。他除了有《过华清宫》三首绝句,还有长诗《华清宫三十韵》。在《华清宫三十韵》里,他就以华清宫表现了唐朝历经的繁盛、混乱与衰败。相比于这首长诗的繁复,《过华清宫》三首绝句简洁明了,每首绝句只叙述了一个历史事实,比如第一首诗主要讲述了兵士快马加鞭为杨贵妃运送荔枝之事,第三首诗讲述了安禄山在华清宫为唐玄宗作胡旋舞这个事件。《过华清宫·其二》,则讲述了另外一件事。
过华清宫·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首句的新丰为一县名,它位于临潼县的东边,第一句讲的是新丰县城的树绿意盎然,道路上扬起黄色尘埃。路上为何扬起尘埃?第二句给出了解释,是因为数位使者骑着马经过此处,他们刚从渔阳打探消息回来。此句的“渔阳探使”指的是大臣璆琳等人,这里涉及一个历史事件,当时在朝廷之上,皇太子李亨与宰相杨国忠多次向玄宗进言,表明安禄山有谋反之意,唐玄宗初始并不相信,随后派遣大臣璆琳去打探消息。然而,璆琳在见到安禄山之后,被其以重金贿赂,回来禀告玄宗,说安禄山并无谋反之心。正是因为璆琳的隐瞒,唐玄宗又放心地纵情歌舞,这就有了第三句,霓裳曲飘荡于无数座山峰之上。这里的霓裳曲指的是《霓裳羽衣曲》。关于《霓裳羽衣曲》,民间传说它是唐玄宗游历月宫之时,见到数百位仙女舞蹈,记下她们跳舞的曲子,归来之后所编的。事实上,《霓裳羽衣曲》为河西节度使杨敬忠所献。杜牧采用的是民间的说法,为此他在《华清宫三十韵》里写道“月闻仙曲调,霓作舞衣裳”。也因为霓裳曲本为仙曲,它才能盘旋于千峰之上,直达天际。最后一句指出,这首舞曲直至中原为安禄山攻破才下来,即唐玄宗不再听闻舞曲,停止了玩乐。
从表面而言,该诗是一首咏史绝句,记述了唐玄宗时期的历史事件。杜牧不仅善于以诗写史,而且善于从奇特的视角讲述历史。譬如,一般诗人在陈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奢靡、荒唐生活时,会从他们如何大肆修宫殿,怎么纵情饮食、玩乐等方面着手,杜牧在《过华清宫·其一》里则巧妙地借用“送荔枝”这一件事入手,展现了唐玄宗为了杨贵妃的喜乐而大肆耗费国力、民力。同样,本诗的角度也很独特,杜牧没有直面书写唐玄宗纵情享乐,而是从霓裳舞曲一直盘旋于千峰之上,暗指他不理朝政、只顾玩乐。杜牧的创作角度不仅特别,而且还以小见大。从渔阳探使骑马归来、霓裳舞曲飘荡这些微小的事情,我们却看到了大唐朝廷内外的景象——安禄山正在操练兵马,准备攻打长安;对于安禄山谋反的消息,大臣隐瞒不报;唐玄宗每天只顾在华清宫内观赏舞蹈。此刻的大唐看似平静,实则处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状态。
杜牧写史往往并不只为了记述历史,还为了以史为鉴、以古评今。例如,他记叙阿房宫正是为了以史观今,“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宝历为唐敬宗的年号,杜牧写阿房宫正是因为唐敬宗大肆修建宫室,沉迷声色。那么,杜牧写《过华清宫·其二》自然不仅仅是回忆历史。杜牧生于晚唐,大唐王朝已因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国家内忧外患、动荡不安,国内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苛捐杂税众多、农民负担沉重,国外则常有戎狄入侵。当时的统治者却多不思进取,反而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比如唐穆宗好金丹、酒色,之后的唐敬宗亦是好酒色,还广修宫殿。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牧写这首诗应该还有劝诫当时的君王之意,劝诫他应停止享乐、励精图治、体恤民情,告诫他国之衰亡并非是因为外敌入侵,而是由于内部的腐化、堕落,正如《阿房宫赋》所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相比于婉丽的晚唐诗风,杜牧的诗承袭了盛唐的豪迈诗风,能用简短的诗句描绘出壮阔的历史画面,表现出内在的波澜,并呈现出辽阔的意境,令读者读完依然有未尽之感。此外,杜牧的诗还有明朗、流动之感,读起来畅快淋漓。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唐王朝已湮没于尘土之下,唐玄宗的种种荒唐之为也被掩盖于文字之中。但也许在某一天,当我们经过华清宫的遗迹,或朗诵杜牧的诗句之时,昔日的一切似乎又活了过来,让我们感受到大唐的气象,还能见到一位有着豪气又忧心国事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