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文献计量分析

2018-11-14秦燕霞徐旭东戴伟娟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年21期

秦燕霞 徐旭东 戴伟娟

(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

王 朋

(济宁医学院图书馆,山东 济宁 272067)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神经功能缺失的临床常见多发病〔1〕,缺血后再恢复血液供应可使组织器官功能得到恢复,损伤的结构得到修复,患者病情好转,但是脑缺血一定时间后恢复血液供应,其功能不但不能恢复,可能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称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氧自由基损伤、炎症、钙离子超载、兴奋性氨基酸中毒、凋亡等因素有关,但其损伤的具体机制不明确〔2〕。本文从文献计量角度,选取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期了解此领域研究的文献题录特征,为该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1 数据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选取CBM数据库,对1978~2015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文献进行统计。

1.2方法 采用主题词扩展检索,主题词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检索式为(“脑缺血”〔不加权:扩展〕) AND “再灌注损伤”〔不加权:扩展〕,检索时限为1978~2015年,共获得文献4 889篇,下载全部txt格式题录信息,将txt格式的文献题录导入Excel中,文献去重和补录后,采用Excel和VBA编程技术对题录进行处理,结合CBM自带的结果聚类统计功能,对文献发表时间、关键词等进行词频统计,获得发文时间趋势、论文高产地区、高载文量期刊等数据。

2 结 果

2.1时间分布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年代发文数量为1987年3篇、1988年1篇、1989年4篇、1990年10篇、1991年10篇、1992年11篇、1993年22篇、1994年31篇、1995年29篇、1996年55篇、1997年53篇、1998年74篇、1999年105篇、2000年139篇、2001年245篇、2002年250篇、2003年293篇、2004年198篇、2005年424篇、2006年500篇、2007年382篇、2008年244篇、2009年253篇、2010年266篇、2011年296篇、2012年238篇、2013年268篇、2014年233篇、2015年252篇。可以看出我国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大体先上升后趋于平稳。1988~2006年,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以前上升幅度缓慢,2004年稍有下降,2006年达到高峰500篇,2007年开始及以后总体呈下降趋势,呈现波浪状。

2.2地区分布 文献发表主要集中在中东部,西部地方发文量相对偏低,这可能与中东部地区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比较集中有关。西部地区中陕西(205篇)和重庆发文量(161篇)相对较高,这两个地区与其他西部地方相比,科研机构及高等医学院校相对较多,而海南(11篇)、宁夏(18篇)、青海(8篇)发文量相对较低,说明在这些地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相对较少,科研院所及高等医学院校较少。发文200篇以上的地区分别为湖北(424篇)、山东(405篇)、江苏(387篇)、北京(347篇)、广东(321篇)、河南(284篇)、辽宁(262篇)、河北(251篇)和黑龙江(208篇),占发文总量的50%,说明这些地区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所进行的基础、临床应用等研究比较多,注重成果的发表,所以论文见刊数也相当可观,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比较活跃的地区。

2.3机构分布 选取发表文献数量前30名的作者单位及第一作者单位进行发文机构分析。处理机构时,大学的附属医院及二级学院和系不算独立单位,均并入相应大学。研究论文作者单位分布:哈尔滨医科大学150篇、徐州医学院137篇、青岛大学121篇、中国医科大学118篇、华中科技大学102篇、重庆医科大学99篇、首都医科大学99篇、新乡医学院95篇、武汉大学87篇、郑州大学85篇、中南大学81篇、山东大学80篇、河北医科大学80篇、第四军医大学71篇、天津中医药大学70篇、南方医科大学66篇、广西中医药大学66篇、西安交通大学65篇、广州医学院64篇、吉林大学64篇、第三军医大学63篇、山西医科大学61篇、南京医科大学59篇、桂林医学院59篇、福建医科大学57篇、北京中医药大学57篇、天津医科大学56篇、承德医学院56篇、温州医科大学54篇、中国医学科学院55篇。研究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分布:哈尔滨医科大学109篇、徐州医学院91篇、重庆医科大学81篇、青岛大学80篇、中国医科大学67篇、首都医科大学64篇、郑州大学62篇、山东大学55篇、第三军医大学55篇、第四军医大学54篇、温州医科大学54篇、新乡医学院49篇、华中科技大学49篇、河北医科大学48篇、中南大学47篇、南京医科大学44篇、天津医科大学43篇、中国医学科学院42篇、天津中医药大学42篇、山西医科大学42篇、南方医科大学42篇、广西中医药大学42篇、西安交通大学40篇、桂林医学院40篇、福建医科大学40篇、承德医学院40篇、郑州河南中医学院39篇、广州医学院39篇、第二军医大学38篇、中国人民大学34篇。高等医学院校是我国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主力军,这与医学院校学术氛围及侧重于疾病的基础理论研究有很大关系。高等医学院校的脑科专家努力钻研于这一领域,为我国脑科理论研究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后备军及接班人,并推动了我国脑科理论研究的发展。其中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徐州医学院不管是总的作者单位还是第一作者单位都是排在前两名,说明这两所医学院校非常重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一领域的研究。

2.4期刊分布 发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文献数量前20名的期刊为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49篇、中华麻醉学杂志144篇、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102篇、中国临床康复98篇、中国老年学杂志91篇、中国药理学通报84篇、中国中医急症67篇、卒中与神经疾病63篇、中国病理生理杂志63篇、时珍国医国药58篇、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53篇、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50篇、中药药理与临床48篇、脑与神经疾病杂志48篇、中华神经医学杂志47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45篇、临床神经病学杂志45篇、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41篇、中国急救医学41篇、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41篇。载文量前三位的期刊分别是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都超过100篇,占论文总量的8.2%。这些期刊是了解我国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重要窗口,对于促进我国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

2.5高频关键词分类 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论文研究的内容,对关键词的词频统计可以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个体差异,同一含义的词会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对一些含义相同或相近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处理,最高频关键词为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达3 900多次,对其余关键词进行分类处理,关键词词频大于30的结果见表1。

表1 高频关键词分类(词频>30)

文献涉及对象主要为大鼠和小鼠,尤其是大鼠,实验研究以大鼠为研究对象来制备疾病模型,原因可能为:大鼠容易获取,价格较低,有利于大样本实验的实施,而且其解剖结构和生理等方面的资料比较丰富〔3〕。而研究的部位主要在脑、海马、神经元、线粒体及一些超微结构,对这些超微结构的研究可能会涉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主要有氧自由基损伤、炎症、钙离子超载、兴奋性氨基酸中毒、凋亡等因素。线粒体是维持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和钙稳态的重要场所,线粒体损伤可以导致氧化还原状态失调和钙离子失衡,并促进一些凋亡诱导因子及氧自由基的释放。另外谷氨酸兴奋性中毒、缺血后低氧也会刺激缺血后受损的线粒体产生氧自由基,而过量氧自由基会引起膜结构破坏,通透性增大,蛋白质降解,线粒体变性等。缺血期间,一些脂质过氧化物如丙二醛、过氧化物歧化酶等也明显上升,导致氧化-过氧化失衡,线粒体凋亡,细胞死亡〔4〕。很多蛋白参与了线粒体凋亡过程,如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家族,与脑缺血有关的有caspase-3、caspase-8、caspase-9、caspase-12等,另外促Bax及Bcl-2等也参与此过程。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主要是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抑制炎症反应等。抗氧化剂主要为超氧化物歧化酶、依达拉奉、一氧化氮合成等,可以使脑血流量增加,梗死面积及自由基形成减少,为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提供保护作用〔5〕。而应用caspase抑制剂可以抑制细胞的凋亡,减缓脑缺血再灌注后引起的脑损伤。如高压氧预处理可以通过提高caspase酶类活性,诱导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诱导细胞自我吞噬作用,恢复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等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6〕。脑缺血后氧及能量供应不足,导致缺血区神经元和炎症细胞的损伤及代谢产物的集聚,受损的神经元和炎性细胞可以释放炎性因子,如TNF-α等引起炎性反应,引起血脑屏障破坏,所以治疗时对抗炎性反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亚低温可以通过减少神经细胞蛋白及保护血脑屏障等途径起神经保护作用〔7〕。

另外,中医药在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电针是排在第一位的。电针可以抗氧化应激作用、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拮抗钙超载和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并且促进血管再生,体现了其综合调整作用〔8〕。同样,中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有一定的疗效。从中药川芎中提取的生物碱类川芎嗪可以通过减轻脑组织水肿,缓解能量代谢障碍,降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抑制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和抗炎性因子损伤等多种作用,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9〕。而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和提高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突触的可塑性〔10〕。葛根的有效活性成分葛根素的抗炎作用通过下调c-fos蛋白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从而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