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马戏艺术交流回顾与展望

2018-11-14郭云鹏中国杂技家协会

杂技与魔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艺术交流马戏杂技团

◎ 文︱郭云鹏(中国杂技家协会)

中国和俄罗斯是世界两个马戏大国、强国,是国际马戏艺术阵营中非常重要的两极。中俄两国马戏艺术民族特色鲜明,是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一、中俄马戏艺术交流的发展脉络

马戏艺术以技巧表演为核心,不需借助语言,没有文化隔阂,是真正的世界性艺术。这种特性使这门艺术极利于传播,表演也非常容易融汇外来技巧。中俄两国马戏艺术的交流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是一个跨文化交融、互鉴、吸纳和影响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九世纪末中国杂技艺人到俄罗斯卖艺谋生,打通民间交流渠道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值中国清末民初,中国杂技艺人,尤以河北吴桥的杂技艺人为多,来到俄罗斯卖艺谋生。俄罗斯是中国通往欧洲的重要陆路通道,且演出报酬较为丰厚,吴桥杂技艺人途经俄罗斯去往欧洲各国,开始了最早的马戏艺术交流。中国杂技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种类之多、技艺之高,令人叹服。吴桥是中国重要的杂技发源地,很多起源于中国的杂技节目,如《中幡》《皮条》《钻圈》《爬杆》《飞叉》《空竹》《花盘》《十样杂耍》《百丈旗》等,通过中国杂技艺人的演出,传播到俄罗斯。中国杂技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中国传统杂技节目的流入极大地丰富了俄罗斯马戏的技巧和素材。同时,中国特色的节目受到俄罗斯观众的热烈欢迎,吴桥也成为中国杂技在俄罗斯的代名词,享有盛誉。

据史料记载,吴桥杂技艺人王汝利、孙秀力早在1889年就随父母到了莫斯科。著名杂技艺人孙福有在1902年就来到俄罗斯演出。而在1916年,王汝利率领由32人组成的吴桥杂技团开始了在俄罗斯的巡回演出,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此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吴桥杂技艺人来到俄罗斯演出,很多俄罗斯演员也加盟到中国杂技团队共同演出,杂技的交流日益频繁,而且在俄罗斯树立了很好的口碑。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王汝利等一行人还同俄罗斯人民参加了卫国战争。后来,有不少中国杂技艺人定居俄罗斯,俄罗斯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有人还在俄罗斯国家马戏院工作,担任教练的王汝利还获得苏维埃劳动奖章和列宁勋章,王凤吉获得苏维埃劳动奖章。杂技艺人窦清富在塔什干创建马戏院,开办学校教授中国杂技节目。时至今日,还有当年中国杂技艺人的后代活跃在俄罗斯杂技界,还有中国的传统杂技呈现在俄罗斯杂技舞台。在俄罗斯的马戏博物馆保存有这些中国杂技艺人的演出剧照和文字资料,他们的事迹载入了俄罗斯马戏的光辉史册。俄罗斯马戏艺术院院长谢尔盖・马卡洛夫先生,曾经在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期间举办的国际马戏论坛上也深情回顾了这段史话。

这一阶段,马戏艺术的交流是以中国杂技艺人谋生为前提的和基础的,是一种民间的、无意识状态下的文化交流。虽然孙福有等人后来将俄罗斯的《空中飞人》《十字飞人》《死亡轮》等节目带回中国进行表演,但是交流的模式更多以中国杂技的输出为主。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向苏联的深入学习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将全国优秀的杂技艺人汇集北京,于1950年创立了第一个国家级杂技团中华杂技团(后改名为中国杂技团),并于1951、1952年开始赴苏联及欧洲多国进行数月的文化交流演出。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在莫斯科举行。夏菊花表演的《顶碗》、金业勤等表演的《车技》、乔平海表演的《转碟》获得金奖,中国和苏联杂技艺术家同台竞技、切磋技艺一时传为佳话。

出国的交流访演,给中国杂技艺术家打开了全新的视野,看到了与中国传统杂技不同的表演内容和模式,同时也找到了不足与差距。此时,苏联马戏表演流程与创作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序幕、幕间小丑剧、尾声等一整套程序,以及准备节目的经验、驯化动物的方法等都成为中国学习的对象。

1956年底至1957年春,苏联国家大马戏团应邀访华,在北京、天津、上海三个城市连续演出四个月,场场客满。毛泽东主席还接见了来华演出的国家大马戏的演员。当时,中国国家文化部组织中国杂技团、总政杂技团等单位的32名青年演员协助苏联国家大马戏团工作,同时学习马戏节目。

1958年,中国杂技团率先推出向苏联学习的马戏晚会,其中有的节目与当年苏联马戏艺术家表演的节目完全相同。之后直至60年代初,中国多个杂技团发展了驯兽节目、高空节目,以及开始进行马戏大篷演出。

这一阶段的艺术交流,中国杂技界是以一种官方主导的、有意识的、主动的方式进行的,而交流模式也由以往的输出方变成了接纳方。其结果是极大地带动了中国杂技高空、驯兽、滑稽等项目的发展。

1962年5月,中国广东战士杂技团抵达莫斯科进行了访问演出。之后的60年代后半期开始,受到两国关系的影响,中俄马戏艺术交流受限直至停止。

第三阶段:中俄马戏艺术交流进入新阶段、迈上新台阶

1986年11月,上海杂技团在莫斯科国家马戏院进行了演出,拉开了新时期中苏两国马戏艺术交流的帷幕。上海杂技团的访问演出成为重要的历史节点,中断了20年的两国杂技业务和交流创作得以恢复。中俄开始互派艺术团,参加各自的国际艺术节。1987年,在刚刚创办的第一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苏联的《训狗》《手技》获得金狮奖。1988年,应中国杂技家协会的邀请,苏联杂技专家访华18天,考察了中国多家杂技团体,中俄马戏艺术交流翻开了新的一页。

此后,中俄两国交流的频次日渐增多、内容日益丰富,艺术交流进入新阶段、迈上新台阶。当今,中俄马戏艺术交流的主要形式有:

1、 政府间的文化交流

近年来,作为友好邻邦的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中俄文化年以及国家相关部委、各级政府组织的品牌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为中国与俄罗斯文化交流搭建了更宽广的平台,营造了更活跃的氛围。在这些文化交流项目中,都不可缺少两国杂技艺术家的身影。杂技,这一最具中俄文化元素的传统艺术,凭借深厚的文化的底蕴,用高超的肢体技艺展示艺术之美而无语言障碍这些天然的优势,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在中俄文化交流过程中,既突出两国的民族文化特色,也立足于中俄的基本国情和风俗民情,让当地观众感到新奇而又不觉得陌生,杂技发挥着其他艺术门类不能比拟的优势,不断拓展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此外,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呈现出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等特点。正在从单纯的艺术演出向组织学术交流、开展文化考察、培养艺术人才等多形式的交流模式转变,将双方的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2、 国际马戏节同台竞技

目前,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杂技节有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国际马戏节(珠海);在俄罗斯举办的国际马戏节有俄罗斯“偶像”国际马戏节、俄罗斯青少年国际马戏节、圣彼得堡国际马戏节,以及在伊热夫斯克(Izhevsk)、雅库特(Yakutsk)、萨拉托夫(Saratov)等地举办的一些新的、令人振奋的国际马戏节。

中国和俄罗斯是国际马戏赛场的劲旅,是金奖的有力争夺者。可以说,没有中国和俄罗斯选手参赛的马戏节其金牌的含金量是不足的。中俄两国的杂技艺术家每年都会派员参加对方举办的国际马戏节,并且战绩不俗。此外中俄两国都邀请对方的杂技马戏专家担任国际评委,加强了彼此的对话和交流。当今,随着国际赛事的增多、举办周期的缩短,两国马戏艺术家的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和频繁,而且中俄两国在世界杂坛格局的改变、未来发展的走向作用不可小觑。

3、 进行商业演出

1990年5月至8月,受中国文化部邀请,苏联国家大马戏赴武汉、深圳、广州、上海、南京、沈阳、天津、北京等八个中国大城市进行巡回演出,演出历时三个多月,近百场。这是苏联国家大马戏继1956年之后,阔别34年后再次登陆中国演出市场。演出盛况空前,群众反响强烈,甚至经常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之后,越来越多的俄罗斯马戏被引入中国,在全国进行巡回演出。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演出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不少民营企业加大了对俄罗斯马戏的引入力度,在广州、珠海、厦门等地,都有俄罗斯马戏艺术家在旅游园区常年驻场演出。在中国的春节、国庆、以及寒暑假期间,还有很多短期的演出。如今,中国观众可以常年在国内看到俄罗斯马戏。

与此同时,中国杂技艺术家也来到俄罗斯进行商业演出。尤其是2006年,中国广州战士杂技团的大型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在克里姆林宫大剧院上演,作为中国首个以商业演出模式进入克里姆林宫大剧院的舞台作品,中国版《天鹅湖》首演大获成功。该剧在杂技中蕴含芭蕾的抒情优美,在芭蕾中融合了杂技的高超技巧,集惊、险、奇、美于一体,以独特的舞台魅力倾倒了俄罗斯观众,创造了中国文艺作品通过与国际接轨的商业运作,成功打入俄罗斯演艺市场的全新纪录。俄罗斯马戏联盟主席艾米尔・吉欧向中国广州战士杂技团颁发了代表俄罗斯马戏杂技行业的最高荣誉金奖章,该奖章也是首次颁发给非俄罗斯演出团体。俄罗斯文化基金会授予中国广州战士杂技团文化艺术金质奖章,授予剧中白天鹅的扮演者吴正丹俄罗斯国家芭蕾舞艺术的最高奖——乌兰诺娃奖。此外,多年来中国杂技团、河北省杂技团、济南市杂技团等中国诸多杂技团体应邀赴俄罗斯各地进行节庆、慈善等商业演出。这类演出多为民间性质的交流,形式更加多样和灵活,受到俄罗斯观众的热烈欢迎,而且取得不错的票房业绩。

4、培养杂技留学生

中国杂技团与北京市杂技学校“团校一体”的发展模式,培养出了众多优秀杂技人才,引起世界杂技团体的关注并寻求合作,俄罗斯萨哈共和国雅库特马戏院就是其中之一。为俄罗斯培养杂技人才,成为中俄马戏艺术交流的新举措。

1997年10月,第一批20名学员来到中国,开始为期七年的杂技专业训练。经过严格、系统的基本功训练,学员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之后,他们开始在国际赛场崭露头角,他们表演的《地圈》获得2002年首届莫斯科青少年国际马戏节最高奖项“金象奖”和2003年蒙特卡洛“初登舞台”国际马戏节银奖;表演的《抖空竹》荣获2003年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儿童杂技节银奖。目前,雅库特马戏院与中国杂技团建立了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定期选派学员来中国学习杂技。至今,培养成才和正在参训的学员已达八十余人,他们学成回国后,均可直接登台表演。通过几年的学习,这些学员不仅将中国传统杂技带回俄罗斯,而且很多人因此爱上了中国和中国文化。

由上可见,当前中俄马戏艺术交流已经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呈现渠道多元、内容丰富、双向互动、交流主动的特点,在促进中俄两国马戏艺术的融合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俄马戏艺术交流的未来展望

进入21世纪,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长足发展,马戏艺术应对时代变迁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国际马戏界的重要主导者和引领者,肩负着历史和时代的使命。面对机遇和挑战,两国马戏艺术的交流与合作势必影响国际马戏艺术的未来发展走向。

1、 共同应对挑战

受全球经济低迷,娱乐样式多样化的冲击,马戏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行业标杆的美国大苹果马戏团、玲玲马戏团的破产倒闭,让马戏业发展遭遇了寒流。动物保护主义的兴起,让有动物参与的马戏巡演、马戏节,在演出时常常遭到动物保护组织的游行抗议,传统马戏中的驯兽表演举步维艰。尤其是俄罗斯马戏中有大量的驯兽节目,也是自身特色,可能因此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中俄两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如俄罗斯的《抖杠》《空中飞人》《大跳板》等,中国的《爬杆》《抖空竹》《皮条》等,或者优势不在,或者已被超越。此外,中俄两国越来越重视发展大型集体节目,而单人的、小型节目则重视程度降低,逐渐衰退,越来越少地出现在舞台上了,值得我们警醒。同时,两国马戏艺术都面临着如何继承传统与坚持民族化,区别于欧美杂技的问题。这都需要我们共同研究探讨,积极应对。我们必须对外开放,吸收包容中外优长,不断创新方式和方法,研究国外受众的价值取向、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审美情趣,把本国内容和国际表达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保持民族特色,追求时代精神,与国际杂技界既合作又竞争的进程中寻求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

2、 加强合作交流

在俄罗斯,马戏与芭蕾、戏剧一同并列为三大高雅艺术,成为国家引以为傲的艺术瑰宝,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且七十多座马戏专业场馆遍布全国,让中国杂技同行羡慕不已。俄罗斯马戏教育体系完善,注重文学、戏剧的修养,课程设置集音乐学、舞蹈学、动物学、生理学、美学于一身,有马戏高等教育和专业的研究院所,这都是中国以此为借鉴,值得推动和改进的地方。此外,长期以来高空节目、滑稽、驯兽都是中国杂技的短板和弱项,而这些恰恰是俄罗斯马戏的优长和强项。中国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方法和体系,丰富的杂技品种和门类,为世界同行所羡慕。因此,中俄两国取长补短、为我所用,相互学习与彼此借鉴的空间和潜力都非常巨大,值得我们开拓和挖掘。

中国杂技家协会与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组委会在杂技节期间,共同主办国际马戏论坛,迄今已成功举办十届。我们也真诚地希望,俄罗斯马戏界也能够举办类似的学术交流活动。同时也希望能够与中国杂技家协会有更多的合作,持续推动中俄两国在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战略性、机制性的交流合作和品牌建立。

3、 以马戏艺术推动中俄两国深层次交往

艺术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其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具有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是守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方式。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文化之间的相通同样重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将会推动艺术交流朝着多样性与多元化方向发展。

马戏艺术作为中俄两国共同拥有的重要艺术形式,反映出人民对现实世界的观察,蕴藏着各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情感。马戏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是实现民心相通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方式。通过马戏艺术,可以让中俄两国人民更好地了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价值观。随着中俄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马戏艺术作为加强民族交流的重要手段,将在未来两国文化艺术交往中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将不仅是中俄两国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更将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国际政治、经济交往的前提与基础。

猜你喜欢

艺术交流马戏杂技团
武汉杂技团杂技剧《英雄之城》
中国杂技团杂技剧《呼叫4921》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马戏魔方,联结你我”中国杂协热烈庆祝第11 个“世界马戏日”
陈秋梅: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使者
马戏团来啦
柳寅泽,致力于促进中韩文化艺术交流
廉江市文联参与高校艺术交流
朱文洲:笔墨丹青连接东西方艺术交流纽带
借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