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专业音乐节的诗学阐释

2018-11-14李常新

人民音乐 2018年11期
关键词:广西艺术学院音乐会音乐

■蒋 燮 李常新

开幕式音乐会

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于2018年5月29日至6月3日成功举办。此活动由中国音协、国际现代音乐协会(ISCM)指导,南宁市委宣传部支持。本届音乐周延续传统,纵横古今,连接中外,精彩不断。与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等专业音乐节相比,在广西倾情奏响的中国—东盟音乐周呈现出独特的景致和别具一格的音乐文化诗学意义。①

一、音乐人事显示的学术内涵

本届盛会参会嘉宾由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音乐家和23个演出团体组成。在为期6天时间里,推出20场音乐会、3场高峰论坛、1场当代音乐评论比赛和5场大师班讲座,显示了精品纷呈、名家荟萃的音乐“人”“事”内容。其中高峰论坛、音乐评论比赛、大师班讲座等历届固定版块呈现出音乐周深邃而广博的学术内涵。

高峰论坛是学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平台。基于不同学科架构,各国音乐专家展开多元汇集的智慧碰撞,给予听众丰富的学术滋养。

论坛一,由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侯道辉教授主持。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广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蔡昌卓、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林戈尔、西班牙皇家音乐学院院长法比安·帕尼索罗、越南音乐家协会主席杜洪全、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钱仁平、国际现代音乐协会主席斯维能·彼得先后发言。他们围绕当今国内外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音乐周建设等问题各陈己见。叶小纲教授指出中国—东盟音乐周要满怀“赤子之心”“高格之心”“超卓之心”,要经得起业内及人民的检验;蔡昌卓教授结合党中央赋予广西发展三大定位及教育部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热点话题,展现学院在中国—东盟音乐与舞蹈教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并提出音乐周构建新时代艺术交流合作“丝绸之路”的美好愿景。论坛二,来自菲律宾的桑托斯、帕纳、马尔费、穆科、希尔维特及中国学者韩宝强、付晓东、楚卓等专家的讲演,加深了听众对菲律宾及东方音乐文化的了解与认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86岁德高望重的菲律宾音乐家桑托斯教授,以享誉世界的该国作曲家马塞达的创作理念及马氏与他本人的作品为例,讲授民族性与菲律宾音乐创作的创造性表达的关系,吸引众多学者驻足聆听;论坛三,杨燕迪、宋瑾、白翎、【印尼】希德哈塔、【马来西亚】赵俊毅和洛丽芳、【日本】中村典子、【以色列】艾普斯汀以及中国香港的黄学扬等学者就母语音乐文化与超音乐创意在当代音乐创作与视唱及乐器表演、教学中的综合运用阐述己见。

开幕式音乐会 钟峻程第八交响曲《尘Ⅲ》——古筝与交响乐队 古筝:刘乐 越南国家交响乐团演奏 本名澈次(日本)指挥

除了高峰论坛,音乐周还邀请国内外知名音乐家陈怡、周龙、杨燕迪、秦文琛、【法】杜尚等前来举行大师班讲座。专家们润物细无声般的言传身教与艺术感悟令在场听众受益匪浅。

作曲(钢琴独奏作品)比赛本届继续进行,共评出获奖作品19部。何枝恒(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创作的《Si》、蒋牧辰(星海音乐学院)创作的《花山岩画组曲》获二等奖,另有7部作品获三等奖(一等奖空缺),10部作品获优秀奖。在颁奖音乐会上,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们通过精湛的演奏技巧,表现出获奖作品新颖的创作构思和丰富的音乐语汇,引发观众热烈反响。

自2016年举办的当代音乐评论比赛乃音乐周不可或缺的学术争鸣园地。青年学者们在比赛中显示的前沿眼界和灵动文思值得称道。经过激烈角逐,黄宗权(福建师范大学)《音乐使流逝的时间具有了重量——评温德青2017室内乐新专辑》、熊至尧(上海音乐学院)《只影独歌的彷徨困境——评2017年“交响中国风”音乐会中的管弦乐作品》获二等奖,刘鹏(首都师范大学)、冯灿(南京艺术学院)、赵雪吟(广西艺术学院)、李杰(贵州财经大学)获三等奖(一等奖空缺),另评出6名优秀奖。评委会杨燕迪、于庆新、田可文、宋瑾、吴霜五位教授的现场点评是赛事中颇为闪光的亮点。如杨燕迪教授谈到,参赛文章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面对纷繁复杂的中国当代音乐实践时,论述多集中于作品或现象本身,缺乏历史语境下的对比和关联,从而难以发出掷地有声、引人深思的观点和评述。于庆新编审认为,鲜活的民族民间音乐事象是当代音乐评论不能忽视的重要领域,但目前在这一领域音乐评论常常迟到甚至缺席,这次参赛投稿情况就凸显了这一问题,令人深思。

二、当代社会语境下的音乐表达

共建“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与东盟合作共赢的新篇章。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地缘优势明显,在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东盟音乐周敏锐意识到当代社会语境赋予自己重要的时代使命与历史担当,即音乐周不但能架起中国与东盟国家音乐文化交流互鉴的友谊之桥,也能进一步拓宽中国与东盟各国民心相通的友好之路。

从本届开始,音乐周将每年设立东盟主题国,在活动期间重点推荐该国音乐文化,并展示该国与中国在当下的音乐交流情况。今年的主题国是菲律宾。如果说开幕式音乐会上菲律宾乐器、舞蹈与广西壮族民歌毫无违和感的惊艳同台是本届音乐周观众与菲律宾音乐的初次邂逅,特色鲜明的主题乐器展和菲律宾音乐专场音乐会则毫无意外地吸引了千百次的顾盼。此次共有17个种类共43件菲律宾传统乐器亮相,鼻笛、竹制蜂鸣器、竹制口簧、竹筒琴、小吊锣等的现场演示,吸引观众跨越地域,身临其境;菲律宾大学音乐学院“向前”朗德拉亚乐团通过传神的演绎,展示该国北方高地、吕宋岛中部和米沙鄢群岛、南部棉兰老岛和苏禄群岛地区三种不同文化地理空间中的音乐传统。整场演出演员与观众互动性极强,歌、舞、乐兼具,宛若一幅色彩旖旎的音乐画卷,表现出菲律宾人民热情活泼的性格和高超的音乐创造力与表达力。演出最后,全体演员合唱华语名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引发现场观众强烈共鸣,全场欢呼、掌声雷动,音乐会沸腾至本届音乐周的顶点。

日本传统乐器音乐会

东盟其他国家的演出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越南国家交响乐团此次带来两场音乐会,演奏中国、美国、越南、瑞士、以色列等国当代作品14首,越南Gladia弦乐四重奏团带来的室内乐音乐会,将清新灵动、秀润雅致的东方神采融于西方乐器与现代技法的表达,情感与技巧的表现相映成趣。马来西亚北纬10室内乐团在表演中致力探索该国萨珮、列巴布等传统乐器与中国民乐的对话,成为“文化有差异,音乐无国界”的生动实践者。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东盟音乐周创办伊始,就十分注重展演形式的多样性和国际化,本届亦不例外。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许多音乐家也在绚烂的舞台上奉献了光彩夺目的表演,如美国WAS小交响乐团、莫斯科现代室内乐团、卢森堡室内乐团等音乐会,有的热烈而不失庄重,有的典雅中透着率真,有的充满动力生气勃勃,常常使观众在沉醉的遐思中邂逅新的艺术世界。

高峰论坛 广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蔡昌卓教授

高峰论坛 国际现代音乐协会ISCM主席斯温纳·艾格尼斯·彼特(比利时)

三、发展运行中呈现的良好生态

“音乐节不是简单地自我构筑,而是通过作品、个体间的相遇以及艺术家和听众的体验,打开了对文化交流理解的可能性。”②历经时间的磨洗,中国—东盟音乐周组织运行逐渐走向专业和成熟,已基本形成健康良好且具整体性、可持续性的艺术生态。作品、音乐家、观众是音乐周艺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

(一)多元交融的作品创作观念

高峰论坛 菲律宾音乐学院院长凡尔纳·德拉·佩纳

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与民族室内乐音乐会“幻境”演职员合影

音乐周上演的音乐作品大都持有开放的心态并达到不俗艺术水准。驻节作曲家一直在艺术审美和表现形式上寻求完美的“中西合璧”,即在“立足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将当代音乐丰富的内涵、多彩的表现手段、新奇的音响与传统音乐中的可听性以及旋律的创作手法、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和声、复调、音色配置等表现手法等结合”③。就本届音乐周作品看,其创作观念呈现以下几种趋势:其一,将个性化的少数民族乐器与大乐队进行融合,彰显民族性音乐语言。如陈明志教授民族管弦乐《天地乐舞》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在乐队铺陈的色彩与音型的基础上,展示出芦笙、天琴、啵咧、侗琵琶、铜鼓等南方少数民族乐器的音响特点,听来别具匠心;其二,对民间音乐元素的深度萃取与多方位利用。如钟峻程教授第八交响曲《尘III》将壮族民歌五声调式的四音列结构予以引申发展,并使不同调性在纵向织体层次上同时重叠结合,古筝与管弦齐鸣带来的音响张力更是观众难忘的记忆;房晓敏教授《客风》从广东梅州羽调式客家山歌核心音调(羽、宫、商)汲取灵感,并在结构设计中借鉴民间风俗场景等叙事性表现手段,以“引歌”“恋歌”“对歌”“逗歌”“欢歌”“合歌”六个段落表现客家人质朴醇厚的风土人情;其三,探寻音乐创作与新兴科技跨界交集的多种可能。多位作曲家在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与民族室内乐“幻境”音乐会上就这一领域展开实验。他们试图以中国传统哲学观为创作依托,探寻在多维度空间里“显”与“隐”(民族乐器舞台表演、LED显示屏与环绕多声道)相互缘生、交互作用下构筑的新型视听场域。

(二)本土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与推介

潮平阔岸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中国—东盟音乐周广泛的国际合作与艺术交流,极大促进了广西艺术学院(下简称“广艺”)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七年来,音乐周为本土作曲家提供了展现才华的舞台。本届盛会本土作曲家继续展现可圈可点的整体实力,有28首原创作品亮相,涵盖交响乐、民族管弦乐、室内乐、电子音乐、合唱曲等体裁。音乐周也见证了融入世界音乐教育潮流的“广艺”音乐学、录音艺术、音乐表演等专业的成长壮大,记录了学院合唱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室内乐团、民间艺术实践工作坊的长足进步。如华山教授指挥的合唱团专场音乐会对风格内涵与音响形式纷繁多样的当代作品诠释精准到位,建构出极富色彩感的音色与人声的宽广空间。《广州映像》《海耕瑶》《月亮今晚要出嫁》等作品的演绎更是技惊四座,引人入胜;蔡央教授执棒交响乐团参演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不论精微的音色处理,抑或多层次的声部连接,都做得游刃有余,显示出良好的职业风范;华伟副教授将音乐周与录音艺术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衔接,使音乐周的拾音及音乐制作成为学生学习展示的延伸课堂。

广西交响乐团、广西艺术学院交响乐团音乐会 蔡央指挥

(三)向大众敞开:音乐周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实践

中国—东盟音乐周从创办起就深刻意识到,音乐节绝不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需要积极融入社会,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构建,让音乐惠及普罗大众,照亮更多人的精神与灵魂。随着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从2016年开始,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名观众参与音乐周活动,其中大部分是不同年龄、职业的南宁市普通市民。承继以往,本届院内所有音乐会、讲座、论坛均向社会免费开放,每场活动还为30位南宁中小学音乐教师预留座位,显示出助推普通音乐教育发展的拳拳情怀。观众爆满的香港竹韵小集专场音乐会和星海音乐学院岭南民族室内乐团音乐会现场,许多心仪广东音乐的老者相约前来,目睹老人幸福而满足的眼神,笔者读懂了他们对两个乐团继承国乐传统并积极开拓国乐发展空间的赞叹与欣慰。饱含岭南韵、香江情的丝竹乐声,宛如一条温暖的绸带,既连接起两广地区水乳交融的历史文化,又确认与升华着祖国大陆与香港同胞情同手足、血浓于水的无限深情。可爱的乐迷小朋友们也在家长的陪伴下,认真聆听“双姊黑白”钢琴二重奏音乐会等演出,感受音乐会礼仪,向艺术经典学习致敬。

四、总结与思考:再回首,再出发

莫斯科现代室内乐团音乐会

香港民族室内乐团“竹韵小集”音乐会 詹永明(特邀)领奏何文川指挥

随着闭幕式音乐会最后一个音符的消散,2018中国—东盟音乐周的美好瞬间已经定格在观众脑海中。走过七年光景的音乐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音乐人事的发展运行与当代社会语境及相关促成机制密不可分,可谓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亦是广西艺术学院80周年华诞。中国—东盟音乐周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迎来崭新的发展生机。作为文化传播、知识创新、文明引领汇聚一身的综合艺术平台,它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增强公众艺术鉴赏水平与人文素质方面取得的成绩众口皆碑;音乐周积极配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彰显的“岭南文脉、东盟风韵、全球视野”办节特色也赢得国内外同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音乐评论比赛 获奖选手与评委合影 刘敬怡摄

闭幕式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 房晓敏《客风》 广西艺术学院及广西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演奏 刘顺指挥

毋庸讳言,音乐周有亟待改进之处。首先就是老生常谈的现代音乐到底听什么、怎样听的问题。笔者建议音乐会中增添专业“导聆”,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技术手法与表演特点;其次,广西乃至岭南地区多彩荟萃的民族民间音乐如何更好地融入音乐周,并借助新媒体力量开发打造创意性传承与交流空间,使这些活态艺术资源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语境中绽放新的光彩,也值得深思。

音乐文化因交流而繁荣,因创意而发展,因充满理想而改变世界。每年夏天,来自世界各地热爱音乐的人们集结于音乐周,接受音乐的洗礼,在聆听和体验中抒怀自己的感悟、理想与求索。2021年,中国—东盟音乐周将与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主办ISCM世界新音乐节,这必将继续振奋无数爱乐人的激情与活力,为中国与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进步书写更为浓墨重彩的华章!

①“诗学”(poetics)是一个用于分析传统与创造之关系的专用术语,源自希腊语。音乐文化诗学所呈现的是音乐的文化思考、人事叙事、意义阐释等学术特征,这种思考方式适用于所有音乐文化现象,笔者在写作中予以借鉴。见洛秦《论音乐文化诗学:一种音乐人事与文化的研究模式及其分析》,载陈铭道主编《书写音乐文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②[美]马克斯·彼得·鲍曼《全球化过程中的音乐节、音乐参与者以及心理建构》,载张伯瑜编译《世纪之交的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190页。

③刘睿《“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作品刍议——以民族音乐素材使用的创新为例》,《人民音乐》2018年第5期,第17页。

猜你喜欢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会音乐
搞砸的音乐会
广西艺术学院油画系2020届毕业生优秀作品选登
Contemporary local architecture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广西艺术学院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