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汉语习得中高原期现象的对策探究
2018-11-14李金晓
李金晓
一、“高原期现象”的概念及表现
“高原期”(plateau)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著名语言教育家William Littlewood于1984年提出的,但当时他并未在书中对其进行详细阐述。在我国,最早提及和探讨高原期现象的是著名的心理语言学家朱曼殊,他在1900年出版的《心理语言学》一书中对“高原期现象”进行了阐述:“高原期现象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初期练习曲线直线上升,到了某一阶段停滞不前,在练习曲线上呈现出近于平坦甚至下降趋势。这种平坦时期就被成为高原期。”
在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过程中,高原期现象的发生是非常普遍的。据调查,高原期现象多出现汉语习得的中级阶段。经历过初级阶段的学习,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中已经初有成就,他们掌握了汉语的一些基本词汇、句子和语法,能进行简单的生活交际。学习生活中教师、同学的高频率鼓励和称赞使学习者的成就感持续上升,也使他们对下一阶段的学习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中级阶段的学习不同于初级阶段,这一阶段不仅词汇量有所增加,语法也更为复杂,除了语言本体的学习外,各门专业课的压力也接踵而至,这些都使学习者倍感压力。此外,这一阶段,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比初级阶段更高,他们不再能高频率地听到赞许,不再能从学习中轻易地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一些学生会因此丧失兴趣和信心,学习成绩呈下降趋势。因此,针对高原期现象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重拾信心,一起度过这一难关。
二、针对“高原期现象”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高原期现象”
“高原期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但由于一些学习者不了解这一现象,导致了当高原期现象出现时,他们自信心下降、消极应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发现班级中有学生出现“高原期现象”,教师应主动了解,并与其沟通,让学生知道“高原期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个体原因,这是大多数学习者都会经历的,不需要为此感到自卑。教师多与其沟通,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让学生正确认知这一学习的过渡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新树立信心,消除不良情绪,积极应对高原期出现的问题。
(二)明确学习目的,优化学习策略
学习目的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学生在中级阶段的学习中会感到迷茫,因为他们很难轻易地获得像初级阶段学习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学习目的也不如初级阶段那样明确。因此,教师应结合学习者自身的汉语水平及中级阶段的教学要求,帮助学生确立短期和长期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也由易到难,逐渐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
在经历过初级阶段的学习,一些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学习方法,在接触到更高一阶段的新知识的学习时,学生会延续这种学习方法进行新知识的学生。但学生固有的技能结构和学习方法有时不能适应新的学习要求,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绩下降。随着新一阶段的学习,初级阶段的学习方法的缺点也会随之暴露。此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找出漏洞,辅助学生优化学习策略,改善认知结构和技能机构。
(三)调整教学方式
中级阶段的学习较初级阶段而言,学习的词汇量不断增加,语法的难度比之前也增加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予以关注,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节奏,运用更多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在中级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已逐渐减少,旧知识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在中级阶段,学生汉语达到一定水平,在表达过程中,学生会更多地使用自己已熟练掌握的简单的词汇、句式去进行表述。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进行表述等练习时,教师首先应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了解,并对表达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把控,启发诱导学生用现学的词汇、句式等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效规避学生采用简化、回避的策略应对练习。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连贯起来,从易到难,从熟悉的知识引申出新的知识,使学生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语言的习得过程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在中级阶段的学习中,语言输入不断增加,但输出却较初级阶段少。学生在中级阶段学习的词汇量不断增加,却很少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此时,教师应加强语用教学,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境,使学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课堂练习,并让学生尽可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的词汇、语法进行交际,增强语言的输出。
三、结语
高原期现象的出现是第二语言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不同学生出现高原期现象的时间也不同。所以,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时应给予适当、正确的帮助和引导,使学生顺利度过高原期。
[1]朱曼殊.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李瑶.留学生汉语学习中“高原期现象”探究及教学对策[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