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
2018-11-14王莹
王 莹
随着信息资源多元化和数字化、信息环境网络化,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网络环境下用户的需求,而图书馆也不再是信息宇宙的中心,也不再是学生以及研究人员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高校图书馆为了适应社会的变革,以用户为中心,按学术信息流开展服务。近几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图书馆一直致力于摆脱传统的服务模式,尝试以新思维、新技术为基础的学科服务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我国学科服务现状
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按照学校学科专业领域组织人力和资源,提供专业化知识服务的一种方式,是将知识服务方式应用于高校图书馆为学科服务的具体实践。学科化服务就是按照学科、专业、项目来组织科技信息工作,使信息服务学科化而不是阵地化,使服务内容知识化而不是简单的文献检索与传递,从而提高信息服务对用户的支持力度。与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相比,学科服务是一项开拓性的主动参与式的创新服务。学科馆员是学科化服务的核心。
(一)学科服务重视度不高,资源保障不利
我国学科服务到目前为止发展了将近十余年的时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学科服务起步阶段(1998—2002)、学科服务推广阶段(2003—2005)、学科服务发展阶段(2006至今)[1]。相较于国外来说起步晚,发展程度低下,而且从我国东部地区往西部地区发展程度越来越低。东部地区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速度快;而西部地区信息传播慢,发展程度低,消息闭塞,绝大多数的中小型高校图书馆仍以馆内阅读、书刊流通、参考咨询等传统服务为主,对信息环境及用户变化应对不及时,对科研用户需求关注、了解不够,一些已开展学科服务的中小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进展缓慢,学术氛围不浓,潜心研究人员少,也没有与自己情况相当的学校提供借鉴经验,馆藏资源缺乏导致检索结果不满意,学科化服务必须具备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先进的网络设备,由于经费等原因,很多图书馆馆藏资源不足,外文资源尤其缺乏,数据库标准也有差异,信息资源建设脱离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点,特色资源匮乏,专业程度偏低,网络资源不足,馆藏开发不利,网络导航和特色数据库建设欠缺,信息共享存在很大的困难,难以推动学科化服务的发展。
(二)馆员与用户之间沟通障碍
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要满足适用性原则,用户与馆员的交流在学科服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沟通的效率和效果,直接决定着学科服务整体的质量与效率。但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在于用户进行沟通时,不能完全获取用户信息,并根据用户的信息主动给予回复,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与官员的交流存在着沟通上的障碍。其影响的原因主要有:双方在语言能力、知识培养、兴趣爱好、社会经历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沟通上的障碍;双方在服务过程中人际交往方面引起的沟通障碍;双方在学科知识和学科地位方面的差异引起沟通障碍;以及双方在沟通环境及时空距离等方面引起的沟通障碍。
(三)学科馆员数量少,整体素质偏低
美国大学的学科划分平均是87个,学科馆员平均是91名,学科馆员最多的大学是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学科馆员173名,大学排名42位。学科馆员最少的是加州理工学院,学科馆员24名,大学排名第4位。学科馆员最近接平均值的是道特摩斯大学、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学科馆员分别是90名、94名、99名,大学排名分别排在第9位、第14位、第9位。美国大学学科划分与学科馆员数量非常吻合,但与大学排名无相关性。中国大学图书馆的学科设置平均15个,学科馆员平均14名。中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最多的是武汉大学图书馆,有38名学科馆员。最少的是新疆财经大学,有2名学科馆员。最接近平均值的是一些中国的传统名校,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的学科划分最细,分别为31个、30个、23个学科。在中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大多由馆员兼任而成,其专职工作已经占据了大量时间,而且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有限,馆员难以及时的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学科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同时,为了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高校往往要在图书馆安排一些非专业性人才,很多高校图书馆无论官员学历还是专业能力都不能形成一支素质良好的队伍。除了重点院校外,国内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远远不能适应学科化服务的要求。
(四)服务形式缺乏感染力,服务模式缺乏科学管理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借阅过程中,读者都是通过文字、图像等文献资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与知识。虽然目前书籍是知识传递的最广泛的载体,能够丰富读者的信息需求及文化追求。但单一的交流及信息呈现方式不能满足读者面对面互动的交流,不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便是有些图书馆也开展一些学术讲座,专题座谈会,专家讲座等活动,但是毕竟是少数,并且一次获益的同学数量也有限,现场交流也极为有限,不能使众多读者获益。
传统的图书馆是以图书馆为中心,等读者自己来借阅的服务模式,最然近些年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的推广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仍然还是有不少高校图书馆缺乏科学的管理,没有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去进行资源建设、组织资源。只是盲目的效仿一些发展程度高的高校图书馆的做法,脱离本馆实际,制度还不完善,执行过程无据可依,对读者深层的关注和了解不够,使学科服务效果不尽人意。
二、改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措施
(一)进行学科服务营销
高校图书馆在实行学科化服务之前,首先要熟悉学校的学科布局,把握学科发展现状。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规模、发展状况、所具备的专业人数等,选择重点学或正在建设的重点学科的院系实行学科服务试点。学科化服务开始时,要把服务的性质、方法、途径、对象和价值等进行品牌化营销。营销可以有以下几个方法:一、利用图书馆网站,将介绍学科服务的内容链接在网站首页最醒目的位置,并列举一些用户常见的问题及解答;二、定期安排学科馆员在网上值班,在网上进行及时的咨询服务;三、制作学科化服务的宣传品,如宣传册、学科馆员个人资料等,不定期的发给各个院系或者在图书馆大厅展阅[2]。
(二)建立学科服务团队
学科服务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目前国内的众多高校中是极其匮乏的,所以,今后高校图书馆学的教育要为学科化服务的推行做好人才的初期培养,打好这方面的基础,而且图书馆可将不同专业的人才汇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激发出他们的潜能,及合作又竞争,为学科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学科馆员自身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作用[3]。
(三)提供个性化服务
服务的个性化主要包括用户时空的个性化、服务方式的个性化和服务内容的个性化等。学科馆员不仅仅是在图书馆里与读者进行面对面交流,还应该开展多种方式的交流,如邮件、短信、咨询电话、在线咨询等,让读者的咨询不受空间的限制。对不同专业的读者推荐最适合的学科馆员,让读者咨询少走弯路,取的直接的效果。
三、结语
学科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较具优势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它以学科为基础,采取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高校图书馆用户提供深层次、知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集成服务,能够适应科技自主创新的要求,最大程度地满足高校师生的个性化信息与知识需求。因此,学科服务必将成为未来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主流。
[1]柯平,唐承秀.新世纪十年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发展(上)[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2):2~10.
[2]莫其强.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7):85~89.
[3]唐淑香,陈英.中小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障碍与对策[J].读者工作,2011(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