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隔代抚养问题的伦理审视

2018-11-14

长江丛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隔代祖辈伦理

邵 婷

“隔代抚养”是指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抚养。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极为普遍,中国有一半的儿童接受隔代抚养,老人对孩子的生理保育多于培养教育,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现在该现象弊端日益严重,需要社会上所有成员共同努力解决,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一、何谓幼儿隔代抚养及其历史根源分析

对幼儿隔代抚养说法众多,国外的形势是祖辈在家庭中与孙辈娱乐角色逐步向抚养方面转变,在这方面的探索较少,我国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幼儿隔代抚养现象极为普遍。有的学者认为幼儿隔代抚养是指父母不在的情况下祖辈抚养的方式,有的学者认为是祖辈和孙辈的互动过程,也有的人将这种现象定义为祖辈单独抚养孙辈或与父母共同抚养但以祖辈为主。本文主要指最后一种说法。

中国古代就是宗法制下的伦理大家族,祖辈注重家族的传宗接代,很多时候主动自觉承担起教育的责任,观念中也认为祖辈对教育方面更为擅长。而在今天造成隔代抚养的原因是多样的,首先,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年轻的父母压力较大,工作繁忙,无暇亲自照顾孩子;其次,父母进城务工,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另外,离异把孩子推给了年迈的父母;同时,许多年轻父母只生不养。

二、伦理视域下幼儿隔代抚养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

幼儿隔代抚养有其自身的好处,可以减轻年轻父母的负担,增进祖孙两代人的感情,但是最大的弊端是重养轻教,有研究证实,隔代抚养方式下的幼儿在价值观、道德情感和人伦秩序等方面远不如亲自抚养的幼儿。

(1)幼儿价值取向易发生误导。墨子说过“人性如素丝,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老年人思想容易固定化、行为模式化,价值观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更新变化的,不能用传统观念去教育孙辈。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怕孙辈受委屈,多数情况下感性代替理性,不能正确的对孩子的行为、语言等做出科学的评价,容易误导孩子,阻碍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孩子之间发生小矛盾,孩子其实可以自己沟通解决问题,这样锻炼了孩子的能力,有利于增进伙伴友谊。有的老人因所受教育水平有限,不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随意吐痰、践踏草坪、垃圾随手扔掉,都在无形中给予幼儿错误的价值引导。

(2)幼儿出现道德情感错位。有人说现在的的孩子太过自私,不懂得感恩、给予、分享。孩子自身有问题,教育者应承担更大的责任。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能力责任感,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时候,不是孩子不会做,而是没机会做,凡事不用动手去做,缺乏了基本的自理能力,缺乏独立性,以自我为中心,学不会体谅他人。祖辈爱孩子要掌握一定的尺度。

(3)亲子人伦关系的疏远。孩子在早期与父母形成的亲密关系是最深刻持久的。如果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得到了来自父母的关心与照顾,那么他将认为父母是关心自己的,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亦形成了一种安全型的亲子依恋。孩子由老人抚养,日常生活琐事均由老人负责,孩子与父母的接触时间颇少,缺乏沟通,幼儿不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心事,这样亲子关系不亲密,信任度较低。

三、解决幼儿隔代抚养问题的伦理策略

国务院颁布的《儿童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发挥儿童潜能,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伦理角度解决问题势在必行。

孔子的伦理思想以仁为核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即后来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仁就是人对人的爱,儿童是没被外界环境污染的天使,任何人都不能剥夺孩子向善的权利和能力。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丰富自身,从小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讲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隔代抚养需要从伦理层面得到更好的解决。

第一,让幼儿最大程度受到“爱的教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品性生来相同,受后天因素影响发生改变,很大程度上是家庭和社会因素所致。由此可见,教育幼儿做一个善者,保有一颗善心尤为重要。周国平说:“教育孩子应该看着两种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精神,从生命来说应该幸福,从精神来说应该优秀,怎么才是优秀呢,就是有大爱和大智,爱和智是人必须具备的两个精神品质。”老人的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争取多看书籍,报纸,听教育类新闻,有条件的可以学习一些幼儿教育心理等方面教育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幼儿是未来的接班人,需要形成良好的品德教育、道德修养,为以后成人成才做准备。培养“仁且智”的理想人格,追求向善向美是人们应该终身履行的准则。

第二,营造幼儿健康成长的幸福家园。“幸福”是一个真切而又崇高的词汇。英国思想家欧文说:“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家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家在于和,家和是幸福的呈现方式。家和体现在祖辈与父辈之间的和、祖辈与孙辈之间的和、父辈与孙辈之间的和,只有各代之间真正实现和,才能充分证明是充满幸福活力的。对隔代抚养教育来说,祖辈与父辈必须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都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适时做出调整;祖辈与孙辈间隔时代较远,祖辈要与时俱进,不能生搬硬套;父辈与孙辈是相邻的两代,父辈有义务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亲子关系,让幼儿感受到父母之爱。如果父母实在不能承担对幼儿的抚养责任时,要及时和幼儿讲明情况,尽自己最大可能和和幼儿进行沟通交流,通过电话、视频了解幼儿的生活成长及心理状况。几代之间温馨,家庭自然会通达幸福,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优化幼儿伦理关怀的社会生态。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母亲生完一个孩子可以享受三年的假期用来抚育幼儿,这个假期也可以由父亲享受。如果我国经济允许,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保障休假的父母可以获得能够维持生活的经济收入,休假结束可以回到原单位上班,这样既会减轻祖辈的负担,也能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当然,这样的政策非朝夕所能实现的,当前需要各界共同努力,比如,社会可以对家长及祖辈家长进行培训,邀请专业的幼儿教育专家学者进行讲解,来开拓家长们的视野,城市中的社区可以利用黑板报、家庭互助、家教经验、座谈会等形式定期向老年人宣传科学育儿的教育理念,完善社区的基础设施,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活动娱乐平台。同时注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推广普及健康知识,更好的愉快的照顾幼儿。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农村的老年人有关教育方面的知识。

幼儿隔代抚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折射出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当今社会这一现象很长时间不会改变,无力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我们采取科学、合理、有效地措施,从不同侧面给予解决,使问题向好的方面发展。伦理学是以幸福为目的的价值学科,是一种成人之学、为人之道,所以幼儿隔代抚养产生的系列问题有必要从伦理角度给予审视和思考,对幼儿成人成才意义重大。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129.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建设讲话[Z].2015年春节团拜会.

[3]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9~46.

[4]陈鹤琴.陈鹤琴论幼儿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70~72.

[5]吴航.家庭教育学基础[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0~41.

猜你喜欢

隔代祖辈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隔代教育为何总“两头不讨好”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