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与发展:高校文化建设的载体和路径
2018-11-14■
■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一、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
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从高校自身的发展来看,信息技术是高校教育的手段和工具,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强化高校的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从而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创新强校和“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高校文化的共享与发展,与高校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密不可分。因此,找到一条适合高校自身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重视计算机、服务器等硬件设备而轻视应用软件技术投入的现象,硬件环境建设好了,软件却难以支撑硬件发挥其最大效用,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因此,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要全局统一、系统规划学校的信息资源配置,突破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实现资源的共享。一方面,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集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项目,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高校共享与发展必须要充分落实必要的人力物力,建立一个全面的系统的高校信息体系。另一方面,高校文化建设的信息化建设的模式直接关系到高校文化的共享与发展的效果。因此,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拓宽思路,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高校文化共享发展模式。
二、加强高校文化自信建设
我们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单一文化的存在,也没有封闭文化的存在。从汉代出使西域的张骞,到鸠摩罗斯、唐玄奘,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等进行了大规模的交流、对话和融合。由此可见,文化是可以对话、交流的,因此,文化本身具有分享和融合的特征,使文化得以传播和继承。
1933年,陈序经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文中指出:“中国的问题根本就是文化问题,要想解决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问题,必须从文化着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一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他又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高校是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具有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有机土壤。在“互联网+”的新时代,文化多元化,思潮多元化冲击着高校文化。因此,文化自信是高校在文化建设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同时也是将高校文化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享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将高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接地气”,让广大师生更好地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享受高校文化建设的成果,从而使高校文化的共享发展成为广大师生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追求。
高校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场所。高校文化的建设中,应将共享发展理念渗透到各个角落,融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创建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原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曾明确表示: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从本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2]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塑造与培育现代大学文化,必须首先自觉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从中充分汲取营养,努力将其精髓、理念渗透到校园的各个领域;其次要借鉴人类其他古今文明的精华与优长,融合时代要求和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
三、建协同创新机制
协同创新“是指各组织行为主体或资源主体基于共同目标,通过构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和能力的共享平台和分享机制,进行深层互动、互补、互助、互融,创造新生事物的过程和活动”。[3]协同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进入新时代,指导高校文化建设和改革的方法论。
“在社会文化乃至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发生重要转折和产生迫切需要时,往往由大学文化提供钥匙和出路。”[4]
高校文化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它具有开放、协作、服务的社会属性。高校在文化的共享与发展中,要有意识地纳入开放意识和协作精神,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发展的主题活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我国高校的职能已经有原来的单一的知识传授扩展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因此,高校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建立新型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倡导全面开放、互惠共赢的高校文化。
协同创新作为高校传统文化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我们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与兄弟院校、研究院(所)、企业、地方以及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探索一条面向科学前沿、融合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创新传承文化的协同创新模式,使高校成为引领区域创新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阵地。可见,协同创新为高校文化的共享与发展指明了路径,并已经在深刻改变高校文化的生产方式。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美]理查德·诺顿·史密斯.哈佛世纪[M].程方平,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27.
[3]陈春阳.协同创新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校科技,2012(3):12~13.
[4]赵存生,等.大学文化研究与建设[J].中国图书评论,2002(11):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