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创立“志愿服务党员优先”教育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以河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为例
2018-11-14苏新亚河南工学院
■苏新亚/河南工学院
一、创立“志愿服务党员优先”教育模式的背景
(一)志愿精神与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一致性
志愿精神强调“奉献”,这与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谋而合,两者都在参与社会建设、服务社会需求、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更加贴近实际,了解大学生活外的社会,为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做了准备,学生党员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思想积极进步,乐于奉献能更好的带动其他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二)成立“共产党员服务队”是建设高校服务型党组织的内在要求
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党员,其基本目标是实现服务质量、服务能力、民主水平、工作水平和满意程度的全面提升。通过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与志愿服务的先进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可以大大推动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三)志愿服务是丰富支部组织生活、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
通过志愿服务监督党员践行自我义务,有助于增强学生党员的社会公益心和奉献意识[2]。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与志愿服务结合在一起,起到了在实践中教育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党员在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建设基层党组织,学生党员在实际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能力,也起到了学生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从而大大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志愿服务党员优先”教育模式的介绍及取得的成效
2016年9月,河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提出“志愿服务党员优先”教育模式成立“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共产党员服务队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成果,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认真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党员服务活动,使党员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增强党员意识、党性观念、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服务队不仅要在校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还要深入到社区、街道、养老院、孤儿院和贫困地区开展社会服务。党员要在服务中增强党性修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真正做一个“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
经过一年的实践,“共产党员服务队”品牌意识和功效得到广泛认同和赞许,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在实践中得到增强
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增加学生对学校以及社会的了解。自“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以来参与学校迎新活动、新乡市交通执勤服务、社区“文渊花园”系列志愿者活动、新乡市高铁站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取得明显的成效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能够考验学生党员的意志品格,还能够激发学生自觉克服困难的意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提升心理素质。
(二)党员群体的加入推动了系部志愿服务平台的发展
2016年“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之后。机械工程系“青志部”参与志愿者人数较之往年人数有大幅度提升,参与服务时长较往年比明显增加。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涉及很广泛,关爱弱势群体、义务劳动、环境保护、社区服务、文艺汇演等都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学生党员的加入使得志愿服务人数增加这就保障了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和完成,志愿者组织的长效管理机制得以在活动中顺利实施。
(三)提升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就业
随着“共产党员服务队”的成立,机械工程系的志愿者活动项目相应增加,学生党员参与到志愿活动的实践中来,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锻炼人才,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三、“志愿服务党员优先”教育模式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志愿服务一般是由学生党员作为主导的,但由于学生党员在总体志愿活动中人数较少,而且活动较为分散,一般以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活动为主,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扬的不够充分,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在整个志愿活动中不够突出。
(二)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活动内容不够丰富
志愿服务活动多为社区服务、关爱孤寡老人、义务劳动等,活动的样式相对单一。而志愿服务是一项综合服务,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浅,不能够做到全方位的志愿者服务。志愿服务者需要综合的素质,提前做好培训才能做好志愿者服务,才能使志愿服务内容多样化。
四、构建“志愿服务党员优先”教育模式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建设服务型党组织
从机械工程系成立“共产党员服务队”的实践经验来看,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的建立,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在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的同时,创新管理机制、健全服务认证和奖惩机制,结合党建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有效地推动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建立有保障、成体系、能推广、易操作的志愿服务平台
高校加强对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丰富服务项目、拓宽服务渠道、扩大服务平台,发展自主申报、校内、校外提供相结合的志愿服务项目渠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目前高校志愿服普遍存在虎头蛇尾的问题:即项目前期实施良好,后期维护及推广则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志愿活动生搬硬套,缺乏新颖的创造思想,后期容易动力不足。
鉴于对其他高校党员志愿活动内在动力不足等问题,我们在建设志愿活动的前期应该制定出长期的有效的发展机制,开发出多种多样的志愿活动形式,将志愿活动同学校的学风建设、文明活动建设紧密结合;志愿活动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中,从一开始的新生入学报到、新生入学教育、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作为学生党员服务的对象,通过学生党员的志愿服务为同学为集体提供日常力所能及的服务。
(三)完善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动力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利用情感、榜样和荣誉等激励手段。感情因素对人们思想观念有重要影响,积极的发现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事例,积极的推广宣传这些事例,用志愿活动中的先进典型事例的示范作用,激励其他学生以及学生党员积极进取。我们也要进行相应的荣誉和奖励,结合年度工作总结和党建纪念日活动,对志愿服务先进党支部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此外,加强志愿者活动过程中的经费保障和风险保障机制,对党员志愿服务完成质量较好的支部可投入一定的党务经费予以鼓励[3]。
综上所述,提出“志愿服务党员优先”的教育模式,成立“共产党员服务队”,把志愿者服务与学生党建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在实践中得到增强;党员群体的加入使得系部志愿服务平台得到迅速扩展;党员的加入使得志愿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学生党员开展的志愿服务行动,促进系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推动学校志愿文化的大发展,丰富了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