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使用视角下的军校毕业学员“水土不服”原因探析及对策思考
2018-11-14■
■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一、前言
军校学员都是经过高考选拔而来的佼佼者,与同届大多数高中毕业生相比,具有知识基础好、领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等特点。然而,一些学员毕业后在第一任职岗位上却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难以适应基层工作,主要表现为干事创业精神不足、书生气比较浓重、认同感不够强、不愿意长期在基层扎根等。这些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学子竟出了问题,成了难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从人才培养使用视角看“水土不服”成因
要解决“水土不服”,就要从人才培养和使用出发,正确认识“育人”与“用人”,二者相差一字,意义却大不相同。
军校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高地,人才培养是中心工作,各级领导、全体教员和管理干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员成长成才。“育人”理念贯穿于学员在校学习、训练、生活全过程。学员毕业后,将立即赴部队任职,能否更快地在第一任职岗位开展工作,能否以更高的标准质量完成任务,成为任职的核心能力需求。“用人”理念是部队的直接要求和现实需要。
学员对于学校,是需要塑造、雕刻的毛坯;对于部队,则应当是能够马上运转、直接使用的成品。毛坯塑造、雕刻得不好,无法成为满足需求的成品,在使用时就很有可能遭到淘汰。如果学员对“育人”“用人”的内涵认识不深刻、理解不透彻,就容易造成心理落差大、环境适应慢、工作开展难等问题。
军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鼓励创新的管理氛围、充实丰富的课程安排,容易使学员产生一种“我是大学生”的错觉,导致学员过多地认为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大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从事与所学专业紧密相关工作,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军校学员首先是一名战斗员的事实。对于军校的人才培养是为强军服务、为打赢服务、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认识不深,体会不实,对于“现在育什么人”、“将来人怎么用”等问题理解不到位,思考不全面。此外,由于学员涉世未深,想法单纯,对于求学和从军路上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缺乏科学认知,容易简单地将军校等同于部队,看不到两者的区别和不同,难以区分“育人”和“用人”两个阶段,甚至将二者混为一谈,导致出现对于如何成长成才、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才看不清、想不透、把不准等问题。一旦毕业离开学校到部队任职,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就可能出现毛病多、适应慢、坚持难等问题,形成自恃清高、书生意气、眼高手低、心浮气躁等不正确心态。
三、对策思考
要破除“水土不服”,使人才培养更好地向实战聚焦、和部队接轨,使学员正确认识“育人”和“用人”,更好地学习成才,更好地适应部队环境、开展实际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加强理想信念和使命责任教育。要始终坚持搞好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使命责任教育。引导学员树立为军服务思想,广泛开展党史军史和时事政策教育,特别是要结合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溯源流、讲现状、求发展,使学员知晓当前国内外形势,了解我军发展现状,思考未来战略目标。要使学员明白当前要学什么、将来要干什么,现在怎么学知识、以后如何干工作,自觉将个人成长成才与强军实践结合起来,将个人梦与强军梦、强国梦结合起来。
二是要改进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要从实战标准和部队需求出发,在强化知识根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国防科研成果转化、武器装备效能发挥、尖端技术实际应用等内容的讨论、研究和分析,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提高学员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能力。目前正在进行探索改革的毕业设计实战化、对抗化,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三是要不断变革管理思路和管理制度。学员队教育管理必须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要深入理解学员连队化管理的意义和实质,摸索思考学员连队化管理的方法机制,切实按照基层连队要求建章立制、建连育人,使学员在校学习期间就熟悉基层氛围、了解基层情况、实践基层工作,不断强化条令意识和军人素养,使学员“血性”更足、“兵味”更浓。
四是要逐步扩大部队实习力度深度。要逐步拓宽院校与基层部队、科研院所的交流沟通渠道,逐步扩大部队实习力度深度,丰富部队实习内容形式。不但要让学员认识部队情况、体验部队生活,还要将学员作为后备青年军官和后备科技干部,安排参与基层部队和科研院所思想政治教育、作战训练指挥、日常行政管理、装备研发维护、后勤保障支持等工作,通过“提前任职”和“需求牵引”,使学员目标明确、胸有成竹、自信满满,懂得在未来工作中如何更快地适应角色,如何发挥我校教育科研优势,不断提高在信息化条件下遂行军事任务的能力,确保成长成才“不走样”、“不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