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中互动教学法的应用分析
2018-11-14■
■
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
一、前言
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输的过程,还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互动教学法实现了民主平等和谐教学的有效方式。在思想政治学科论教学中,互动教学法有着重要的作用,互动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师生之间的积极性和默契性,还可以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效果,互动式的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互动教学法的概述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互动式”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1]。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中互动教学法的应用
(一)激发学因,为互动教学创造条件
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上课状态,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动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受交往、成就和求知欲等原因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是内在因素,教师可以给予引导,而学生的交往和成就感是外界因素,教师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法,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要将学生的内在学习因素和外在学习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思想政治教学综合,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这样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既可以让学生学到思想政治课堂的内容,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修道情景,为互动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
在互动教学法中,科学的将教与学结合在一起,教学互动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师生在交往过程中,需要借助情境教学模式,良好的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精神、文化和心理和谐分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知识点与学生进行互动,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演示教学理论知识,思想政治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教学情景模式,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思考教材中的概念,让学生置身情境中,学习和了解教学的理论知识。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观摩的思想进行教学,可以聘请优秀的外校老师在本校做课堂示范,也可以让本校的教师去外校参观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优秀教学的案例,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理论教学中。最后,教师可以利用自己所观察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课堂中,思想课例的主体,为学生总结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三)启发探索,实现互动教学的理想目标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利用互动教育法,拓展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心灵的转换,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从教师教学模式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这样才能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为了更好的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的内容提出问题,通过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启发学生的思考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设计时,不仅需要结合教材,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师需要对教材的知识点实现情境化教学,在课堂中,提出问题的同时,还要根据所分析的问题和设计进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2]。
(四)合作交流,形成互动教学的合力
互动教学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之间是一次的合作、沟通和促进的过程,这样才能为师生提供更多交流和切磋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担任着传播知识的角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担着主导者,两个角色在通过课堂上的互动达到知识上的交流和沟通的目的,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述怎么评课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历讲解优秀课程的标准,让学生了解优秀课堂的标准,还可以创设情景教学,让学生观看思想政治课堂方面的视频,教师根据视频的内容,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教学思想、教材处理、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进行讲解。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来讨论思想政治的教学技巧,一般讨论的是,教学语言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导入技能、提问技能等,通过讨论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中,利用了互动教育法进行教学,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氛围,一是激发学因,为互动教学创造条件,二是修道情景,为互动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三是启发探索,实现互动教学的理想目标,四是合作交流,形成互动教学的合力,从而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王立范.互动教学法在高师教学中的应用——以“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2(5):169~170.
[2]沈娟凤.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