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018-11-14■/
■ /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
一、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在办学初期充分利用了母体学校的办学资源,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需要与母体学校有不同的办学思路,进行不同的人才模式的培养。在前期充分融合的基础上,后期与母体学校需要交叉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满足了教师个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也是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科学的定义,但研究的相关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并能够胜任教学科研,同时还能较好的指导学生参加实践实验的综合型人才。至少要具备以下必要条件:第一,必须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拥有中级(或以上)的职称;第二,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为充分的实践经验,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熟悉生产、管理、服务等操作过程。
专家学者目前将其分类为两种:一种是“双职称型”,第二种“双素质型”。“双职称型”是指教师有相关教师资格证书同时还具备其它职业技术证书,“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除此以外,还有部分学者将“双师型”教师的理解也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双证书”,认为具有技术职务的人员,同时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即为“双师型”教师;第二种是“双能力论”即可以胜任理论课教学,同时能指导学生实践实验的老师作是“双师型”教师;三是“双融合论”,既要求教师持有“双证”,又要求教师具备“双能力”。
三、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目前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独立学院不断的发展,已经组成一支专兼职的教师队伍,近些年,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很多中青年教师也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但是由于独立学院师资力量主要由刚毕业的本科及硕士生组成,大部分教师有较强理论知识,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严重制约了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难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双师型”定义迷糊,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
迄今为止,很多独立学院都没有制定有关“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对“双师型”教师定义多样性,一方面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不统一,没有切实行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培养方案、评聘制度等。“双师型”教师的具体认证主要由校内领导“拍板”,对于独立学院反腐工作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而且不同的评估、统计、检查评比体系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也是各有不同,使独立学院及教师们没有具体的准则来约束自身的行为,也不能实现对教育能力的激励及提升,都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阻碍因素。
(二)“双师型”师资在数量结构上的不足,高技能型人才难引进
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师资教师为母体的一些退休老师,这些老师有着高职称,但由于年龄和体力的不足,不能胜任过多的教学任务,另外一部分就是由新引进的硕士毕业生或本科毕业生,这些年轻的老师从学校走进学校,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严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导致理论知识不能和实践知识相融合,也无法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难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的高低。虽然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开始引进一些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进学校开讲座,或带部分课程,但由于没有教学经验或者精力不够,效果也并不理想。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考核制度的缺失
目前独立学院对教师的考核较为单一,存在不合理现象。教师考核偏向于科研及教研及教学任务,对于教师是否有实验实践能力,是否有企业经验并无过多要求,考核的导向性也导致大部分教师偏理论型,挫伤了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积极性。
(四)“双师型”教师培养经费不足
独立学院收入仅来自于学费,没有国家政府的财政拨款,培养教师经费投入十分有限。对教师没有成体系的培训。同时,因为独立学院教师数量的不足,学校对教师的教学任务要求较高,大部分教师常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此外在政策上对双师型教师也没有特别多的偏向性,也导致教师无心无力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四、独立学院双师教师队伍解决的途径
(一)学校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引进机制。制定相应的双师型培养计划和方案
根据学校的需求,引进“双师型”教师,公开面向社会招聘业务水平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技术型骨干教师,对教师的培养可以多种渠道,比如:采用校企合作,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实习、培训,交流。让老师们分批去锻炼,掌握实际的操作能力,了解企业的最新技术,同时补充到课程中,让学生获益;还可以请一些企业的专家学者到校开设讲座,开展各类专题培训,不间断的向青年教师传输本专业最新动态,了解本行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老师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请一些有着社会实践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外聘兼职教师,通过以上几种途径,在校老师和企业可以建立一个良好充分的沟通,可以使老师们的实践能力迅速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学校建立合理的“双师型“考核及激励机制
学校应依据“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师考核制度,将理论教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否有企业经验等作为教师招聘、职称评定、晋升等重要指标。对于学校已有的“双师型”教师,则需要大力给与相关政策支持,如:减免一定课时、减轻教科研任务。在业务培训、学术交流方面多提供一些机会,让教师们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身实践能力教学中。
(三)学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上加大经费投入
教学质量是育人的核心之重,只有老师先有了充足的实践经验,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学校在双师型培养上要加大资金的投入。除了给于“双师型”教师福利政策及减免课时的一些制度外,更要保证的是学院实践性环节的硬件建设。在校建立相关专业的实验室、实训室、工作坊、校内实践基地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可以有效的进行安排落实,给学生提供在校实践的场所,同时积极引进当地相关企业进驻校园,理论课程结合实践课程,校内老师结合校外专家,为学生提供系统化、规范化的实践练习。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校内教学力量的进一步交流,同时优化了教师资源。
五、结语
在新形式下的独立学院转型也是势在必行,独立学院最大优势是可以结合公办院校的资源并与自身灵活的体制互相结合,是以建设“专业型,应用型,高效型”为培养目标,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很好的培养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从而达到顺应市场要求。学生素质的高低与教师的教学之间密不可分,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强大的实践技能,从而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格。所以独立学院只有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是今后学校生存并且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涂森.浅谈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商情,2013(10).
[2]徐俊.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