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有所依”进行时
——三种基本养老模式初探

2018-11-14■/

长江丛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居家养老数据库

■/

南京师范大学

一、中国养老问题现状

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预测,2014~2053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增至4.87亿,占届时全球老年人口1/4,社会总抚养比将高达102.5%,养老问题日益严峻。

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养老形式呈现“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口在自己的家庭中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享受社区专业化服务实现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

事实上,“9073”的养老格局并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社会状况:随着家庭核心化的发展,单纯的家庭养老已无法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而限于传统养老观念,大多数老年人对于机构养老缺乏认同感;面对这一困境,针对老年人养老需求,提出一种合适的养老模式尤为重要。

二、三种基本养老模式概念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里与老伴、子女等家人共同生活的养老方式,其条件是有家可居,家庭养老的养老资源来自子女、个人储蓄或社会福利机构。“家”只是家庭养老最常见的地点和载体,但不是惟一的。在这个意义上,“家庭养老”的实质是“子女养老”(个别的存在“配偶养老”),是代际之间存在着反哺式的财富流和资源流。

(二)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指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备的形式获得经济来源,由专门的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等,统一为老年人提供有偿或无偿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以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方式。

(三)社区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载体,以社区为依托,通过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的形式,对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需求的规范化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它结合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长处,使得老人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之中享受到较为专业的机构养老保护服务。

三、三种养老模式评估

(一)家庭养老

作为最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模式符合中华民族“以孝为先”、“养儿防老”、“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更容易被老年人接受。由于其方式传统、代代相传,因而,其实施难度相对较低,额外支出有限。

不过,虽然居家养老在当下依然是我国主流的养老方式,但由于上个世纪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421”模式渐趋普遍,赡养老人给子女带来的经济、心理、体力负担渐趋沉重;“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受普通居家环境的客观因素限制,居家养老缺乏必要的医疗设备和应急预案,难以对患有突发性疾病的老人提供及时救治。

(二)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作为专业化的养老方式在医疗服务水平上有其独有的优势。但普遍高昂的服务费用提高了这种养老模式的准入门槛;同时,大部分老人受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对这种养老模式存在较为明显的抵触情绪。

目前来看,机构养老行业尚未建立完整的运作体系,养老机构质量良莠不齐——从服务人员的素质、护理水平到服务机构的设施配备、居住环境等多维度来考察,差异客观存在。

(三)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其发展程度自然比不上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但从长远看,社区养老准入门槛较低,同时与传统观念并不相左,老人为此要付出的额外支出相较于机构养老而言要小很多。同时,老年人能够享受到相对专业的医疗服务。在政府与社区的深度合作下,社区养老在整个养老体系中的所占份额必将有所提升。

因而,应该更加重视加强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的融合,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完善全方位专业化社区为老服务体系,并加强社区老年医疗服务与社区智慧型网络服务,形成“家庭+社区”、“养老+医疗”、“线上+线下”的三结合嵌入型养老服务网络,以老年人多层次需求为依据,为老年人构建一个健康、便捷、友好的新型生活社区,以适应老年型社会的到来。

四、基于三种基本养老模式提出改良方案

根据上文分析,社区养老作相比于其他养老模式,在地缘、情感、资源整合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不过,我国社区养老起步较晚,其运作模式的成熟还需要诸多方面的改进。

(一)政府与社区结合——通过外部性理论分析政府在社区养老中所要扮演的角色

尽管社区养老的主体是老年人各自所在的社区,但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政府在社区养老过程中的作用。

政府通过对社区养老模式的介入从而使社区服务的外部性内在化,其主要措施就是对具有正外部性的物品或劳务进行补贴,促使社区提供更多的此类物品或劳务以满足社区内部的实际需要。社区养老过程中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老年人文化生活的丰富等诸多方面都离不开政府财政的作用,依靠政府的介入才能促使资源配置效率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事实上,政府对于社区养老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具有正外部性的物品进行财政补贴这一个方面,政府同时具有有效整合资源的职责和能力。社区养老在满足老年人医疗卫生需求的同时也兼顾老年人精神满足的需要,社区往往会通过一系列活动以满足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倘若每个养老社区都兴建自己的活动场地,那对于公共资源而言是一种浪费,对于国家财政也是很大的负担。政府在此时就要承担有效整合资源的职责,运用自身庞大的数据库和极强的组织能力对闲置的资源进行整合,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二)完善数据库建设——养老资源的精准分配

社区与社区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社区内部老年人口的分布也不可能集中。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如何精准有效地分配养老资源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政府在数据库的建设与完善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可以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服务供给方信息数据库以及社区信息数据库。通过详尽的数据分析,不仅可以为政府分配公共养老资源提供依据,同时也能帮助政府对私人养老服务供给方进行引导。

老年人信息数据库主要收集老年人的基本信息以及对于各项养老服务的需求和偏好,由各个社区负责协助老年人申报,为每个老年人建立个人档案,在保密的前提下与社区附近的医疗机构共享数据库。服务供给方信息数据库则是收集各类服务资源提供者的信息,政府根据老年人信息数据库的资料,对服务供给方进行引导,保证服务资源高效分布的同时也保证每个老年人都能获得需要的服务内容。社区信息数据库主要是收集各个社区的老年人口数量以及可用实体空间的大小,运用网格化管理划分社区,实现地理位置相近社区间的合作和资源互补,有效利用闲置资源,扩大社区的活动范围与活动模式。

(三)线上与线下结合——智慧社区养老模式的构建

社区养老使老年人不用脱离熟悉的社会环境和生活背景,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要求。但同时这种养老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社区受地理条件的约束难以有效运用各类资源,大部分的社区养老仅仅是把个人居家养老的“点对点服务模式”转变为统一的“包对包服务模式”,服务半径有限,养老模式不具有针对性,难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智慧养老产业链已具有形成的条件。由开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机构提供物联网系统平台,提供实时、快捷、高效、物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借助“养老”和“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将政府、医疗机构、服务商、个人、家庭连接起来,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将养老服务从“点对点、包到包”到“包对点”转变,优化供需匹配模式。同时平台本身引入评论和满意度调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养老服务过程的监督。

参考文献:

[1]卢晓莉.医养结合型智慧社区养老模式初探[J].开放导报,2017(4).

[2]李春红.“互联网+”助推社区养老转型升级[J].人民论坛,2017(16).

[3]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2).

[4]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浅析[J].今日南国,2010(7).

猜你喜欢

居家养老数据库
居家运动——膝部练习(高级篇)
养老生活
居家的日子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
数据库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数据库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