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大学生的影响
2018-11-14张倩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张倩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提供可能性与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理论需要相结合的伟大结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都逐渐尖锐起来了,欧洲三大工人起义运动表明,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生活于这个时代的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运动,必须要有相应的哲学体系作为理论和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哲学,其产生恰好迎接了这一伟大而迫切的历史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哲学和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就哲学方面而言,德国古典哲学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那么在科学方面,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细胞学说的创立为新的哲学产生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二者发展使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具备了思想理论上的必要性。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实现物质性和革命性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而且在社会史观上也坚持唯物主义,它和各个学科又是紧密相连的,其辩证的唯物主义思维方法往往体现在政治、历史以及社会科学等领域当中。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独具内涵的唯物史观,更是把其所倡导的唯物主义发展成为完全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与阶级性密切相关,并集中体现为它的实践性和批判性。马克思指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性的”。[1]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以往的旧哲学极大程度上体现着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维护剥削者的地位和利益,全面为剥削阶级及其代表服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反映无产阶级即广大工人阶级诉求的彻底革命哲学,它毫无保留并公开大义的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坚决代表和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作为目标和责任。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始终坚持科学性和历史性的哲学
科学性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开始就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即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活动也是物质的。科学性很明显的标志就是其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并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与此同时,科学性还强调要用联系、发展、矛盾和创新的观点看问题,不能以孤立、静止、片面和守旧的思想看问题,否则不仅会妨碍自己的成长,也会阻碍他人的成功成才。从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一层不变地在继承与延续,而是在批判的过程中、在辩证否定的过程中继承与发展的,按其本质来说,它是科学的,即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正是由于它的批判性,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立场上,极具科学时代精神。最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用来指导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所以,其得出的结论和理论并不是依据某种既定的抽象的、感性的和表面事物的标准得出的;恰恰相反,它是在对大量的客观事实进行透彻且严谨的反复研究后得出的具体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趋势规律的反映。它与时代紧密相联,引领时代方向,切实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在寻觅社会真谛中前行,从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出发,推动社会发展。它从人这个现实生产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和社会存在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进而必须从事生产劳动来满足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这一客观事实出发,明确地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规律。从而根据这些规律对社会发展的每一具体形态和历史阶段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深刻揭示符合规律的社会演变进程,明确人类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深刻揭示实践性和现实性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指出,“劳动促进了人脑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以劳动为原初、根本形式的实践活动在人脑中得以‘内化’,从而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式,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3]从而可以看出实践活动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人的认识结构也是社会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实践活动。实践性不仅体现在人能动的认识世界,而且更体现在人可以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即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4]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观的雏形,知晓实践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并且包含着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三大基本活动,体现了人类社会活动的实践性和直接现实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在实践、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它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5]从中可以看出,人的对象性活动是实践的和现实性的,异化劳动也是在实践和现实的世界中进行的,不仅具有实践性,同时也具有主客观相统一现实性。异化劳动中劳动与其产品、对象和人的异化以及人同人相异化,这些都体现了在异化了的劳动中,劳动者为生产过程,是实践了的生产过程。体现了主体作用于客体,并通过客体反映出来的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同样也是规律性和现实性的活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
一是世界物质性,即整个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所以说世界具有物质性,整个人世界都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二者的发展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共同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与此同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进一步集中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二是人民主体性,即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列宁曾指出,“在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社会实际说明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且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成为现代人类文明的最重要的支柱,无产阶级的劳动不仅创造除了无数的财富,在此基础上更是创造了全人类的现代文明。”[6]深刻阐释了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主体,更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是本质实践性,即用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并深刻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关系。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人们通过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物质资料,进而用实践去认识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实现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大学生的影响
首先,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指导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教给他们用联系、发展、矛盾和创新的观点全面看待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从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价值选择,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做出自己认为合理并合适的选择。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这时候所产生的思想,所树立理想信念,将是一生受用的,所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将会更好地指引其走向光明,避免误入歧途。
其次,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崇创新精神,用辩证的否定观看待问题,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就其本性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只有具备批判创新的精神,大学生才能在专业上有所突破,在实践中敢为人先,在生活中灵活应对,做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道德修养,丰富精神世界。身为青年大学生,肩负着祖国的希望,只有树立创新意识,才能为社会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共同富裕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再次,有助于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客观性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显著标志,人类的实践史说到底就是一部创造史。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故要认真投身实践,总结实践经验,不论是学习书本和向他人学习的直接经验,还是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都是获得知识的途径,都能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认知水平,更好的指导实践,进而在实践中获得生活的真谛。
最后,有助于大学生自愿无私奉献。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作为大学生,拥有无限的青春活力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应为祖国建设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积极自愿参加支教计划,深入贫困地区服务,定时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送人温暖,心生和谐,甘愿奉献,在社会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抛弃精致的利己主义,做到心中有他人,秉持集体主义的思想理念,团结合作,先人后己,无私奉献。不论大学生在校还是走向工作岗位,都要坚守初心,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的同时,无私奉献。时刻谨记雷锋精神,坚持以德树人,多做贡献,心中时刻有人民群众,实事求是,甘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