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导论》课程说课设计
2018-11-14谢春晓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谢春晓/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一、课程的作用与培养目标
《护理学导论》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启蒙课程,其平行课程有正常人体结构、公共人文课程,后续课程有异常人体结构、病原微生物、药理学、基础护理技术、健康评估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提高学生护理专业素质,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护理问题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为以后学习护理各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依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的分析方法,概括出本课程的培养目标。知识目标是掌握护理学的性质、范畴、目标及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护士的角色功能;护理工作方法——护理程序;熟悉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护理理论体系和模式;了解护理学发展;护理人员的资格要求;我国的卫生服务状况等;能力目标是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能力;科学思维与决策能力;运用护理理论和相关理论的能力;协调他人和他人沟通的能力;情感目标: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热爱护理专业、爱岗敬业;有高度的责任心、慎独严谨的品行和团队合作精神;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良好的护士仪表、举止、态度和职业情感。
二、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分析
本课程设计思路是依据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设置的,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临床对护士的需要来进行,总学时:32学时,含5个模块,分别为认识护理4学时、护士与患者4学时、护理学支持理论及护理理论8学时、护理工作方法10学时、护理职业能力6学时。
目前我们在教学内容选取上,重点讲授护理程序、评判性思维、护理学理论,难点包括护理程序和评判性思维的临床应用、护理学相关理论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吕广梅主编的《护理学导论》。教材立足本层次学生来源及就业面向,体现知识、技能、素养并重,符合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教材内容紧扣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和工作岗位需求紧密衔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临床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达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我们应用多元化教育模式。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传递知识和技能,提高课堂效果。如情感教学法,播放《南丁格尔奖获得者》视频使学生了解南丁格尔事迹与贡献,结合实际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南丁格尔奖获得者,让学生感受到护理专业的光荣和神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情景模拟法应用于护理学的理论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护理程序的授课中,通过具体的临床案例,将相关理论知识融入期中进行教学。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优势,以生动的方式展现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兴趣,形象直观的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对视频、信息化资源、课件、习题等整合归纳,建立系统的课程资源库,使教学组织更为便捷,内容更加丰富和科学。以后我们将尝试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利用翻转课堂、雨课堂等先进教学形式,建立多样课堂,并引入图书馆等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四、教学评价
考核应对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重视目标考核和重视过程考核,要不断完善和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坚持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为此,课程考试采用了综合考评法。具体在课程考核时所占比例如下:学习态度占10%,小组表现占10%,书面作业30%,理论考试占50%,通过这种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师资团队
本教学团队中专职教师1人,兼职教师4人,中级职称以上达到100%,其中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2人,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4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为100%。每位教师都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突出的教学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六、实践教学条件
校内有实训基地可供分组扮演角色或分组讨论,校外有医院实训场地,可供学生进行医院见习,让学生们面对面与病人沟通、健康教育等机会。并运用护理程序等工作方法,对病案进行护理评估、诊断、实施、评价。
七、课程建设思路
(1)校企紧密合作,共同建设课程。由校企双方共建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确认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共同评价教学效果。聘请临床护士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教学见习、实习带教。(2)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增加了护理伦理、护理法律等内容;(3)本课程采用集体备课形式,保证教学内容的衔接和教学标准的统一。
八、展望
(1)校企合作密切程度仍需深化;(2)课程网站等信息化资源建设尚且不足,进一步加强课程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