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2018-11-14王敏
王 敏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7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结合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将人才培养划分为三类,即70%左右的应用型人才、20%左右的复合型人才以及10%左右的创新型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国内理工科院校中率先创办的边缘性设计专业之一。1980年自专业招生以来,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改革。1996年获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资格;1999年被列为湖北省“学科优势及特色领域”。2001年获“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单位;2003年12月被列为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建设;2007年12月获得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学科建设项目等。这对提升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及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本专业除按照学科专业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外,逐步实现了导师带领下的学生实践创新团队制度,逐渐使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坚持实践教学促进学生适应市场的教学模式体系,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并将导师指导学生团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竞赛活动、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纳入培养方案中,促进了专业创新思维能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
根据近几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显示,市场需求的设计师素质能力是“设计开发策划能力占35%、造形能力占20%、综合思考能力占20%、组织与协调能力占12%、国际感觉占8%、软件操作能力及其它占5%”。
以学校“721”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结合市场反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需求,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为基础,培养具有国际化设计视野、实践技能强、创业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二、组建优秀的教学队伍
视觉传达设计系现有专任教师16人,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年龄结构都比较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有7人,占44%,其中正高级3人,副高级4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为94%,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人,占6%。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教师13人,占81%。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近几年学校也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聘请国际、国内艺术设计专业知名专家教授5人、企业或行业兼职教师7人,承担相应教学工作,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搭建教学平台
在实践教学设置和管理上不断改革,逐步完善,大力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抓好网络课堂的建设和实施,确保教学质量,为专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优质平台。我系有数字化包装实验室和品牌与包装研究所两个校内实验场所,是本课程进行包装学术研究及实体项目开发设计的基地,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设计创新性实践课程和学术研究活动。将学科的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利用国际国内先进的数字艺术设备,吸收艺术设计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为本专业实践教学的项目实验提供了平台。引导学生参与竞赛活动,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丰富教改内容
在教改工作中,围绕学院“一院一教法”(即一个体系,两个平台、三种类型、四个结合)的教学体系,在实行多种形式的教学和优化实验条件与环境的基础上,大力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系部以展教结合的形式,举办课程汇报展,加强课程教学质量过程管理;举办教学沙龙,将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有机结合;开设观摩课,交流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让老师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改革中去。
五、多元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呈现一改传统的多元化发展教学思维与模式,课程大胆采用订单式、项目式、大赛式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引入实战案例的讲解,加大了课题设计实践的学时,让教师走下讲台,让学生走向市场,走进数字化包装实验室、品牌与包装研究所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对实践项目或大赛要求做充分的横、纵向调研、分析,做出定位设计,形成可行性方案,
以小组形式分别做过程及结题的提案,课程成果在学院展厅展出,作品如被采纳,学生会得到企业或公司的设计津贴。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包装研究所是我校实施“721”人才培养及发展绿色工业的产、学、研PI团队之一,是孙明海教授负责,研究生及本科生进行品牌与包装设计的梯队级教学研究与实战应用的平台。与澳科控股、湖北良品铺子食品有限公司、武汉红金龙印务有限公司、马应龙药业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运用“一课双师”及“订单式”教学模式,筑建校企双赢格局,逐渐培养学生将作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能力。研究所已为企业输出及成功上市的产品开发设计达300多件,参加国内外大型设计赛事并获得了多项金银铜奖,真正实现了高校教学理论实践的紧密结合。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周激流,赵钢,唐教谦等.关于构建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6).
[3]胡海晓,付皓宇.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风,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