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识别对新中国民族关系的意义

2018-11-14

戏剧之家 2018年26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群体民族

余 丽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一、理论概述

(一)民族识别。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贯彻落实民族平等政策,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活动,弄清我国民族方面的国情。当时第一次人口普查,自报登记的民族名称达400多种,不能轻易草率地行事。为此,在当时开展民族识别工作是应形势所需。民族识别活动人员构成主要有民族学者和民族工作者。他们深入民族地区,灵活变通地运用斯大林民族的四个要素,同时考虑到大量历史文献对民族历史渊源和称谓的记载,以及在尊重被识别群体自身意愿的基础上,弄清我国的民族构成,以便于国家的管理。

民族识别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文革”前为第一阶段,持续十多年时间,开展了大规模民族识别调查。据记载,文革前,绝大多数现有的少数民族得以确认。改革开放后至今为第二个阶段,着力解决了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即主要是在一些地区对一些群体的民族成分予以恢复、更改,以及对少数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识别结果的群体进行调查研究和确定族属。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也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管理好民族事务和处理好民族问题,也就需要为此制定相应的民族政策。不难理解,民族识别是服务于民族政策的。它不仅是学术研究活动,更有其政治意义。我国50年代的民族识别的确有传统文化的根基,以民族文化、语言为主,但也是由自上而下行政力量的规制而分成的不同群体。中国古代政府虽然没有开展正式大规模民族识别活动,但不乏基于文化差异的族类划分。古代建立在族类划分基础上的民族识别是为当时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服务的。毋庸置疑,古代族类划分的观念如有教无类其实为我们当代的民族识别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我们通过民族识别,关键是弄清民族构成情况,进而落实民族平等政策和妥当解决民族问题。因此,组织民族识别活动是建国后政府开展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为制定和实行各项民族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二)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指“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社会关系,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作用、影响的关系,是双向的、动态的。”

纵观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时期,大汉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思想盛行,由此导致统治民族上层人士压迫剥削其他各族劳动人民,伤害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感情,进而造成民族隔阂情况极为严重。民国时期,孙中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提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的观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呼吁对少数民族要平等相待,于是民国政府颁布政令,一律禁止有歧视色彩的地名甚至匾额和族称。如陕西的宁羌县改称宁强县。但从本质上并没有取消压迫制度,民族平等没有完全实现。而我们的共产党承认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是被压迫剥削的一个群体。基于此,人民政府赋予了这些群体与汉族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平等的权利,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承认的政策。因此,民族识别工作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派出的各访问团和民族工作队进入民族地区,传达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慰问,宣传党的政策,向人民大众传播鼓舞人心的民族平等观念,就是要消除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希望藉此能逐渐化解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民族矛盾和隔阂。如在华夷之辨观念的支配下,古代华夏与夷狄戎蛮的划分,显然是一种民族不平等的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民族关系发生质的变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建国后,我国各族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获得了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宪法和法律赋予和保障了各族人民平等的权利。

二、理性思考

(一)民族识别为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行、民族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当代的民族政策实际上从一定意义讲继承了我国历史上的治国安邦经验,如大一统,同时也借鉴了苏联民族工作经验,如基于地域自治的制度管理,进而落实各项民族权利。

作为多民族国家应该进行的民族识别调查,终于在新中国建立后有条件得以开展。我们的民族政策是基于建国后50年代的民族识别。只有明确我国民族的构成,政府关于少数民族各项优惠政策才能得以落实。我国的民族识别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奠定了现今中华民族关系的格局,所有民族有关的制度和政策都是在这个格局下实行的。民族识别的重要意义在于确定了各少数群体的族群身份,进而保障了他们的平等地位和各项民族权利的实现。民族识别使我国各族人民从历史上民族压迫和剥削的境况中解放出来,成为统一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实现了真正地当家作主并享有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为实行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自治,以期达到事实上的平等。只有这样的政策支持,政治权利、经济地位才可能有保障,文化传统上才有可能得以传承和发展。只有通过民族识别,弄清我国的民族构成,才能知道具体在哪些地方符合条件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具体哪些国民有资格享有相关优惠待遇。也可以说,民族识别为各民族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实现主人翁地位创造了前提条件。民族识别其实是通过推进民族聚居地方自治以实现各少数民族自身更好地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二)民族识别在新中国民族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历史过程中由于受大汉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的称谓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侮辱性。在民族识别第二阶段民族族称的更改工作中,有召集民族群众开展调查座谈会,征求民族精英和群众的意见,尽量做到了尊重主人自身的意愿。如彝族族称的由来就尊重了精通中原文化的彝族高级知识分子的意见。由此可见,我们用实际行动摒弃了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谐关系的发展。

通过民族识别,确认了我国有56个民族,这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民族识别是科研活动的同时,还是一项政治工作,关系到国家稳定大局。民族识别第二阶段,工作重心在于妥善解决遗留问题。如在民族识别过程中,经过仔细认真的调查研究后,对相似的文化特点和相近的居住地域的群体,在经过对其成员进行耐心地解释后,调查小组会尽量认同为同一民族。例如阆中摩梭人要求认定为单一的摩梭族,但经调查研究后,认为摩梭是纳西族一个支系,关系密切,结果认同为纳西族。在前期的民族识别中,存在同一民族因生活在不同地区被认定为不同民族的情况。涉及到的相关群体的民族认同改变的可能性并不大。

人类学界提出过一种民族关系理论,认为,“民族关系中有一种结构性差距。”如果民族间结构性差距较大,即经济收入、政治权利差距较大,那么民族间关系一般比较尖锐。如果民族间只存在文化差距,即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习惯不同,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差距较小,那么这些民族间关系则比较和谐。基于该理论,回归我们新中国的民族关系。通过民族识别,各少数群体确定了自身的族群身份,享有民族平等的地位和各项民族权利。各民族政治、经济地位相同,这为新中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筑牢了基础。即使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有些民族地区自然气候条件较差,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商品经济水平不高,而内地汉族地区自然人文条件较好,发展势头迅猛,因此造成民族间经济差距扩大。但我们实行的各项民族政策都在努力缩小边疆少数民族与内地汉族经济上的差距。如本世纪初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我们有理由坚信新中国民族关系会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

关于民族关系,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也有过经典论述,如认为,“民族问题是阶级斗争总问题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只有逐步消灭民族间各方面的阶级差距,才有可能切实解决民族问题。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不同民族间的政治权利、经济地位平等,文化发展的机会也平等,民族间这种阶级差距得以逐渐缩小了,民族关系得以缓和了。

(三)民族识别在中国灵活运用的意义。我们的民族识别参考了苏联的民族工作经验和借鉴了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但没有教条主义地套用,而是灵活变通地运用和衡量而得出结论的。例如,苏联的民族理论认为民族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产物,经历了一个由氏族到民族的演变过程,若据此考量,我们的民族工作无法实行。于是,我们便根据中国民族的实际情况,无论各民族人口数量多少,社会发育程度高低,都称为民族。这有利于我国建国后民族平等的实现。

三、结语

我国各民族基本上是认可民族识别工作的。民族识别工作史无前例地从国家层面承认各民族群体和多元文化共存的客观现实,尤其是大民族主动放下身段,尊重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以平等的姿态和少数民族交流交往,显然有益于中华文化认同的实现,对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建设和自身发展,加强民族凝聚力,摒弃了民族偏见和歧视,肯定了各民族都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使各民族人民能以饱满的热情和极大的积极性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实现各民族繁荣发展及国家长治久安而具有超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群体民族
我们的民族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多元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