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摔跤吧!爸爸》的审美特征解读

2018-11-14刘毅飞

电影文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摔跤吧!爸爸吉塔宝莱坞

刘毅飞

(常州工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于2017年5月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在近两个月的上映档期内收入12.95亿元的高额票房,完胜同期的其他国产片和好莱坞大片,再一次将印度电影推向了舆论和媒体讨论的风口浪尖。电影《摔跤吧!爸爸》不仅在中国内地取得了傲人的票房成绩,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累计达到了2640万美元票房,充分证明了该片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受众认可程度与审美价值。在宝莱坞电影越发深入国际化创作的今天,《摔跤吧!爸爸》代表着典型的国际化宝莱坞创作,其建构了一个全世界人民共同欣赏并理解的美学范式,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设计到中心主题的建构、电影镜头的呈现等诸多方面无一不遵循着这一审美范式。

一、宝莱坞电影的国际化——《摔跤吧!爸爸》的创作背景

印度宝莱坞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因以爱情为主题内容的歌舞片而著称。新世纪以来,印度宝莱坞努力扭转人们对其爱情歌舞片陈旧的既定印象,坚持拓展其在海外的传播版图,深入电影国际化制作与发行的传播平台,以独具文化特色和审美韵味的类型片深深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忠实观众。虽然宝莱坞生产的印度电影不如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大、传播广,但是独具艺术个性的印度电影已经在世界电影的版图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在很多时候,印度电影所能带给观众的审美趣味和独特的感官体验要远超过好莱坞电影。因此,印度宝莱坞的这种电影形式与戏剧元素也成为其他国家导演的灵感之源,2008年由丹尼·博伊尔、洛芙琳·坦丹执导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Slumdog

Millionaire

)就是典型的例子,外国导演创作的“印度电影”一举拿下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和第66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剧情片奖,充分证明了好莱坞式浪漫传奇与宝莱坞的节奏形式相融合的巨大感染力。

新世纪的宝莱坞电影早已不再拘泥于传统歌舞片的创作,多部内容题材新颖的商业电影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2009年,印度导演拉吉库马尔·希拉尼执导的爱情喜剧《三傻大闹宝莱坞》得到了业界内外的一致好评,笑中带泪、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一个励志故事,超水准、超口碑地夺得超过16项重量级电影大奖。2014年,同样是拉吉库马尔·希拉尼执导的电影《我的个神啊》又展开了奇幻叙事,嬉笑间探讨了印度社会的敏感问题,展现了印度社会的大众生存状态,将喜剧效果最大化的同时又不失叙事深度。2015年,卡比尔·汗执导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又将印度长久以来的宗教问题融入一个感人至深的温情故事当中。

由此,从这些卖座商业片可以看出,宝莱坞在新世纪生产的印度电影格外出彩,国际化创作下的印度电影将歌舞内容缩短为画龙点睛的部分,既吸收了好莱坞电影的商业化创作结构,又摒弃了好莱坞电影叙事的局限与偏颇,寓教于乐地打开了叙事的格局与主题深度,让如今的印度电影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审美艺术高度。《摔跤吧!爸爸》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与大背景之中应运而生的。

二、伪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审美——《摔跤吧!爸爸》的审美核心

传统的宝莱坞电影是散发着强烈“雄性荷尔蒙”的男性电影,男性是绝对的中心,女性只是电影中为了凸显男性中心的妖娆的陪衬。虽然影片《摔跤吧!爸爸》在众人的解读中,仍然被偏激地认为是一部以男性为中心的电影,是从男性居高临下的高傲视角呈现的女性面貌,但是仔细纵览全片不难发现,影片的核心是女性,这是一个关于女性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实现的故事,只不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父女情的部分,产生了男性主义的叙事歧义。

电影《摔跤吧!爸爸》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传记电影,片中的印度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和他的两个女儿吉塔、巴比塔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影片故事只是在一些地方做出了艺术的加工而已。影片故事如果单单从表面来解读,马哈维亚对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的培养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无情地剥夺了她们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是印度社会男权至上的“血淋淋”的反映。但是,马哈维亚在选择让两个女儿摔跤的时候,需要背负的社会争议是巨大而残酷的,男权思想根深蒂固的人们会当面和背后“戳着他的脊梁骨”谈论是非,因为马哈维亚的行为是完全违反了印度社会现实的行为。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曾经是一名摔跤手,是印度全国摔跤冠军,梦想是为印度夺得奥运金牌,然而在最简单的生存问题面前,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马哈维亚寄希望于自己即将出生的“儿子”,希望“他”能够替自己实现奥运金牌梦,可是马哈维亚却接连迎来了四个女儿。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哈维亚发现了吉塔和巴比塔的男孩性格的一面,她们甚至联合欺负了自己的侄子。于是,马哈维亚和妻子达亚卡约定,在一年时间里坚持培养吉塔和巴比塔摔跤,如果她们真的不适合就放弃。于是,马哈维亚带着她们每天5点钟起床跑步锻炼身体,让她们跳到河里锻炼自己的意志,为她们搭建了一个泥地摔跤场,甚至剪掉了她们的长发。吉塔和巴比塔从最开始以为父亲在惩罚她们,到后来认识到了父亲的认真和执着,进而开始用小聪明反抗父亲的意志,归根究底都是因为她们自己都不认为印度女性可以摔跤。吉塔和巴比塔认为女性只需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就好,舞蹈才是属于女性的运动,她们也顺理成章地、高兴地去参加自己同班同学的婚礼。直到吉塔的同桌——一名即将结婚的少女流着泪告诉她,自己能有这样一个父亲、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是多么幸运的事情。这时吉塔和巴比塔才意识到父亲给予她们的机会是多么难得,才愿意主动训练。至此,她们身为印度女性第一次完成了自我意识的觉醒,第一次跳出了在她们幼小的心灵中开始生根发芽的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意识。最终,在吉塔第一次外出比赛战败而归之后,她的内心燃烧起了对于摔跤的热爱以及对于胜利的渴望,第一次跟父亲说“再带我参加一次摔跤比赛吧”,这也是她女性自主意识建立完成的转折点。

所以,吉塔和巴比塔最终成为摔跤手是个人意志和父亲引导的共同作用使然。她们生活在男性为主的印度社会,无法完全脱离男性的阴影,然而如果没有父亲马哈维亚给予她们成为摔跤手的机会,她们就会像其他乡下的印度女性一样早早地结婚生子。父亲马哈维亚的出发点是自己对于奥运金牌的炙热的梦想,但是他给予了两个女儿是否选择走这条与众不同的道路的权利,正如他在影片高潮处对吉塔所言——你并不是在为自己而战,而是为了所有的印度女性而战。电影《摔跤吧!爸爸》最动人之处就是其对女性的审美跳脱了传统宝莱坞电影对女性的身体审美与性审美——片中并没有突出表现吉塔和巴比塔身穿纱丽浓妆艳抹的歌舞片场面,而是第一次对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奋斗精神进行了审美的解读与表现——强调了她们如何留着短发锻炼出一身肌肉最终成为奥运冠军的过程。

三、去杂留精的宝莱坞镜头——《摔跤吧!爸爸》的视觉审美

如果说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文化的传声筒,那么宝莱坞电影就是印度文化的记录者与传播者——从视觉到听觉饱含印度文化风情。印度电影深谙商业电影之道,极为强调电影的视觉与声音的艺术张力与表现力,甚至很多人评论印度电影时“仿佛能够闻到印度香料的味道”,即便没有庞大的歌舞场面,印度电影单从电影语言角度来看也是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并非一部典型的宝莱坞电影,其中没有承上启下、穿插过场、激昂澎湃的歌舞场面,也没有宝莱坞电影常见的三角恋情节,但是宝莱坞电影的镜头美学特征在片中都可以寻到。

电影《摔跤吧!爸爸》同其他宝莱坞电影一样,极为强调画面色彩和镜头运动的叙事功能与艺术表现。影片自始至终都笼罩在温暖舒服的大地色系当中,从室外场景房屋的墙壁和土地到室内装修和家具、人物的服饰等,都是饱和度很高的暖色系。影片首先利用色彩奠定了电影叙事的情绪基调,以色彩构建属于印度文化与人文风情的韵味,再用色彩进一步营造叙事氛围,将观众代入人物的情绪当中。例如,影片自始至终的色彩都是饱满的、柔和的、温暖的,正如印度人对于大地母亲的敬畏与爱戴一般,这些自然的大地色系也是印度文化中的主色调,这些色彩构筑了印度的文化图腾,甚至融入了印度的民族性格当中,他们乐观、积极,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只有在影片一些转折情节段落当中出现了大面积的冷色调,如马哈维亚为了让两个女儿专心摔跤训练,不惜剪掉了她们的一头长发——变相地剥夺了她们爱美的权利。事件发生的时间依然是清晨5点,但是画面中并没有温暖的灯光,天空刚刚有了一些光亮,整个画面依然处于冷光当中,画面中的人物除了马哈维亚的妻子之外,其他人的服装都是冷色调,马哈维亚板着脸没有表情,吉塔哭着求父亲不要剪掉自己的一头乌黑长发,哭着保证自己再也不找借口逃避训练了,观众似乎能够透过画面感受到清晨时分院子里的清冷,画面色彩的渲染也突出了剪头发事件对于吉塔和巴比塔的内心造成的伤害。

如果色彩是《摔跤吧!爸爸》指代文化内涵、营造情绪氛围的有力工具,那么在极具表现力的镜头语言之下,画面色彩与镜头运动更是构成了感染力和表现力极强的影像效果。电影《摔跤吧!爸爸》前半部分始终在利用色彩和镜头强调一件事物——土地,而土地也是印度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不仅为人类提供粮食,更是人类的精神和力量之源,于是电影中的马哈维亚告诉自己的两个女儿,要热爱土地、敬畏土地,甚至在比赛之前要先亲吻土地。在吉塔和巴比塔开始认真练习摔跤之后,影片开始注重镜头与色彩搭配的表现力。例如,在吉塔和巴比塔训练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慢镜头,画面中腾起的尘土、翠绿的稻田、温暖的阳光,慢镜头中凸显了摔跤运动的技能美感。影片还会利用逆光镜头刻画人物形象,如画面的前方是结束了一天训练的吉塔在拂去头发上的尘土,画面背景则是一轮温暖的缓缓落下的太阳,此时的人与自然相融为一体,吉塔不再害怕在泥地里摔跤弄脏头发,甚至开始享受摔跤的乐趣,很显然导演在时刻利用色彩与镜头帮助观众解读人物与故事。再如,接受了学院教育的吉塔返乡与父亲摔跤的情节,慢镜头凸显了马哈维亚年老体衰、力不从心的状态,甚至表现出了“英雄末路”之感;吉塔此后的两次比赛,影片也大量使用了慢镜头,前半部分表现了吉塔逐渐膨胀的自我意识,后半部分则表现了吉塔在经历了挫折之后重新站起来并赢得胜利的艰难。当慢镜头中的吉塔将对手摔出了5分的最高成绩时,观众的情绪也随着缓慢运动的镜头累积到了最大化,以上这些都是电影《摔跤吧!爸爸》的运镜技巧与魅力所在。

四、结 语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能够跨越国籍、民族和性别观念俘获全世界观众,其中势必有着人们能够共同理解和欣赏的审美范式。无论是影片对于女性主义的表述到达了何种程度,都没有偏激地否定印度社会的男性至上的状态,影片仅是高度肯定了印度女性追求自我、肯定自我的精神,这一过程有男性的辅助与否都好,突破传统的枷锁即是进步,这也是该片在极具宝莱坞电影风情的镜头影像中诉求的文化与精神审美主题。

猜你喜欢

摔跤吧!爸爸吉塔宝莱坞
为了梦想,倾尽全力
宝莱坞打响名誉保卫战
宝莱坞被爆吸毒泛滥
宝莱坞名人被指“通巴”
《摔跤吧!爸爸》三幕式结构解析
《摔跤吧!爸爸》叙事学解读
“金牌大国”为何没拍出《摔跤吧!爸爸》(聊天室)
“文明”与“思想”的相互作用——印度影片《宝莱坞机器人之恋》中基督教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