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电影的多元文化呈现
2018-11-14麦亮琼
麦亮琼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我国的动画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曾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鲜明的文化立意获得了世界动画电影界的赞誉,尤其是中国的水墨动画,其浓郁的写意特征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对我国民族文化向世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电影的产业化发展,国外动画影片无论在制作技术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对国产动画形成不小的冲击,这也曾一度使我国的动画电影发展处于停滞,并引发了电影人开始思考需要以何种文化支撑中国动画电影的内核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国动画电影开始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在立足民族文化与时代特色的同时,走出了一条多元文化的借鉴与融合的探索之路。
一、中国动画电影的文化意识
我国动画电影绝大多数都取材于传统小说或民俗生活,民族文化是孕育中国动画电影独特风格的核心要素。这种民族文化意识,主要通过传统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空间场景以及故事题材等方面得以体现。
首先是题材与价值观的传统文化特征。中华民族深受儒家和道家文化的教化,尤其是在汉代被推上独尊地位的儒家文化,成了后世构建社会伦理和指导生活行为的基本准则。儒家文化不但贯穿于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同时也融入了中华民族每个个体的血脉里。儒家文化强调的是人的社会责任,通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标准来塑造人物形象和烘托主题思想。这不仅体现在动画电影的原始故事题材中,创作者通常也会将其本人的儒家思想在动画影片中加以表现。新中国成立以后,何为民族形式引起了国人的思考。此时的国产动画电影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对民族文化进行搜集与保护的潮流。这在我国早期的一些动画影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草原英雄小姐妹》(1965)中的小姐妹为保护集体财产而不惧牺牲的集体主义精神,《海力布》(1985)中对舍己救人精神的颂扬等。而从故事来源看,绝大多数国产动画电影都取材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民俗寓言等。如万氏兄弟制作的《铁扇公主》(1941)、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大闹天宫》(1961—1964)都取材于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 《哪吒闹海》(1979)则取材于小说《封神演义》; 动画电影《神笔马良》(2014)、《蝴蝶泉》(1983)、《善良的夏吾冬》(1981)则取材于中国不同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而《南郭先生》(1981)、《愚人买鞋》(1979)则是通过动画对寓言故事的演绎,将一定的生活哲学通过幽默夸张的形式加以展示,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
其次,国产动画电影在空间场景上也离不开传统文化。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具有典型特征的艺术形态,这为动画电影的空间场景、人物形象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使民间传统艺术文化与电影这一形式有机结合。在《雪孩子》(1980)、《大闹天宫》《孤独的小猪》(1988)等动画影片中的场景均采用了典型的单线平涂风格,即先用线条勾勒出人或事物的轮廓,内部采用色块平涂的方法,对于阴影、高光、空间层次的表现也借助色块和线条来实现,这种简洁明快的空间场景强化了故事情节,使影片的可读性和易读性得以提高。《小蝌蚪找妈妈》(1961)、《牧笛》(1963)、《山水情》(1988)则属于中国水墨风格动画的代表,这些作品以毛笔和水墨为制作工具,借助传统墨色的浓淡结合、线条粗细变化和宣纸的晕染效果,营造出水墨画般超然脱俗的人物形象和灵动飘逸的时空意境。这种写意的水墨动画为观众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动画电影《除夕的故事》(1984)中,则借用中国传统年画色彩搭配模式来构造故事场景,这部讲述我国新年由来的影片尽管制作方法上属于剪纸动画片,但其空间场景借用了大量的民间年画元素,使农历新年的节日气息扑面而来。而中国的剪纸艺术与皮影戏的表现手法也是动画电影的一个流派,《金色的海螺》(1963)、《鱼童》(1959)都是通过剪纸的镂刻技术与皮影的连接技法进行制作的。
最后,在人物形象上,国产动画也受到传统文化浸染。人物形象是展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核心要素,也是动画电影能否抓住观众的要点。我国的电影借鉴了大量中国古典戏剧的脸谱风格,通过直观视觉体验来把握人物的神韵,并采用平面化方式来加以展现。如在人物面部形象的塑造中,通常采用 “三庭五眼”的结构比例进行衡量,并以中国汉字中的“甲、由、田、申、国”等进行形象归类,并依据人们的认知常识将不同脸型与性格特征加以匹配。如在《金猴降妖》(1985)中的白骨精的尖下巴、吊眼梢等特征将妩媚与阴险毒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美契合了大众在传统艺术熏陶下的形象认知。而在影片《过猴山》中卖草帽的人的“申”字形脸、突出的额头、微胖的身体等特征,也将老人憨厚可爱又不乏机智的品质刻画得入木三分。除了面部之外,服装在人物塑造方面也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中国动画在这方面多采用戏剧舞台服装或古代不同社会等级的服饰特征加以塑造。
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是推动社会文化变迁的主要力量,如今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的同时,人们的价值观也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而转变。中国动画电影要在新时代下获得观众的认可,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同时,结合当代的价值理念进行主题和叙事形式的创新,并采用先进的制作手段加以展示,从而适应当代人的价值需求。否则无论这种艺术形式曾带来多少辉煌和赞誉,最终都将因无法适应现代的审美需求被时代淘汰。而这种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一方面表现在制作技术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故事表现形式与表达的理念上。
首先,传统思想与现代理念的融合。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为例,在这部堪称近年来的现象级国产动画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动画电影制作者在坚持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尝试融入现代价值观。影片依然选择《西游记》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使其有广大的受众基础。在人物外形方面,影片借鉴了京剧中武生的行头,如翎子、斗篷等符号对齐天大圣的形象加以塑造,使我国的民族文化通过创新艺术形式加以呈现,令具有当代文化消费观念的观众获得满足的同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审视。同时,影片还利用现代理念对故事进行了重构。影片中没有出现唐僧,但出现了一个和唐僧俗名相同的小男孩儿江流儿。江流儿崇拜齐天大圣,哪怕他只在民间故事里出现,遥远得好像一个神话,他希望齐天大圣能来惩治妖怪,来拯救山妖横行的长安城。虽然一开始的情感是崇拜,是期盼,但也是江流儿在孙悟空每每想要放弃的时候给了他支持和动力,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师父般引导者的作用。孙悟空的出场设定也不是那个神力无敌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而是颓唐的、落魄的形象。在去救助被妖王抓走的小女孩的时候,孙悟空的纠结挣扎,最后被江流儿打动,破除封印,打败了妖王,真正拯救了万民,也找回了自己。故事看似用了《西游记》的背景,但在处理孙悟空从五指山下出来后拯救世界的种种情节上,做了陌生化的改动,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也未尝不可。虽然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外形都做了较大的调整,但影片内核依然是对传统文化中强调的知恩图报精神的颂扬,而影片名字中的归来则更是点明了作品的价值诉求,即通过故事情节中的大圣再现来隐喻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的回归。
其次,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动画电影的制作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得到巨大的发展,我国动画制作手段也逐步由最初手绘拍摄、剪纸拍摄、木偶拍摄等简单形式过渡到目前的数字技术与传统手绘相结合的制作方式。而这种结合新技术的创作效率和艺术表现丰富程度远非早期传统模式可以比拟。在这方面,近年来推出的《魁拔》系列被认为是具有较高水准的良心之作,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并获得非低龄受众群体的认可。虽然影片具有日式画风,但其精神内核、人物思维方式和故事中的文化符号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而在制作和展示手段上采用大量3D立体仿生技术,使走入影院的观众获得震撼的感官体验。以魁拔与海问香的脉兽大战为例,二者召唤出的脉兽大小如同舰艇一般,魁拔屹立在海面之上,而海问香的脉兽飘浮在空中。在激战中,二者都飞向空中,在魔幻的光影攻击与近身肉搏中来回变换,与好莱坞大片相比丝毫不逊色。
三、东方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动画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下,既要考虑中国叙事形式、文化元素与成熟的电影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同时也应做到本土文化的国际化解码,从而使国外观众在欣赏影片时提升文化敏感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认知欲望,使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动画电影在西方文化产品的涌入下开始了对西方动画的模仿和学习,但在创作理念上仍没有脱离道德说教形式。如《莲花公主》(1992)、《胡僧》(1994)、《百鸟衣》(1996)等作品虽然在配乐、场景和人物形象上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儿童难以领略其中体现的中国文化价值和情怀,普通大众又对其简单的叙事形式不屑一顾。1999年的国产动画片《宝莲灯》以及2003年台湾出品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仅结合了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在人物和情节上,又有日美动画的痕迹。如《宝莲灯》中嘎妹的相貌和服饰颇具迪士尼动画的风采,部族群舞与动物狂欢的桥段也有模仿《狮子王》中辛巴玩耍场景的嫌疑。同样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也存在着大量模仿《狮子王》的痕迹。
伴随着《花木兰》(Mulan
)、《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
)等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好莱坞动画电影的成功,国内动画制作领域逐渐开始意识到,对西方的学习不应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内外兼修,通过文化价值内核的挖掘,使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被西方文化吸收和容纳,使中国文化从本土走向世界,从单一走向多元,《大鱼海棠》(2016)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影片取材于我国文学经典,而叙事形式方面既展现出东方的古典神秘气质,也借鉴了西方魔幻主义色彩。在主题上也摆脱了中国传统动画的说教成分,没有弘扬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主义思想,而是以道家文化外壳来装载着一个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故事。同时,在其文化价值表达上也并非一元的,而是通过多棱镜去反射社会现实,激发不同文化的受众群体获得各自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总之,民族文化是中国动画电影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的根本,但继承传统并不等于抱残守缺、一成不变地走老路,而是要根据时代发展进行必要的取舍。在当前世界文化融合速度日益加快的环境中,中国电影必须与时俱进,在坚持本土文化元素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应注重吸取西方文化元素的有益成分,使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在主题与价值观方面,则应从传统文化中发掘与当前世界主流价值观的契合点,增强主题的多维性以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群体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