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一词愁千古
——《声声慢》意象解读
2018-11-14王玉贵安徽师范大学肥西师范学校
■王玉贵/1.安徽师范大学;2.肥西师范学校
细读《声声慢》,我们发现词中除了开头两句和结尾一句是直接抒情外,其余部分几乎都是由密集的意象组成,如淡酒、晚风、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所以读懂了这些意象,也就读懂了这首词,读懂了李清照的“愁”。
一、酒
翻开中国文学史,喝酒似乎是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酒与愁又常常联系在一起。曹操概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高呼“五花马,千金裘,呼儿欲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杜甫更是悲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柳永低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正所谓“举杯消愁愁更愁。”在李清照的词中酒也是常见的意象: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
在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辗转漂泊、心爱文物的遗失等一系列打击后,如今的“三杯两盏淡酒”,既没有了少女时期“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惊起鸥鹭的惬意与欢喜,也没有了少妇时期“东篱把酒黄昏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甜美相思,有的只是“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无限凄凉。在这个“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的时候,这三杯两盏的“淡酒”又如何能压住词人心中的“凄凄惨惨戚戚”。
二、黄花
在李清照词中,黄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她不仅是其感情的载体,更是其人格的象征。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李清照借《醉花阴》来表达自己在重阳佳节对丈夫赵明诚刻骨铭心的相思。据说“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城。明城谈赏,自愧弗逮,勿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最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这里,李清照以黄花自比暗示自己在离别中的憔悴和期待,更显示了自己的芳华和清品。李清照在词《多丽·咏白菊》中说菊花之美“也不似贵妃醉酒,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可见李清照所钟爱的并不是一般女子的画眉傅粉之美,而是屈平陶令的高洁人格之美。李清照曾和丈夫在乡村居住十余年,自号易安居士,“易安”两字不正是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之意?可见,李清照对菊花的喜爱,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人格的象征。
如今,幸福甜蜜的生活不见了,生离之苦已变为死别之痛,孤苦伶仃,纵使“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又“有谁堪摘?”即使摘了,也是“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三、雁
鸿雁传书,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乡思和相思。如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李清照在《一剪梅》中说“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时可以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写在锦帕上送给即将远行的丈夫,而如今又见“过雁”只能是“万千心事难寄”。雁逢秋而南下,词人也是北人南来,正伤心时,看见“旧时相识”,怎能不引起词人雁归而人不归的凄凉。
四、梧桐细雨
梧桐,因其顽强生命力和良好的遮阳效果,被广泛地种植在庭院和井台边。俗话说: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所以梧桐树似乎天然的与家国之情联系在了一起。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贺铸《鹧鸪天》:“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而绵绵细雨总是能撩起人无限的愁思。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李璟《摊破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当雨滴梧桐更是敲碎人心。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的“梧桐细雨”却在“黄昏”这一特定时刻“点点滴滴”。黄昏就是日暮,暮本写作莫,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日且冥也,从日在草中。”即指日落时分。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总给人以落寞之感。钱钟书先生说:“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昏昏、点点滴滴”深刻地写出了其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颠沛之苦、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这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说尽的。
《声声慢》通过密集而意蕴丰富的意象,抒发了李清照的浓重哀愁,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情感共鸣,正可谓易安一词愁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