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2018-11-14李亚文
李亚文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2010年12月,由凯迪拉克投资、吴彦祖主演的短片《一触即发》一经播出,引发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被认为国内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微电影。有评论者说道“虽然至今没有一个让业内各方面都认可的完整定义,但这并不妨碍‘微电影’以它的微播出平台、微规模投资、微制作周期、微时放映的‘四微’特征成为2011年以来最火的视频形式。”在当今文化产业快餐化、影像信息碎片化的语境下,微电影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借助新媒体时代的东风,蓬勃发展。
“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无疑是在新时期语境下响应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性方针应运而生的。其出发点就是通过“微”故事、“微”影像讲述中国故事,塑造国家或地区形象、并体现文化内涵,同时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作为富有活力的文化形式之一,此类题材微电影不仅面临着新的机遇,同时也被历史赋予新的使命。比如在2015年4月第五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启动仪式上,开启业界首个“一带一路”城市微电影特别单元,意图“用影像记录大时代背景下城市的变迁和发展,运用新媒体充分挖掘城市文化故事,塑造城市品牌形象。”
一、“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发展概况分析
在“一带一路”的影像传播渠道中,中外合拍电影和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片所占比重较大,部分作品取得强烈反响。微电影领域成为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影像创作新大陆。比如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导演苏哲贤拍摄的一带一路微电影《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片首聚焦15世纪郑和率领中国军队先后七次南下印度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另外,2014年12月由央视七套、中国网与河南省微影协会共同创意策划的丝绸之路万里行《中华茶道》百部系列微电影启动开拍,沿着丝绸之路通过微电影的形式,来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通过微电影的形式,传承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在2015年深圳国际微电影节上,由瑞典AQ IMPORT公司与深圳金海角公司联合出品的影片《哥德堡号》引起轰动,讲述大航海时代瑞典著名的远洋商船哥德堡号,在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两国经贸往来的历史。2016年,产生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微电影《CIDY》,书写了一段在“一带一路”上跨越年龄、种族和国界的友谊故事,虽然是常见的三段式故事结构,但是流畅的故事剪辑和真挚的情感内蕴使其颇受赞誉。此外还有《刀的传承》、《高铁改变生活》等具体现中国文化形象的微电影。
二、“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现状和问题
麦克卢汉曾指出:“媒介的‘内容’好比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涣散和转移看门狗的注意力。媒介之所以具有影响力,恰恰是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因此,“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的传播渠道不仅为其提供了传播路径,也影响着其传播形态。对于“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的猎奇感使得这一题材更易脱颖而出并且得到受众好评,但是“走出去”的道路确是艰难险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文本故事内容单薄,价值意蕴有待进一步挖掘。从数量上看,“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微电影相对于同类主旨的电影、纪录片来说,产量较少,因此,故事内容略显单薄,缺乏丰富性和多样性。现有的“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一般是围绕“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展开人文风俗、宗教传播、文化碰撞;抑或是飞速发展的中国为“一带一路”战略区域国家带来的便利和影响,体现国家之间的和平友好。伴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和区域文化的迅疾交融,“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必须推陈出新,脱离单纯地介绍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圈囿,微电影作为一种“微”型介质,应该顺应时代潮流,选取更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题材进行重塑,进一步挖掘“一带一路”所倡导的“文化包容”的价值意蕴。
(二)战略区域国家或地区之间文化差异导致认知分袂。中国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国,作为一个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的地域和国别范围是开放的,古代陆、海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中国的友好邻国都可以参与进来。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政治背景不同,使得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具有多样化、多元性的特性,也导致了海外受众对他国文化产品消费过程中的“文化折扣”现象。这也是我国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的的主要瓶颈所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极大地影响各国彼此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为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但是如何吸引海外受众并使得使海外受众进行解读和认知,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三、新时期语境下“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构想
在新时期语境下“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生机蔚然,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下“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实施多元经营策略,开拓多种渠道,从根本上提高“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在战略区域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影响力。
(一)创新故事内涵,寻求文化“公约数”。“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借助微电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输出中国文化,是崭新独特的文化传播媒介,凭借其先天独有的篇幅容量小、传播速度快等特征,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达的今天,它能够精准、快捷地阐释“一带一路”主题要义。因此,创新故事内涵,找准文化定位,是“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先决条件。
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著名学者萨默瓦认为,“‘跨文化交流’包括那些来自文化概念和符号系统完全不同的人们之间的互动,这种不同足以导致整个沟通活动发生改变。”“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是传播中国形象,彰显中国文化,主动参与跨文化传播的自信作为。因此,在多元文化视阈下,要寻求文化“公约数”,在创作中体现人类普适价值。在第2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提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创作中,应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由于‘一带一路’国家本身就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诚然,寻求文化“公约数”,体现出中华民族生存状态、中国城市发展面貌、社会整体精神意蕴,是促进“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乃至战略区域影视产业传播发展的有效途径。比如微电影《CIDY》是根据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海外项目员工与赤道几内亚小男孩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真实质朴的故事情节,蕴含着“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援建海外、共谋友好发展的形象。
(二)拓展战略区域传播渠道,优化电影产业区域化布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拉近了战略区域国家和地区的距离,同时也促进了国际的交流。“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引导和支持。2015年3月我国政府制定并发布了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该纲领提出了“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展开广播影视剧的创作和翻译”等内容。此举将中国电影文化的对外传播纳入了整体布局,促进战略区域国家和地区多元文化发展传播。在政策扶持下,“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应当结合自身特点拓展和丰富传播渠道,毕竟“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终极关怀是要实现文化融合,从而达致和谐的最高价值理念。”
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由于文化和地缘关系,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而电影产业布局并没有形成持续发展的产业链。电影的生产一般由国内摄制或者中外合拍,而传播渠道主要是从接收渠道和资讯渠道来考察。“‘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受众主要选择通过电影专业门户网站、网站、影院播放的电影预告片来了解中国电影资讯。”因此,借助新媒体进行网络推广,是“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在战略区域的重要传播渠道。此外,还要根据作品的特点,在战略区域国家和地区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投放,使“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借势发展,在电影产业区域化布局中形成自身传播链,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性作用。但是高水平字幕译制团队的缺失,制约了“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诚然,规范译制机制,提高译制水平,也是实现“一带一路”题材微电影实现跨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举措。
“一带一路”战略区域国家和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人文底蕴和文化资源,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定会促进战略区域国家和地区之间影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影视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是“一带一路”战略区域文化建设和多元文化沟通崭新且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不仅能够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而且,微电影作为一种“微”型视觉传播媒介,在形式和制作上讲,具有比其他影视作品更易操作的特性,所以在跨文化传播中,“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具有其他视觉传播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新时期的语境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继续发掘“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文化资源和价值内涵,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文化自信,将是“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的历史使命和内生动力。
注释:
①董军华.浅析微电影的分类[J].电影评介,2012(13).
② http://www.1905.com/news/20150826/925631.shtml
③(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6.
④(美)萨默瓦等.跨文化传播(第6 版)[M].闵惠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7.
⑤http://news.ifeng.com/a/20170916/52018633_0.shtml
⑥肖珺.新媒体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脉络[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68)4.
⑦张成.二○一五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发布 为“一带一路”电影传播提供对策[J].中国艺术报,201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