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碎片化
2018-11-14■/
■ /
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新医改”提出“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将“促进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加强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加强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社区卫生信息互联互通、高效共享,有助于提高“六位一体”服务质量,有助于促进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整体进展。
一、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医改的快速推进,各级财政卫生投入逐步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明显提速。不少地区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中研发了涵盖药房系统、药库系统、输液系统、检验系统等8个基本医疗的应用模块和健康档案、高血压管理、家庭医生式服务、健康小屋等7个公共卫生的应用模块。但也出现了信息共享程度较低、未形成统一管理、缺乏相关信息技术标准等问题,突出表现为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碎片化”特征,具体表现为“六个化”,即:系统建设的孤岛化,信息传输反馈的零碎化、信息采集的随意化、信息设计的片面化、机构衔接的割裂化、软件建设的迟滞化。
(一)系统建设“孤岛”现象严重,整合难度大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相当一部分由乡镇卫生院转变而来,其信息化建设具有一级医疗机构的基本特征。一是系统相对独立,以服务本辖区居民为主,服务内容既有公共卫生,也包括基本医疗,基本是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信息系统建设侧重点是本机构的需求,对外联系考虑的相对较少。二是功能相对简单,多数没有区域卫生综合信息,信息系统功能主要是满足挂号、收费、药房管理等医疗需求,具有统计分析功能的不多,以满足机构内部使用为主。三是硬件相对老化,部分社区卫生机构电脑、主机等硬件设备运行速度慢、稳定性差,影响到工作开展。由于以上原因,这些机构的信息化整合困难。
(二)信息传输、反馈等环节缺乏统一分类标准,信息共享难以实现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存在利用困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存相当部分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呈现为零碎的、孤立的、间断的和部分的信息孤岛,表现为地域性强、条块分割、多头开发严重,不能形成信息传输、利用和反馈的闭环网络,也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二是省市一级信息建设仅提供了信息平台,对于基层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标准化、专业化被没有提出具体标准,导致社区卫生机构各自为战,自设标准,不利于卫生信息的传输和识别;三是各机构工作任务需求变化影响自身信息利用,如每年会有不同公共卫生服务专项,使得信息更新面临挑战,历史卫生信息资源和新增卫生信息资源没有衔接机制,影响信息分析运用,降低了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成为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缺乏统一信息采集标准,统计分析面临困难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是社区居民卫生信息的重要采集途径,但是目前全国各省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电子健康档案普遍存在内容不统一、结构不合理、指标不规范、格式不一致以及“死档”等问题。不统一标准的信息采集,面对同一病种,可能有多种采集方式,如高血压,社区卫生机构的电子健康档案中就有“血压高、血压偏高、血压200”等不同的记录,不利于数据的检索分析,造成信息的不可分析、不可利用。
(四)信息互联互通不畅,分级就医受制约
社区卫生中心与医疗机构之间、不同社区卫生中心之间以及社区卫生中心与其附属卫生站之间的信息未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存在严重问题,给社区卫生工作造成不便和资源浪费。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分级就医实现的前提是信息共享。当下各个机构之间信息不能共享,病人在社区看不到医院的资料,转诊到医院也查看不到社区的检查资料,影响到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医疗成本,患者在社区与医院间、下级医院与上级医院间“双向转诊”分级就医模式面临挑战,最终影响“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实现。
(五)系统设计针对性不足,削弱了服务功能
从各区县运行情况可知,各社区卫生机构的信息化系统设计存在“两个注重、两个忽视”的现象,一方面现有系统的应用对象注重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管理者一方,忽略了系统服务的社区人群,信息系统水平低,服务和利用领域窄;另一方面多数社区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开发的思路往往过多注重医疗信息的利用和开发,缺乏对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技术信息的整体规划,从而降低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
(六)社区工作人员信息化水平低,降低了使用效率
社区卫生机构中的医务人员知识水平、业务素质在整个医疗人才队伍中处于偏下位置,因年龄相对偏大、接受新知识速度较慢,信息化使用熟练度低。同时,对于信息输入、信息化工具使用等培训力度较少,培训内容也缺乏针对性,进一步降低了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如某地将同一份纸质版本健康档案变成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医务人员1个小时可以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需花费4个小时。
二、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信息标准化
针对各地社区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碎片化”的现状,深入分析上述六大问题,建设的关键点在于对社区信息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各类信息标准,以标准化防止信息化建设的“碎片化”。
信息标准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和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基本前提,建立适合不同区县实际情况的社区信息分类与标准(如城区与郊区分类、山区和平原分类),不但可以解决社区卫生信息建设的“碎片化”问题,而且能够推动卫生信息标准化进程,从而从更广泛范围内促进我国卫生信息系统的发展。
三、社区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思路
“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定位,针对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碎片化”的现状,推动信息标准建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一)制定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和规范
由省级卫生管理部门牵头,建立和制定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中数据采集、传输、利用、反馈和分析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和规范,以消除各社区卫生机构各自为战的“信息孤岛”。建设信息数据集标准和功能规范,保证社区卫生信息的内容完整、格式规范、功能全面、传输流畅、反馈及时、以满足用户需求和实现信息有效开发利用,把信息作为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技术的载体,从信息的角度提升和带动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二)研制标准化的电子健康档案
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对象为辖区内的居民,从目前的实际来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信息化建设的起始点和主要途径,要建立标准化的电子健康,在信息系统设计中统一病种代码、统一采集方式。以标准化的居民健康档案建设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等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快速、一致地交换和共享居民健康状况信息,增强相互间的协作,提供高效、高质量的卫生服务,实现对居民健康的动态管理和监控,同时为医学教育、科研和法律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的过程,而是应用新技术来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水平、推进工作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过程。要通过专题讲座、短期培训班、现场实操等方式,加大对社区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信息化操作、信息化理论知识的培养,提高信息化素养,提升信息化利用水平。
(四)推动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以省级为单位整合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器械以及医疗保险等卫生信息资源,逐步形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标准统一、开放高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升居民自助健康管理、公共卫生、医疗、医疗保障、药品保障、综合卫生管理等信息化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