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我国民族电影的民族文化推动文化自信

2018-11-14杨建玫吴碧宇

电影文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原生态少数民族民族

杨建玫 吴碧宇

(1.苏州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2.华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37)

近年来,我国的电影产业发展迅猛,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国际上频频获奖,展现了我国厚重的民族文化。“文化自信在民族文化艺术创作中,尤以电影创作表现得更为突出。”我国的民族电影增强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能以文化自觉的精神审视民族电影的文化传统,在对民族文化的追根溯源中获得新的力量。电影这种最具视听表现特性的文化传媒方式能够充分表现少数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以及民族习俗、自然风光。民族电影有利于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利于推动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应当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媒介,借此推动我们的文化自信,因此揭示民族电影中的民族文化显得尤其重要。然而,迄今为止,对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民族文化内涵的探讨极其有限,仅涉及民俗文化倾向和笼统的民俗文化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其生产方式、民间习俗和语言服饰等各不相同。民族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重要组成元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核心,在少数民族地区就是民族风情,大体可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笔者据此将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表现的民族风情归纳为原生态文化、风俗与服饰、民族歌舞、宗教与神话传说四个方面,其中风俗与服饰属于物质和社会民俗,民族歌舞、宗教与神话传说属于精神民俗,原生态文化融合了物质、社会、精神和语言民俗。本文拟在文化人类学的框架内,从原生态文化、风俗与服饰、民族歌舞、宗教与神话传说四个维度系统地梳理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涵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本世纪前十年的电影)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促进我国民族电影的对外传播,使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通过电影这一媒介走向世界。

一、原生态文化

“原生态”一词由自然科学借鉴而来,指一切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还未被开发过的东西。原生态文化是指“部族还延续原来的习性、习俗,以及这个民族劳作、歌舞、表达情感、婚丧嫁娶等这些形式还存在,如果这种文化在这种环境中诞生,就是原生态文化”。我国新世纪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有许多原生态影片,本文主要聚焦于原生态母语和原生态景观两方面。

每个民族由于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所限,都会产生独特的语言民俗,例如谚语、歇后语、谜语等具有民间色彩的语言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语言民俗。“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它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要素,是民族文化交流传承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影视作品为凸显民族特色,原生态母语的语言民俗的运用也不可或缺。

新世纪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注重突出影片的民族性,越来越多地使用各民族的原生态母语。“少数民族语言进入电影成为一种美学自觉,即一种反商业的、返璞归真的传统生活原生态写照。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中国电影为什么会在此时出现史无前例的少数民族‘母语电影’。”一些藏族题材的影片便采用了藏语进行创作。由藏族导演执导的第一部还原藏族当代现实生活的《静静的嘛呢石》是一部原汁原味还原西藏的藏族本土电影,全部以藏语对白讲述了一个偏远寺院的小喇嘛及周围村庄的故事,反映了藏民族的历史、宗教和生存处境以及独特的文化和精神。该片采用实景拍摄,由藏族演员出演,展现了藏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该片将宗教世界与世俗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使世界能够洞察藏族文化。《喜马拉雅王子》将不同藏语方言区的人们集合在一起,使用各自的方言进行对白,方言不再成为交流的障碍。影片所有的演员都是藏族人,“因为藏族人是那块天地养育出的。他们……特别大的藏袍,很厚的靴子跟,挎着刀,走路的时候很威猛。……是一种原生态,一种天然本性”。《寻找智美更登》为了更具藏民族特色,立足于雪域高原,也是用西藏演员讲藏语,从不同侧面表现藏族人的生活情感、民俗事项、宗教信仰等细节。《云上尔玛》是中国第一部用羌族语言拍摄的电影,以纪实手法展示了羌族的服饰、语言、乐器、舞蹈、饮食、劳动和婚俗,片中原生态的山川人文景观令人叹为观止。《我们的嗓嘎》是我国首部侗语电影。这些原生态母语影片不仅突出了民族文化,而且有助于这些少数民族语言的推广应用。

许多民族电影融合了物质、社会、精神、语言等多种民俗形式,显示出多元化的民族风情。《阿娜依》是中国第一部描写苗族侗族原生态的影片,将苗族和侗族的文化、风俗等融合在一起,是展现我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一部影片,包含有侗族大歌、苗族古歌、侗族琵琶歌、苗族刺绣、苗族姊妹节、苗族反排木鼓舞、苗族芦笙舞、苗族吊脚楼、苗族银饰等九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影片还有侗族苗族人的生死礼仪,显示出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景象。《花腰新娘》展现了云南彝族的民族传统,如婚姻习俗(不落夫家)、性别观念(男尊女卑)、民族服饰(尤其是花腰带)、图腾崇拜(龙)、民间传说(阿竜的故事)、饮食(米线)、歌舞(山歌、海菜腔、烟盒舞)、民居(土掌房)等。《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以彝族生活为背景的“原生态”电影。影片的美工和服装是原生态的再现:摩梭人家的衣饰、藏传佛教的神器,新娘家的院落、门板上的彩绘圣像全是原生态景观。一个民族的成长与其生活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环境决定了民族风俗。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一大特色是将壮丽的边疆风光展现给了观众。《草原上的人们》和《内蒙人民的胜利》展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开满灿烂的野花,无数牛羊隐匿在草丛中,银色的蒙古包点缀在草原上,蔚蓝色的湖水倒映着金色的沙漠。《勐垅沙》展现了傣乡风光,为观众提供了了解西南边陲的机会:冲天翠竹和繁茂榕树交错挺立,清澈的江水从坝间缓缓流过,女子身裹筒裙同男人一同田间劳动,远处传来寺院阵阵钟声。《山间铃响马帮来》展现了苗寨、哈尼寨的风光和广袤的原始森林、梯田和亚热带的芭蕉林,这些异族风光给观众献上了视觉盛宴。

少数民族“原生态”电影呈现了众多少数民族的“异质性”特征。影片除了具有艺术欣赏价值之外,还展现出文献记录、民俗学和人类学的文化价值。

二、民族风俗与民族服饰

民族风俗与服饰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特征,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风俗描写是民族精神形象化的体现,展现了许多民族多元化的风俗习惯。

(一) 民族风俗

在“十七年”时期拍摄的少数民族纪录电影在规模上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中国民族志影片》记录了当时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包括生产、节庆、婚葬、建筑等,是研究这些民族的民俗的珍贵史料。《阿诗玛》展现了云南石林美丽的山水景色,以及火把节里摔跤、歌舞和男女青年定情、幽会等具有浓厚撒尼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画面。《内蒙人民的胜利》中描绘了主人公“套马”的场面:主人公在马背上翻越、制服烈马的场景表现了草原上策马奔腾的气势,反映了蒙古族青年的彪悍。《金银滩》中藏族群众向解放军敬献白色的“哈达”,表达对客人最热烈的欢迎和敬意,这可以使观众了解哈达的含义。《哈森与加米拉》用哈萨克族的传统风俗“叼羊”比赛表现主人公的勇猛,用“揭面纱”和“端瓷碗”等场面反映哈萨克族的结婚风俗。

(二)民族服饰

民族服饰也是表现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少数民族艳丽的服饰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一抹亮丽的风景线。

《相约在凤尾竹下》中,在傣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演员身着筒裙、头戴竹编小帽,腰间斜挎精致的编织花包、肩挑竹篓扁担的装束展现了傣族特有的服饰文化。《神秘的旅伴》展现了彝族服饰:女子手戴银镯,穿着挑花刺绣衣裳,男子头顶青蓝色包头,上身穿窄袖右开襟上衣,下身着宽腿脚长裤。《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服饰凸显了苗族风格。用少数民族服饰突出视觉元素的影片还有《内蒙人民的胜利》和《草原上的人们》,影片中王爷家华丽的绸缎和皮毛服装、歌舞女子和敬茶男子草原风格的长袍和腰带以及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等,都颇具蒙古族特色。

三、民族歌舞

民族音乐和舞蹈是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一道亮丽风景。它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自然清新、绚丽多彩的画卷。

(一)民族音乐

音乐具有民族文化叙事的功能。作为电影的一种重要视听叙事语言,音乐可以使观众在节奏中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基调。音乐的渲染功能可以使人物的形象更为饱满。音乐对电影主题、情感的宣泄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能够充分突出影片的内在魅力。我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有许多优美动听的主题歌和插曲,这些富有特色的民族音乐更能展示出影片独有的民族特色。

“敖包相会”是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中的插曲。这首内蒙古歌曲委婉悠长、舒缓的特点把观众带到了一马平川的大草原,让人感受到天地的浑然一体,永远铭记蒙古族人的敖包。 新中国的第一部(也是最优秀的)音乐风光艺术片《刘三姐》保留了广西壮族民歌特有的质朴和诙谐。歌仙刘三姐与山歌融为一体,她通过歌唱表达了百姓的理想与愿望,也嘲弄了财主,显示出她蔑视权贵的性格。《冰山上的来客》的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改编自塔吉克族的婚礼舞曲,歌曲不仅配合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而且流传全国,成为爱情歌曲的保留节目。

音乐风光影片《阿诗玛》的音乐设计具有地域特色,包含大量的合唱、独唱、对唱等形式,既有对唱“姑娘们踩麻在湖旁”和阿诗玛的独唱“长湖水,清又凉”,也有独唱加合唱“回声之歌”等,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鄂尔多斯风暴》富有浓郁的蒙古族民族特色。开片送葬队伍伴着低沉悠扬的马头琴声,在表现革命和斗争场面时主题音乐则欢快激昂。高亢激越的蒙古族音乐衬托着草原上群马奔腾、刀光剑影的画面,将粗犷豪放的蒙古族风情表现得酣畅淋漓。《长调》以一种纪录片似的客观方式讲述唱长调的蒙古族歌唱家的经历。蒙古族的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演唱形式,正在被人淡忘,已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该片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蒙古族人对历史文化、人文道德的感悟,既表达了女主人公通过唱长调找回生活意义的主题,也为拯救长调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做出了努力。《冈拉梅朵》是首部现代西藏音乐电影,是藏族本土文化同现代时尚元素结合的有效尝试。

影片中一首首民间世代相传的古朴的民歌,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恍若天籁之音,引导人们回归音乐的原始奇境。

(二)民族舞蹈

除了音乐之外,原生态舞蹈也是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要素之一。用我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话说:“所谓原生态舞蹈,就是流传于民族、民间最原始的,土得掉渣的,在田间地头都能跳的舞蹈。”在影片中,原生态舞蹈可以充分表现人类最原始的生存状态和地域文化。原生态舞蹈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把起源于民族、民间的原始状态下的舞蹈原汁原味地搬上舞台,不进行过多的艺术加工。

傣族题材电影独特的视听奇观是舞蹈表演。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看,傣族舞蹈承载着傣族人民的生活状况、经济形态、宗教信仰等文化内涵,呈现出傣族人的“民族性”特征。《孔雀公主》和《相约在凤尾竹下》等均有许多舞蹈段落,充分显示出傣族的人文内涵。《蔓萝花》由舞剧改编而成,舞蹈是其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与人物、情节、矛盾、冲突紧密相连,许多舞蹈场面抒发了主人公的精神面貌与内心世界。《孔雀飞来阿佤山》的发生地阿佤山是云南佤族聚居较集中的地区。影片展示了世代相传的佤族木鼓舞,凸显出佤族人能歌善舞的特点。我国第一部反映舞蹈演员生活的《舞恋》突出反映了彝族的风俗习性,把彝族特有的乐器口弦作为贯穿影片的曲目,表演了背新娘、泼水、打棒棒等彝族婚礼风俗,使婚礼场面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幸运的星》展现了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摩梭舞——泸沽湖边为祭奠火神“打跳”的盛大节日场面。

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生产方式、民间习俗和语言服饰等各不相同。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重要组成元素。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所表现的民族风情在宗教与神话传说、原生态文化方面有独特的民族风貌。

四、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

(一)宗教信仰

宗教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有着大量原始的民族宗教信仰成分,使得影片更具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藏传佛教以其在我国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巨大影响而在多部影片中有所展现。

《盗马贼》中有大量的民俗和宗教场景,可以说是一部由虚构人物串连起来的民俗纪录片。它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大量神秘的藏地宗教仪式,如祭山神、插箭、沐浴节、护法神舞、跳鬼舞、接圣水、拜千灯、送河鬼、天葬等,凸显了宗教作为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牧民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红河谷》描述了居住在红河谷的藏族人民为保卫家乡与来犯的英国侵略者展开的斗争,讴歌了他们维护民族尊严的民族精神。影片中的宗教元素对人物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如老阿妈让儿子救出少女和因雪崩被埋的琼斯和罗克曼,表现了藏民悲天悯人的善良天性,这也是佛教中的典型的向善的思想。同时,影片反映了藏族的宗教文化,展现了藏传佛教盛行地区磕长头的仪式,将信徒与教徒们的虔诚拜佛仪式凸显出来。人们手佩护具,膝着护膝,尘灰覆面,三步一磕,表现出坚强的信念和矢志不渝的精神。

《可可西里》讲述了记者尕玉来到可可西里跟随巡山队员进山追捕杀戮藏羚羊的盗猎分子的故事。影片传达了藏传佛教的文化内涵:慈悲为怀以及以此为目标的身心修行,使影片达到了一定的深度。由于生命轮回学说的理想信念支配着这些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族巡山队员的思想意识,所以他们对动物极为慈悲,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去保护动物。

(二)神话传说

一些影片改编自我国各少数民族优秀的神话传说,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永恒的美好意境。《孔雀公主》再现了西双版纳的民间传说,讲述了古时傣族地区公主与王子的浪漫爱情故事,歌颂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阿诗玛》由流传于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的口头传说改编,讲述了阿诗玛的不幸爱情和悲惨命运,使阿诗玛成为坚贞爱情和英勇反抗的永恒象征。《刘三姐》根据广西壮族民间流传的歌仙刘三姐的故事改编而成,突出了刘三姐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神女梦》根据壮族神话故事《百鸟衣》改编而成,表现了一种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神奇的绿宝石》根据民间传说改编而成,再现了藏族青年勇敢地找回绿宝石的过程。藏族神话舞剧《卓瓦桑姆》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美好理想和善良愿望。《美人之死》根据民间传说改编,展现了新疆特有的传奇式浪漫和神秘情怀。

五、结 语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已经成为呈现国家形象的重要文化资源,其所表达的文化诉求以及在表现少数民族精神气质、民族文化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以上梳理了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蕴含的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这些和民族风情足以使我国的民族电影坚定文化自信。它们是我国的民族电影走向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我们应当以清醒的民族意识立足于我国的民族电影,进一步突出其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推动我们的文化自信,以使世界更多地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历史和民族风情,使我国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更加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原生态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原生态静宁苹果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