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锅头畅销就是『消费降级』?
2018-11-14曹飞
□曹飞
吃着涪陵榨菜,喝着二锅头,购物拼多多,出门共享单车……消费降级并非新词,但近期关于消费降级的“焦虑”却突然被大范围传播。有人甚至还编了句顺口溜,说生活就是“榨菜就着二锅头,骑上摩拜遛一遛”。
消费真的降级了?
貌似有些数据“支撑”着这一判断。比如,顺鑫农业和涪陵榨菜发布的2018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主营二锅头的顺鑫农业上半年净利润增长96.78%,主营榨菜的涪陵榨菜上半年净利润增长77.52%。在行情不大好的证券市场,两家企业的表现也一枝独秀,股价涨幅双双超过100%。
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9.4%,但增速却创下15年来的最低点。而且,除了3月份,其余月份的增速都降到10%以下。
低价商品及其生产企业受到青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一再放缓,也成为某些人论证消费降级时常常引用的数据。乍一看,消费降级似成事实。
不过,仅仅盯着这些数据,看到的并不是完整的事实。
同样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一些消费升级类的商品增速加快,服务消费升级势头也很明显。以旅游为例,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8.26亿人次,同比增长了11.4%。国内旅游收入2.45万亿元,增长12.5%。另外,国家发改委本月初也曾对消费品增长变缓进行过说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统计实物消费,不能完全反映服务消费。而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之外,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旅游、文化、体育、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十分活跃。
既然消费已经“降级”到吃榨菜、喝二锅头的境地,为何大众在电影、旅游、健身等服务领域的花费却不降反增?这一矛盾现象,直接说明了消费降级论的偏颇。
事实上,不同档次的消费品面向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群体。牛栏山二锅头比起“茅五泸”可能算不上什么,但在低端白酒中却是佼佼者;榨菜本身上不得台面,但“乌江牌”榨菜却是行业的知名品牌。二锅头与榨菜的热销表面上看是消费降级,本质上却是大部分消费者从选择杂牌到更安全放心的知名品牌的消费升级。
而榨菜、二锅头等销量上升之所以被认为是消费降级,不过是一些中高收入群体的错觉——他们以为自己的消费观与消费能力代表主流,却没有看到更加全面的社会整体消费能力。实际上,随着互联网的下沉,很多原本被互联网原住民群体忽略的消费群体,开始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流。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互联网下沉让购物更加便利、便宜,当然属于消费升级的一种。只可惜这样的“升级”,在中高收入群体的眼中,会造成一种全社会更爱廉价商品的错觉。
然而,这样的“错觉”,反映的却是社会大部分消费能力的现实——有许多消费者正处于从小品牌向知名品牌切换的过程,但他们对价格依然很敏感。另外,还体现出当前消费转型的趋势——对于低价产品消费的选择,并不意味着消费降级,而是公众消费理念提升与消费心理成熟的表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逐渐放弃略显虚无的身份地位消费,不再像过去那样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转而追求品质的体验。
物美价廉的商品受到青睐,看上去是降级,实质却是消费心态的升级,以及消费升级中的分级。无需质疑的是,升级仍然是现阶段消费市场的最主要特征。
在这一背景下,与其关注所谓的“消费降级”本身,倒不如关注背后反映的本质问题——弄清楚“消费降级”问题存在的范围和群体,正视他们的焦虑并作出积极回应。不然,类似消费降级这样的词汇恐怕还会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