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酒香
2022-01-14李国文
李国文
夕阳西下,万家灯火,醉眼微张,怡然自得;末了,倒头一觉,养精蓄锐,明日再为生活奔走。说实在的,在这些人的生活中,什么也比不上二锅头带来的歡欣和愉悦呀。
早就听说,北京的二锅头酒,跨进了人民大会堂,上了国宴。很遗憾,我对二锅头酒的真实情况,无从查证。不过,出现这个传闻,显然表明,公众对这种白酒的良好评价。
二锅头酒,很不讲究包装,很长时间显示出销售的一贯制,最起码,本世纪刚开始那些年,二锅头酒瓶还是那种瓶子,招贴还是那招贴。突然声名鹊起,遐迩闻名,那显然是因为酒的酿造工艺、制作标准、勾兑技术与质量要求,比之先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真正称得上价廉物美。这才能在街头巷尾,在老百姓中间,有了这一份值得夸耀的口碑。
砸牌子容易,树牌子难。看得出,任何一家酒厂,都在努力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社会声誉了。
正如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一样,北京也有了自己的地方名酒,而且,是相当大众化的名酒。因此,外地到北京来的旅游者,除了果脯、茯苓饼与烤鸭之外,二锅头酒也属于必购名品了。
当然,更大的消费群,还是北京城的普通人家。其实,往北京人酒杯里倒进去的酒,二锅头堪称主流。那些在豪华酒家、星级饭店,一席千金、酒如流水的高消费者,对二锅头往往不屑一顾。可那些小饭铺、小酒馆、小胡同、居民小院,坐在小板凳上,捏小酒盅者,几乎无一不是二锅头之友。它是老百姓的酒,是芸芸众生的酒,是工薪阶层的酒,也是那瘪瘪的口袋所能负担得起的酒。至于茅台、五粮液,感觉如此遥远、高不可攀。唯可一醉的,就是自家门口买得起的二锅头。个人感情,当然不同一般了。
因此,总想为这种平民化的酒,鼓掌叫好。我虽然不是高阳酒徒,但对它颇有一点感情。在不太富裕的日子里,二锅头酒便是桌上常客了。
记得,老母亲健在的那些年,很喜欢晚餐喝上一两盅的。按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无论如何也跳不出60度的北京二锅头。直到现在,那些拍电影电视剧出外景的,除大腕大牌特殊待遇之外,一般工作人员,总会摊开一包花生米,打开一瓶二锅头,天南地北,一通神侃,这才算一种难寻难求的自在境界吧。更甭提那些劳累一天的工人师傅,怎能不抱瓶二锅头,自斟自饮呢。正所谓,二锅头称得起你我的酒、大家的酒、谁都可以问津的百姓酒。
其实,二锅头的性格,酷似普通人直来直去的脾气,不拐弯抹角,不虚头巴脑。味道很辣,还很有劲儿,没有思想准备,真能撂你一个跟头,噎得你说不出话来。酒性很烈,而且很有穿透力,一入口中,立刻冲向五脏六腑。然后,一股热流,从头至脚,舒筋活血,疲乏顿消。接下来,眼热耳红,头脑发胀,腾云驾雾,浑身通泰。因为酒是自己花钱买的,一到微醺状态,见好就收。此刻,一切烦恼、苦闷、不愉快、不如意,通通置之度外。夕阳西下,万家灯火,醉眼微张,怡然自得;末了,倒头一觉,养精蓄锐,明日再为生活奔走。说实在的,在这些人的生活中,什么也比不上二锅头带来的欢欣和愉悦呀。
酒好,就好在这份难得的知己情分上,好在没有架子的平民精神上,好在负担得起的价格优势上。尤其值得二锅头之友骄傲的是,所有喝这种酒的,很少有人拿公家钱去垫付的。那些所谓有档次、讲品位的高级大饭店宴请宾客,也不会把二锅头当成不可或缺的白酒,毕竟,它比不过茅台、五粮液,更拼不过“人头马”“路易十三”,无非是生长在百姓心头的北京滋味吧。
选自《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