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人性弱点透视
2018-11-14杨胜兰
杨胜兰
(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理查德·沙因克曼的小成本科幻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
,2007)改编自科幻作家杰罗姆·比克斯比生前最后一部小说It
's
a
Good
Life
。整部电影堪称一部单幕剧,与《十二怒汉》类似,影片的情节全部建立在客厅中人与人的对话上。作为一部科幻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并不用特效场面等视觉奇观来制造噱头,而完全依靠发人深思的、极具思辨性的对话吸引观众。电影在包含了大量历史、宗教乃至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对人性弱点进行了透视。一、“情结”中的死亡与知识
在《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中,人性弱点首先体现在“情结”(complex)上。“情结”最早由西奥多·奇恩提出,后来被弗洛伊德与荣格进一步阐释和完善。荣格用无意识的理论来充实情结概念。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由‘带感情色彩的情结’所组成,它们是构成心理生活中个人和私人的一面,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是所谓的‘原型’。”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集中探讨的,便是人类的“永生”情结,在这一情结背后,是人性中普遍的恐惧死亡的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可以说,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着对永生的向往与追寻。事实上生命的必将消亡使人类对于死亡有一个渐进的认识。从东西方的死亡起源神话中不难看出,在人类先民的原始思维中,普遍都认为人类原本是有可能永生不死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对神灵的冒犯等,人类才招致死亡。如中国《山海经》中不死的混沌,在《庄子·应帝王》中因为开了七窍而死去;《创世纪》中的亚当和夏娃因为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而被上帝赶出伊甸园,无法吃到生命树上能赐予他们长生不老的果实等。这一类神话体现了两种先民的意识:其一,死亡对于人类而言是必然存在的;其二,知识是在死亡对立面的。人在获取了开悟的智慧后,也就认知到了死亡本身,并对死亡产生各种如畏惧、抗拒等情绪。之后,人类开始了对永生的追求,使得延展生命、抵触死亡根深蒂固地深植于人类的人性中。
而这两点都以一种“反向”的方式体现在约翰的人生中。实际上,相较于“地球”而言,电影片名中的“Earth”被译为“洞穴”更为恰切。主人公约翰·奥德曼便声称自己是一位“穴居人”(Cave Man)。在他后来的不断学习中,他知道人们为他出世时的那一批人命名为克鲁马努人,即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最后文明的一批人。而约翰的细胞拥有完美的排毒和代谢功能使他能够永远停留在35岁,但这也使得他成为人类社会的异类,因此他不得不每隔10年进行一次隐姓埋名的迁徙。在这次告别中,约翰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引发了他人的恐惧。同事们对约翰永生不死流露出的怀疑、嫉妒之情,其实这正是畏惧死亡的人性弱点的体现,尤其是刚刚丧妻的心理学家威尔甚至当场崩溃,而只有约翰能够意识到,长生其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生命的漫无边际也使得约翰不得不通过知识来强化记忆,如学习人类对各个历史时段的命名等。当人们拥有知识来正视自己趋生避死这一弱点,直面死亡时,约翰却是用知识来确证自己的“生”,知识成为他和其他人沟通,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
二、相信中的证实与证伪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剧情可以简化为一个说服的过程。台词基本上都围绕着约翰将自己已经活了14000年这一理念灌输给其他人展开,即对个人陈述的证实,而在座者有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宗教学家、生物学家、艺术史学家、历史学家等,他们丰富的知识使得他们并不容易接受约翰的信息,并会不断地抛出各人研究领域内的知识来对约翰的陈述进行质疑,即证伪。在这证实和证伪的交锋中,人性的弱点也逐一暴露。
首先,学者们无法接受自己专业权威的被挑战并顺从于固有的科研伦理的限制。单纯从逻辑上来说,约翰的不死传说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如一旦约翰被限制自由,被关押在一处超过10年以上,其不断迁徙的计划被打破,人们就有可能可以对他的声明进行证实或证伪。但这并不是编剧的漏洞。在电影中,听到约翰坦白的人全部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除了女大学生琳达以外,其他都是哈佛大学博士生导师级别的学者。因此,在面对约翰的陈述时,所有人关心的都是,自己的知识量竟然无法对约翰看似荒谬的观点进行反驳或推翻,他们徘徊于是否要相信这仅仅是约翰的知识量相比自己要更广、更渊博之间。尽管从科研的角度来说,当语言无法证伪时,他们还可以选择用长期观察来对具体事物进行验证的方法。但是私人监禁是违背法律和科研伦理的,也是有悖于这些知识分子的道德观的。抛开长期监禁、跟踪和观察所需要耗费的精力和金钱,这种主观上的局限正是他们的人性弱点之一。
其次,绝大多数人终究是无法接受“普遍真理”被动摇的。约翰在长期与人类共处中已经深谙人性的弱点,他最终选择放弃自己看似荒诞,实则已经取得每一个人信服的陈述,改口说自己其实是在开玩笑,并一一从朋友们曾经说过的话中找到依据,表示其实整晚的对话都是源于朋友们的启发。大家尽管已经相信了约翰的不死事实,但为了获得继续生活的平静心态,退回到了心理的“舒适区”中,回避了这一惊天动地的信息,接受了约翰开玩笑的说法,并一一与约翰告别。这种在真相面前自欺欺人的逃避心态也是普通人难以克服的弱点。
而电影也提出了弥补人性弱点的途径。在电影中,最后离去的两个人可以视作证伪和证实两种心态的极端。心理学教授威尔是对约翰持最强烈否定意见的人,威尔不仅曾经做出要枪杀约翰的姿态,并在他人都可以平和地接受约翰的谎言离去后,威尔却带有讽刺意味地说可以考虑送他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在这10年中一直默默爱着约翰的珊迪,自始至终珊迪都没有发表过怀疑约翰的言论,并总是在众人的对话陷入僵局时出来为约翰解围。在珊迪爱着约翰的同时,约翰也爱上了珊迪,只是因为自己的永生而一直在克制。而当两个人最后谈论到约翰的婚姻时,约翰说出了自己60年前妻子的名字,而被威尔听到。这也形成了电影结尾的一次高潮:威尔在询问了约翰几个极为私密的问题后,确认了眼前这个年轻人竟然就是自己的父亲,并因为精神上的激动而引发心脏病死亡。最不信任约翰的人最终走向了证实,而他的证实又因为他的死而无法推广。而在人们送走威尔的尸体,约翰表示自己会去参加葬礼后,约翰开车等待珊迪上车,珊迪毅然决然地上了车。在爱的驱使下,珊迪选择接受两个人无法白头偕老的命运,与威尔共处10年,之后独自走向人生的终点。爱和信念成为电影给出的克服诸多人性弱点,如对死亡的惧怕、对他人的怀疑等的一条道路。珊迪所拥有的爱和信念是其他人不具备的,因此其他人的人性弱点在她这里也就得到了超越,她并不在意约翰是否是洞穴人或耶稣,抑或是骗子、博学者或诡辩者,她只是将约翰作为一个善良的、值得爱的男人来对待,这种信念赋予了珊迪勇气。
三、宗教中的人化与神化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中还有一个关键内容便是,主创颠覆了人们长久以来对基督教的认识,而设定约翰·奥德曼就是耶稣本人,他所开创的基督教来自佛教。这也是电影最具争议的一点,这其实是比克斯比对基督教的一种反思。约翰自述他曾经前往印度,与释迦牟尼结交并得到他的指点,并且在远东学习了一些医术,这些思想和医术对他后来的传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约翰一再表示,他的原始动机并不是创立一个一神教。但是事实却是,正如他一直使用“约翰”这一名字,这个名字却在语言的流传和变迁中不断变异,最终被定格为“耶稣”一样,他尽管一直都使用这具人类的肉身,除了长寿之外并不能创造出比其他人更多的神迹,但是耶稣已经成为神一般的人物,被偶像化和神化了。大量与约翰有关的细节被修改,如当时大家提出要看约翰手腕上的伤疤,约翰表示自己不会留疤,并且当时自己并不是被钉子钉穿手腕固定在十字架上的,而是被用绳子捆绑。在《圣经》的《旧约》和《新约》中也记载了大量人们为他添加的神迹,这一被推向神坛的结局并不是约翰本人所乐于看到的,因此约翰才会说他想用一个100字以内的“新新约”来纠正在座人的想法。换言之,约翰一直试图与人们多年来的行为反其道而行之,将耶稣“人化”。
这种将耶稣神化的行为本身就体现了人性的弱点。人们渴望道德的力量以及其他能够在艰难境遇中生存下去的异能,但是自己不仅无法拥有异能,也并不一定能拥有或一直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境界和理念。耶稣/约翰在带领民众推翻罗马当局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如重义轻利、刻苦践行等人格,这些是后来上至统治者,下至普通百姓所看重的,而这些加上耶稣的“复活”、治愈麻风等神迹,更是导致人们不断理想化他的形象。处于社会底层者需要作为神的耶稣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或鼓舞,而统治者则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以更好地施行统治,随后与教会一起制定出某种具体的道德标准和法律。这种神化也导致基督教和佛教的“分道扬镳”。基督教的发展越来越脱离约翰的初衷。约翰的存在对于宗教学教授、自己也笃信基督教的伊迪斯来说打击深重,她也在约翰的陈述中不断愤怒地表示约翰的行为是对神的亵渎。约翰对此感到十分悲哀。而除了伊迪斯之外的其他人都表示可以接受耶稣是人而不是神这一点。这也与人自我力量在不断进化,逐渐可以摆脱教义的精神控制有关。尽管严格来说,《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之中对宗教的阐述还有不准确的、值得推敲之处,但是就人性的剖析来说,电影中各人的反应却是恰当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约翰表示自己曾经拥有十几个博士学位。但他获得学位仅仅是因为他拥有超过他人的时间,而非过人的天赋。约翰用自己的十几个学位来表示,他并不比在座的凡人们更高明,因为在几乎见证了人类的整个历史后,约翰对于人类的领导也只是在公元初年后昙花一现的,他也并没有一而再,再而三地站在引导人类历史的前端,后来推动人类历史的是那些年寿有限的科学家、政治家精英,他们各领风骚,只是不再拥有被神化的待遇。约翰再次从这一点来对自己“神”的形象进行了祛魅。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魅力并不仅在于使一个人能站在超历史、超时空,甚至是跨越宗教的角度,讲述自己引人入胜的14000年的人生经历,更在于在约翰对自己的人生以及人类史的陈述中,他本人以及他的学者朋友们暴露出来的人性弱点,如人面对死亡和永生的态度,面对颠覆性信息的态度,以及对宗教的依赖等。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批判的审美是无价值的。电影对人性弱点的透视,并非对人类生存价值的抹杀,而恰恰是通过审问,让人类正视并战胜自己的文化缺陷与心理困境,从而彰显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