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微电影叙事艺术中的地域文化表达

2018-11-14刘振艳

电影文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湘绣湖湘创作

刘振艳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当下,伴随着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微博、微信、微小说等多元文化的新势力迅速将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向人们宣告新媒体“微”时代的来临。借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之势,影视创作顺应大众对文化话语权的需求,也逐渐走出一条以短小精悍为特点的微电影发展轨迹。这不仅是科技水平向前推动的趋势,更是平民文化的召唤。

微电影这种新兴的电影形式出现的时间较短,对于其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为了更清晰地进行表述,本文中涉及的“微电影”的范围划定为:时长在45分钟之内,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新媒体平台播放,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

与传统的电影相比,微电影的叙事核心虽然仍围绕故事展开,但由于在更小的篇幅中进行创作,叙事类型、叙事结构、叙事内容、叙事角度、叙事节奏等诸多方面在继承了电影的叙事原理后,又在时代背景、技术背景和媒介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策略。

在微电影的叙事艺术中,创作者受创作经费、制作周期、播出时长、拍摄技术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加上主观创作意愿的驱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庞大叙事的企图,更多地将创作视线聚焦身边的社会生活。“文化的种子,一旦跨越地域的传播,其外貌和内在都会依托于飘落的土壤,适应当地的外在机制和因素发展,其结果也就呈现出明确独特的区域性特征。”微电影的创作从立意发掘、题材选择、人物塑造等方面开始自觉或不自觉、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脚下这方最熟悉的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故事发生地、人物生活背景、人物关系、人物身份、关键物件等地域文化的元素渗透到微电影叙事的各个角落,为观众传达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新鲜感受,为微电影的艺术表达带来了秘境般的色彩。

在地域文化的背景之下,从艺术创作的专业角度来对微电影的叙事艺术内容进行剖析和梳理,整理出一个大致的叙事脉络体系,既能帮助我们从理论上客观、系统、全面地总结反思创作的长处与不足,又能反过来更有力地推动艺术创作手法的提高,更好地创作出浸润地域文化内涵、弘扬时代精神的微电影作品。

一、微电影视觉叙事中的地域文化表达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一书中提出的。的确,随着网络和视听技术的日新月异,整个社会已经被影像紧密相连。视觉影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和叙事方式。电影本就通过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的有机结合来展开叙事,而微电影亦是力图透过影像故事的书写来传递创作者的意图。

微电影视觉叙事出于渲染、强调、传达、阐释、揭示主题等目的驱动,在视觉语言的运用原则指导下,各种意象被有目的地组接:喧闹街头的骤然驻足、候车室的疲惫茫然、大山深处的宣泄呐喊、KTV包厢的纸醉金迷……形成特定的叙事空间,让故事中的人物在这些特定的空间里开始了自己的故事旅程。对于观众而言,尽管人物的经历可能是陌生的,但在对故事展开和人物活动的地域环境了然于心之后,能以更信任的心态跟随故事的叙事节奏。尤其在现实主义题材或地域性指向特别明显的微电影中,一旦出现具有强烈地域形象的叙事画面,常常是创作者已经在试图将某些具有地域文化气质的元素糅合到叙事风格中,希望实现更鲜明的叙事表达。

微电影《莲心》讲述大学生面临大学就业选择何去何从的小故事,其中几个场景精心设置的叙事表达让人印象深刻:(1)内心充满矛盾的主人公返回洞庭湖畔的老家,在荷叶接天、荷花红透的莲湖上,他仿佛又看到已经过世的父亲辛苦劳作的身影:父亲费力地划着尖尖的采莲船穿梭忙碌,满船的莲蓬舍不得吃上一口,唯有喝上几口莲心泡的苦茶水解渴。(2)推开尘封已久的小屋,主人公回想父亲晒莲子、补渔网,天不亮就拖着病体劳作的场景。(3)主人公学着父亲的样子做了满满一桌子菜,一盘莲叶蒸鱼、一盘清炒藕节,用莲心茶代酒,儿子在浓浓的思父之情中慢慢品尝到父亲对自己的爱——正是父亲隐忍而苦涩的奉献,主人公才有了实现自己人生更高梦想的机会。(4)儿子拼尽力气对着宽阔的湖面竭力呼喊,希望父亲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伴随着大声呼唤的只有轰隆作响的雷声、阴云密布的天空和大风中摇曳的一湖莲叶。(5)当风雨过去,天空露出一抹阳光时,儿子坐在船头,喝着原本并不中意的莲心茶,化身为那个遥远而熟悉的身影,对未来做出了坚定的选择。

《莲心》的叙事风格抽象凝练,却也能勾勒饱满可信的故事脉络。影片将洞庭湖、荷叶、莲花、莲蓬、莲子、藕节等元素不断融入视觉叙事中。无论是莲湖还是湖边小径,无论是满是莲香的饭菜还是那杯莲心翻腾的清茶,都营造出诗意渲染的湖湘生活场景,缓缓展开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为观众轻盈浅唱出一首清苦的希望之歌。影片中作为最重要的物件“莲心”,苦得质朴,回味却甜,既是点题之物,又是父亲形象的内在寄托。创作者无疑希望在短短十多分钟的微电影中,通过带有强烈湖湘文化的视觉叙事,快速带观众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读懂主人公最后的人生选择,并留下值得回味的意象空间。

同样的,在《湘丝云渡》这部讲述湘绣人的爱与坚守的微电影中,简直就是一幅浸泡在湖湘文化中的惊艳画卷。五颜六色的湘绣丝线、精美绝伦的湘绣精品、婀娜多姿的旗袍背影、几代湘绣人守望的芙蓉白鹭绣稿、优雅精致的现代绣坊、水雾弥漫的湘水之滨……该片不仅把湘绣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同时向观众充分展示了湘绣的迷人风采。微电影《湘丝云渡》聚焦湘绣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技艺,深挖属于湘绣人的爱恨往事,运用深刻地域文化烙印的视觉叙事表达,换来今天的人们以更灼热的心去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历史沉淀和情感累积,因此获得了“2017年度长沙市文艺创作重点扶持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在微电影创作中,常常会出现“意象”化的文化表达。这种表达,有可能是创作者借地域文化符号寄托总体艺术构思。微电影《湘丝云渡》的镜头意象化表达是比较明显的:从湘江边女主角手中的白纱巾——幻化为现代绣坊伴着芙蓉花随风飘曳的窗纱——绣女第一次透过白纱窗看男主角——绣稿洁白的底色——展翅远行的白鹭——湘江水面的迷雾……美好的、洁白的抽象形象依傍着具体的湖湘文化表象而不断幻化变形,被赋予了一种象征含义。

叙事内在表达的意象化,和戏剧导演术语中的“形象种子”(“导演对于作品的思想立意、哲理内涵的形象化个性化的凝结提炼,是舞台形象创造的原点,也就是“形象种子”的培育和生成”)一词有着内在的联系,实际都来自创作者的总体艺术构思:爱与坚守,能让失去的美好再次回归。

在微电影的艺术创作中,也有可能是将微电影中的某人某事某情的意象化,再凝结集中在较有地域文化代表性的物件之中,类似于“麦高芬”在影片叙事中的作用。“麦高芬”是电影用语,指在电影中可以推展剧情的物件、人物或目标。微电影的时间短,制作规模相对电影而言偏小,要求叙事内容集中,应对物件的选择进行有效凝练、在叙事中承担起较为复杂的功能。

因此,微电影视觉叙事中,不论地域文化所囊括的自然人文景观、饮食、建筑、服饰、器物、艺术等内容是具象还是抽象的表达,都应是创作意图的物化体现,是叙事语言的物质讲述,使观众能从中感受到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叙事魅力。

二、微电影听觉叙事中的地域文化表达

试想一下,看电影时观众如果只看不听,极有可能会跟不上叙事的节奏,丢失重要的叙事内容。而如果观众闭上眼睛,戴上耳机,在影片的音乐、音响、人物语言中展开对电影的想象,绝大部分时候也可以捕捉到重要的叙事内容。电影是视觉叙事和听觉叙事紧密结合的艺术。微电影作为新兴的电影形式,“微”的特点要求其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一定数量的有效信息,保证叙事的完整性和创作意图的尽可能传递。

微电影《彝剧》围绕“彝剧的诞生”这条主线,赞颂少数民族艺术家们努力弘扬民族文化的可贵品质。其中,唢呐、长号的吹奏为影片拉开序幕,颇具地域特色。学校里郎朗的读书声和法师的做法声交错回响的强烈对比,有着较强的内在冲击力,恰似一场愚昧与文明间的徘徊角力。影片中不时飘来的山间小曲、 乡音野调、法师做法时的敲鼓摇铃,使人感觉悠远神秘,散发着浓浓的文化风情。

最大限度地打开叙事通道的客观要求,使听觉叙事在微电影创作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蕴含丰富地域文化色彩的方言俚语、民歌小调、宗教礼乐以及山野荒原的风雨雷电、嘈杂城市的音响音效……自然也成为听觉叙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微电影叙事艺术中地域文化的表达必须通过视觉叙事和听觉叙事这两个途径。因此,如何有选择性地将地域文化背景里的人、物、事组织起来讲好故事,做到既有效率又有质量,既引人入胜又寓意丰富,确实是值得微电影人思考的问题。

三、微电影叙事艺术中地域文化精神表达

所谓“文以载道”,“文”是载体,“道”是目的。“道”是指道德、伦理、道义、正义、社会责任、道德规范等。从微电影的创作角度分析,“道”则指微电影的主题。

当代中国的微电影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呈现多类型化、多样式化的特点,主题表达主要围绕弘扬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时代精神而展开。“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个性魅力,往往深植于各地域文化之中,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个性风格与内在价值的直接承担者。”湖湘、巴蜀、吴越、岭南等地域文化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特质。例如,湖湘文化中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敢为天下先的文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就是湖湘文化的鲜明标志。

微电影《不能忘却的记忆》跟随一个抗战老兵的脚步,重回战火纷飞的1944年。岳麓山上雾锁归途,留守的战士们死伤无数,他们盼故乡、思亲人,却被无情的战争扼杀了最美好的青春。这部影片将整个场景设置在岳麓山上,试图营造一个封闭的叙事空间,没有小鸟的鸣唱、只听到隆隆的炮火,看不到草木的茂盛,只看到满目疮痍。对牺牲战友的怀念、对家人的思念、对家园被毁的愤恨交织在一起,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影片的叙事借鉴了戏剧的表现手法,集中表现了一个24小时之内发生的战地故事,从旁观者的角度逐渐过渡到“我”的视角,主要通过“我”这个“新兵蛋子”的所看、所遇、所思、所做,来拷问人性的残酷、控诉战争的无情、表达必胜的决心。在类型和表现手法上,这部战争题材的微电影摆脱了传统红色题材影片的套路,小景别和精简的演员数量却较好地营造了战场环境。镜头中,广大学子心目中的圣贤之地——岳麓山在战争的折磨下变得残破凋零,读书人的希望根本无处安放,唯有以血祭故乡,拼尽全力为家园挣一个有希望的未来了。这种“坚强不屈之气节”正是湖湘文化中的典型精神特质之一,也是该片的主题表达。

本文依据影视艺术创作规律,结合影视剧创作方法,针对微电影自身的特点,举例分析了几部微电影在围绕“叙事”这个核心展开实践创作时,如何有效地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其初衷是为了在网络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为地域文化表达和微电影创作之间搭建起更有效的对话桥梁而做些有益的探析。

猜你喜欢

湘绣湖湘创作
湘绣
湘绣艺术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儿童玩具设计中湘绣艺术的创新应用研究
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的创新研究
《一墙之隔》创作谈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创作随笔
湖湘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