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龙形象探究
——兼论鳄鱼纹与龙纹的关系
2018-11-14孙婧文
孙婧文
甲骨文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主要是按事物的形体绘出想象的图形(经常是用事物最具代表性的局部——如动物的头部),用事物的本来名称,进而确定象形字的读音。它是在图画文字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已不再是用整个画面来表示意思,而是文字的雏形。
在甲骨文中,龙字的变体有很多,但是“龙”字最通常的写法为,它可见其最大的特征是没有刻画“足”。在其它变体之中也都反映出龙没有“足”,如:、。与之相比,而其它动物在甲骨文的刻画中,凡是有足的,几乎都能看出其足部的形象,如鸟的甲骨文写法是,连脚趾的勾画都清晰可见。而那些没有足的动物,如鱼,其甲骨文写法是,没有刻画足,但是却刻划出鱼的最基本特征,即鱼的轮廓、鱼鳍等。从甲骨文文字形象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商代时期的甲骨文在对动物进行描绘的时候虽然做不到细致入微,但是至少对于动物的一些重要特征是不会省略的。所以,从甲骨文的角度出发,甲骨文的“龙”字全都没有刻画足。根据甲骨卜辞,商代对龙的释义至少有四种。(1)神祗名,如:壬寅卜宾贞若兹不雨帝隹兹邑龙不若王占曰帝隹兹邑龙不若;(2)龙甲,祖先谥号,如:卜贞御妇好于龙甲;(3)方国名,如:王叀龙方伐;(4)祸患名,如:乙巳卜贞有疒身不其龙。但是在后来,龙几乎就只有神祗和祸患这两个意思,“方国名”和“祖先谥号”的用法就几乎没有了。龙“无足”的特点在商文化的文字中应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商代青铜器中也有大量的龙类纹饰。可见,龙类纹饰在商代青铜器纹饰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这些纹饰的形象各异,可分为龙纹、夔龙纹、蟠龙纹、虬龙纹等。其中最主要的为夔纹和夔龙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被称为夔,古籍中也有“夔一足”的记载。而青铜器上的很多纹饰均为侧面形象,可以推测出,在纹饰制作之中,商代时期的夔龙在表现“龙”的形象时有两足,而妇好墓中出土的司母辛四足觥盖面右侧的龙纹侧面有前后分置的两足;此外,商代还有很多的龙类纹饰是没有“足”的,如妇好墓中出土的蟠龙纹盘中蟠龙纹便没有足。由此观之,商代时期龙类纹饰的形象各异,没有同一定式。
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鳄鱼纹虽然不多,但是也使存在的,1958年山西石楼发现一座商代墓葬,其中出土了一件青铜觚,其纹饰为鳄鱼纹,而非龙纹。
商代青铜器中的龙类纹饰中大多也对龙的身体进行了刻画表现出“鳞片状”。虽然有些龙类纹饰具有所谓的“鳞甲状”的纹饰,但实际上与鳄鱼纹上的鳞甲纹有着明显的区别,龙的“鳞甲状”纹饰并不统一,有三角纹、形纹、三角纹夹菱形纹,几何纹等纹饰,其中,形纹中的与甲骨文中的火字的写法很接近,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鳄鱼纹虽然只发现少数,但是却其却与商代青铜器中的纹饰有着很大的差别,二者应当使两种不同的纹饰。
在商代时期,龙类纹饰已经作为统治阶层一种很重要的纹饰,原因很可能跟神祗、祖先祭祀、灾祸、方国名有关,但是后来其失去了祖先祭祀和方国名,只剩下了神祗和灾祸。仓林忠认为,从龙的身体形态、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考究,认为龙的原型是鳄鱼,即龙主要源自于鳄鱼,在后代局部的神话之后便出现了后世区别与鳄鱼的神话生物龙。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首先,在商代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之中,依旧可以看到鳄鱼纹与龙类纹饰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其次,商代青铜纹饰根据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其与自然界中存在的动物的关系可以明显看出来的,如犀、鸮、兔、蝉等;一是其与自然界中存在的动物关系不能明显看出而需要使用古典文献里的神话中的动物名称来指称的,如饕餮、肥遗、夔、龙、虬等。龙类纹饰属于第二大类,而鳄鱼纹则属于第一大类。再次,如果龙形象源自于鳄鱼形象,那如何解释石楼桃花庄商代遗址中青铜觚上的纹饰应当是由鳄鱼纹变形而来得龙纹,而不是具有很强写实性的鳄鱼纹。所以二者同时存在且具有明显差异说明二者应当有不同的源流。龙与龙类纹饰并非源于鳄鱼及鳄鱼纹。
商代时期的龙纹类型有很多,但是形态各异,虽然以夔纹和夔龙纹为主,但是其它的龙纹也有一部分,如妇好墓中出土的蟠龙纹盘、司母辛四足觥的纹饰就不同于夔纹和夔龙纹。同时,甲骨文中的龙“无足”,而部分的青铜器纹饰中龙类纹饰也存在有足与无足之分。由此可见,商代的龙类纹饰仍处于该类纹饰的初级阶段,龙类纹饰主要体现出了种类多样,无统一定式的特点。同时,商代鳄鱼纹与龙类纹饰为平行发展关系,并非源流关系。
[1]陈文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艺术的萌芽[J].农业考古,2003(03).
[2]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1260.
[3][4][5]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1261.
[6]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20.
[7]郭勇.石楼后兰家沟发现商代青铜器简报[J].文物,1962(Z).
[8]仓林忠.龙源考辨[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9]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