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影响下的中国主流电影新趋向

2018-11-14

电影文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娱乐美学

李 亚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4;菏泽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新媒体的多重属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电影:作为传输工具的新媒体改变了中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的模式与结构,扩充了中国电影的商业版图;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新媒体为中国电影的美学变革提供了媒介动力,其在中国电影美学形态上的影响逐渐显露;同时,新媒体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力量,它悄然改变着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建构。受新媒体的冲击波影响最大的当属中国主流电影。主流电影在商业上、美学上和意识形态上都切合了主流市场、主流风格和主流观众的趣味,最先暴露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新媒体对中国电影来说是变革的力量,是通向未来的启示,也是时代的重大挑战。

一、新媒体对主流电影的新定义

当前对主流电影的概念依然存在着定义上的混乱,这往往使各种论述陷入自说自话、难以交流的困境。混乱主要来自于对主流电影认识的偏颇,许多论者往往从孤立的角度定义主流电影,而忽略了其内涵的丰富性。我们认为,主流电影主要有三重属性,这三重属性是由电影的三种本性决定的,即商品、艺术品和意识形态产品。这三重属性都与“主流”有关,分别为市场主流、美学主流和意识形态主流。它们并不可独立,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共同建构起了主流电影本身。

(一)主流电影必须是市场的主流

主流电影必须是具备一定的市场价值的电影。刘藩在《主流电影壮大要依靠两类类型片的进一步发展》一文中就指出:“主流电影应当专指市场主流电影,即在产量、样式和票房上占多数的商业电影。”只有那些具备一定市场影响力,获得了一定票房收益的电影,才能促进相似的电影内容生产和消费,并最终维持电影再生产的持续进行。只有在市场上占据主流地位,主流电影才能持续吸引观众的消费,这是电影其他属性得以实现的根本,也是电影的社会功能实现的前提。

但是,如果我们只关注,或者过度关注主流电影的市场价值,便很容易陷入“唯票房论”的误区。很多票房收益很高的电影,却在艺术上毫无价值,在思想上缺乏进步性,传播错误的价值观,引导错误的行为方式,这样的电影不但不能成为主流电影,甚至要坚决抵制。我们要建构的主流电影,不仅仅是市场的主流,还需要有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才能成为健康的、合理的主流电影。

(二)主流电影必须是美学上的主流

电影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还具有艺术属性,这就决定我们的主流电影必须在美学上有一定价值,能够代表当前电影创作的美学潮流和趋势,甚至为电影美学水准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美学的标准要求我们的主流电影不能一味追求高票房,应该至少具备一定的美学水准。对那些取得了高票房的电影,也不能毫无条件地支持和赞扬,因为很多在商业上极为成功的作品在美学上是毫无价值的,甚至是有害的。

如果说市场标准使主流电影在维持再生产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话,那么美学标准就使主流电影成为整部电影艺术的标杆。这个标准为电影设立了一个基本的艺术的门槛,保证进入主流市场的电影能获得良好的评价。这对电影产业口碑的建立和维护,对保证整个产业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主流电影必须是意识形态上的主流

长期以来,我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一般认为,主流意识形态是由国家提倡和主导的意识形态。这种看法默认了国家意识形态也为大众所有,默认了国家和大众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我们的主旋律电影便是在这种意识形态的主导下进行创作的。但多年以来,主旋律电影取得的成绩与我们付出的努力不成正比,许多我们认为非常优秀的主旋律电影,却往往不能赢得观众的喜爱。这不得不要求我们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重新思考,重新定义。

要正确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必须紧紧抓住“主流”两个字。主流即为“大多数”。之前我们误认为只要官方认可的意识形态,就肯定为大多数普通民众所认可,即为“主流”。事实上证明这往往是一厢情愿。邵瑜莲在《国产主流电影:一个原则,三个问题》中指出:“主流是表现大众主体性要求的主流,是不同时期民众普遍的价值观和精神倾向,而能反映普通大众这一普遍的精神需求,并获得大众认可的电影就可以称之为主流电影。”这个观点紧扣“大众”这一要点来认识主流,揭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即表现多数大众的意识形态,如果大众的意识形态和官方意识形态重合,那么官方意识形态即为主流意识形态;如果大众意识形态和官方意识形态相抵触,那么官方意识形态便不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电影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社会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表现。只有表现主流意识形态,电影才能赢得大多数观众的认可,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社会功能。很多电影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票房,在艺术上也有所成就,但是其表现的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毫不相干,甚至背道而驰,这种电影很难具有良好的社会功能,更不应该成为其他电影所模仿的对象,也无法被称为主流电影。

二、新媒体对主流电影的新影响

新媒体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存在严格的质的规定性。新媒体之所以能够影响主流电影,是由电影的技术属性决定的。电影本身便是现代科技进步的产物,它的制作、传输、发行、放映都需要相应的媒体作为载体。新媒体具有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分众性、媒体融合性等新的特点,这些特性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电影产业,而主流电影所受的影响更为巨大。这些影响不仅表现在商业上,也表现在美学和意识形态上。

(一)新媒体扩大了主流电影的商业影响力

电影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一部分人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作为公共产品的电影扩大再生产的成本和生产成本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电影的放映渠道越多,其获取的利润便越大,而增加放映渠道的成本却非常低。早在20世纪50年代,电影就第一次享受到了增加放映渠道所带来的效益。电视媒体普及之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恐慌与抵制,好莱坞很快和电视达成了和解,开始把自己的产品卖给电视台放映。这是一次互利的和解——好莱坞增加了放映自己产品的渠道,电视台也获得了优质的内容。

从此之后,电影业再也没有排斥过新生的媒体,反而是抓住一切机会在这些媒体身上寻找商机。录像带、VCD、DVD等都被纳入电影放映业的巨大版图之中。形形色色的新媒体出现后,电影业一次次迎来巨大的商业机遇。目前,新媒体和电影的合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在瞬息万变的新媒体环境中,电影业一直是非常热心的参与者,也是主要的获利者。近年的中国主流电影也受益于新媒体环境,极大地改变了其传统的营销方式,扩大了发行渠道,这些措施都增加了主流电影在商业上的影响力。

在营销手段上,中国主流电影也逐渐摆脱了对传统媒体的依赖,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实现了新的媒体环境下营销手段的开发和新的营销理念的转型。传统电影主要依靠电视、广播和纸媒体进行,营销渠道有限,成本高,效果差,而新媒体时代,国产电影尤其是国产主流电影,可以依托强大的资金,同时启动多个媒体,营销信息的容量、传输强度和时间跨度与传统媒体相比得到极大增强。在多媒体的共同作用之下,一部电影往往会被打造成为“社会热点”,成为社会交流中的公共话题。不仅如此,相比传统营销,新媒体营销更大的优势表现在它推动了电影营销理念的转变。传统营销是一种点对面的单向营销,信息生命力短,缺乏互动性,传输效果无法反馈,传输效果无法改进。而新媒体营销则充分利用了新媒体的互动特性,信息传播由点对面传播转变为点对点传播。在这样一个全新的传输过程中,营销者开发出电影的多重看点,利用多种营销媒体,指向特定观影群体。分众化的营销不仅节省了营销成本,还保证了营销效果。同时,电影的营销并不在营销对象接收到信息后便告结束,营销者和营销对象还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互动特性,就营销对象反馈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以改进营销效果。

在新媒体的背景之下,主流电影往往会创造出未映先热的社会效果。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候,主流电影抓住了机遇,赢得了这场事关“注意力”的竞争。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电影可以如此深入我们的生活,深入我们的内心;也没有哪个时代,电影业可以创造出如此重大的商业影响力。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之下,诸多传统产业无可挽回地衰落甚至消失,而电影业却摆脱了经济规律的钳制,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牢牢占据了“娱乐之王”的地位。

(二)新媒体为主流电影提供了新的美学追求

新媒体不仅扩大了主流电影的商业影响力,也影响到了主流电影的美学追求。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指出“媒介即信息”,认为媒介作为信息载体,其承载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对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的影响。伴随着新的媒体出现的是新的媒体使用习惯、媒体体验、思考方式、认识方式、表达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主流电影的整体美学风格呈现出碎片化、奇观化和情绪化的新趋向。

1.碎片化

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接收方式。由于信息量过于庞大,可供使用的媒体过于繁多,信息接受者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信息,信息传输者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整理信息。被传输的信息没有中心,以一种零碎的形式连接不断地输送给受传者,产生即时的传输效果。由于受众要在短时间内操作诸多媒体,接收海量的信息,其连续的接受时间遭受割裂,同样呈现出零碎的特点。长期浸染在新媒体中的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逐渐产生了变化,这也最终影响到了他们对电影的审美趣味。主流电影也主动迎合了受众的审美趣味,逐渐开始以碎片化的美学方式建构起了自己的叙事和影像。

在叙事上,主流电影的台词、情节、场景等都失去了经典形式的完整和连续,而是以破碎、片段、即时的方式呈现。台词成为一种自主的呈现,追求独立的效果,而不是依附于情节与故事;情节之间的连续性差,独立性强,只追求片刻效果,并不考虑逻辑联系;场景繁杂,不断变换,令人眼花缭乱。而在视觉风格上,主流电影也受到波德维尔所称的“强化连贯性”剪辑的风气影响,短镜头、快剪辑、多运动,配合以长时间的刺激性音乐,不断轰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

2.奇观化

奇观是电影的本性。但是中国电影长期以来并不重视奇观,因为奇观化与其政治和社会追求格格不入。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中国主流电影开始摆脱长期来对意识形态和伦理教育的着迷,开始追求电影的奇观效果,以最大的可能性刺激观众。对电影来说,追求奇观效果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故事和影像的连贯性。中国在很大程度牺牲掉了经典叙事的美学趣味,使得故事和情节沦为奇观呈现的工具和载体。为了追求奇观效果,中国主流电影开始热捧幻想类题材,并且逐渐走向了极端。张宗伟在《当下中国电影的美学困境》中将这种美学追求称之为“虚实失调”:“‘虚实失调’主要表现为接地气的现实题材日渐萎缩,而虚无缥缈的‘妖魔鬼怪’题材大行其道。”不仅仅是“妖魔鬼怪”题材,其他利于呈现奇观的题材也都受到了主流电影的偏爱。比如具有公路电影结构的喜剧片、文艺片,可以不断变换场景的警匪片,可以呈现激烈打斗和视觉特效动作片、武侠片等。中国主流电影为了追求视觉奇观,在题材、情节、场景、人物和台词上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型。

3.情绪化

事实上,主流电影的碎片化和奇观化都指向了一种观影效果,即情绪化。情绪具有非理性、短暂性、情境性的特点。碎片化创造一种“及时行乐”的即时氛围,接受者在源源不断的信息传输面前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而碎片化的信息简单易吸收,并不需要动用太多理性思考就能理解。这些信息以奇观画面最为典型。奇观画面为观众提供超出他们日常生活经验的视觉和听觉信息,能够快速地激发其情绪反应。

要在理性上征服观众非常困难,而激发观众的情绪却相对简单。中国主流电影在情绪化这条路上已经越加偏执。当前中国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无不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观众情绪为要务。以喜剧片为例,当前中国主流喜剧多追求以碎片化的结构最大化地呈现密集的笑料。无论是台词、情节还是场景,碎片结构可以完全不顾其逻辑连贯性而自由地呈现笑料。这种呈现最直接的效果便是可以不断地激发观众的情绪反应。尤其是以《泰囧》为代表的公路电影类喜剧片,依靠不间断的紧张追逐来变换场景,令观众眼花缭乱,情绪激昂。而主流电影的奇观化同样有如此的效果。当下盛行的“妖魔鬼怪”题材电影,不但为观众创造了一个个超现实的场景,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个怪诞的人物和怪物形象。这些视觉和听觉信息都能最直接地激发观众的各种情绪反映。

(三)新媒体环境改变了主流电影的意识形态倾向

主流电影必须表达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数民众的价值取向相契合。而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很长时间内等同于执政党的政治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融合力、认可度和传播力,能够将社会不同的意识形态取向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动,主流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掌握了经济权力的民众也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意识形态而不必与执政党保持完全一致。但是仅有意识形态是不够的,其成立还需要表达的媒介。在新媒体时代,民众拥有了成本低、传输便捷、传输范围大、传输效果好的表达媒介。这些媒介完美地适应了他们的意识形态表达的需求。这样,当下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变得更为复杂。中国主流电影也在意识形态表达上不断地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新情况。

新媒体环境对主流电影的意识形态倾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点:

第一点,多样化。新媒体改变了中国主流电影意识形态呈现单一化的局面,不仅有官方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表达,也有普通民众自己的意识形态表达。而即便是符合民众表达的意识形态,也同样呈现出多样性。长期以来,中国主流电影是执政党的政治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意识形态需要表达的媒介才能自立,而在那个时期,也只有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有权使用媒介,表达自己的意志。随着社会发展,民众的思想自由度更高,价值更加多元化。这就为主流意识形态多样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迎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种民主的机遇,改变了以往只有官方才有机会掌握媒体使用权的情况,这就为主流意识形态多样化提供了媒介基础。中国主流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达主动迎合了这个变化。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新媒体的使用者与中国电影的主要观众群体有很高的重合度,表达这部分人的价值观与表达欲望成为主流电影无论是在商业上还是在美学上的首要选择。因而我们看到,现在中国的主流电影不仅像以前那样表达着主流政治的态度,也表达着这个社会中不同群体的意识形态。

第二点,泛娱乐化。中国电影长期与娱乐化无缘,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娱乐功能在政治和社会功能面前被忽略、被排挤,这种情况在中国电影商业化之后才暂时缓解。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电影兴起了一股“娱乐片”的大潮,响应了那个时代观众的娱乐需求。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民众的娱乐需求更为旺盛。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新媒体的发展为娱乐的满足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使用者来说,新媒体的基本功能包括两个:第一是交流功能;第二便是娱乐功能。由于新媒体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娱乐也伴随着这种影响成为当下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娱乐化态度也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中国主流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达也受到了这股娱乐风潮的影响。第一,娱乐成为意识形态本身的内容。在当前主流电影的意识形态建构中,通过娱乐追求快乐成为一种合理、合情并被大加鼓励的价值追求。第二,不仅仅娱乐成为自主的追求,即便是那些不以娱乐为目的的严肃的意识形态内容,也往往通过娱乐化的方式呈现。这种娱乐化呈现和娱乐本身一样,获得了同样的逻辑合理性和观众的热烈欢迎。主旋律电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当前的主旋律电影在娱乐化的道路上越来越高明。明星策略和类型化助推主旋律电影娱乐化,提高了可欣赏程度,也悄然改变着观众对这类电影的传统偏见。

猜你喜欢

娱乐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生活美学馆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纯白美学
娱乐眼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