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摔跤吧!爸爸》:男性话语下的女性解放

2018-11-14孟智慧

电影文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摔跤吧!爸爸吉塔视点

孟智慧

(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天津理工大学 汉语言文化学院,天津 300384)

曾在印度创下最高票房纪录的《摔跤吧!爸爸》被引进中国后,在原本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凭借超高的口碑成功实现了逆袭,成为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的“黑马”。这部电影取材于真人真事,讲述曾是全国摔跤冠军的马哈维亚为了实现自己的世界冠军梦想,培养和训练两个具有摔跤天赋的女儿,最终使大女儿赢得了宝贵的世界金牌。它不仅是一部成功励志、鼓舞人心的体育电影,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反映了印度当代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父亲马哈维亚对女儿的态度则引起了观众对于父权和女权的讨论:一部分人认为他逼女儿练摔跤是强势的父权制家长作风;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他对女儿的培养是出于对女儿深深的爱,让身为女性地位低下的她们获得解放。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争论?笔者认为这与影片采取的叙事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一、沿用传统的男性叙事方式

与其他叙事艺术一样,电影在进行叙事时会与某种社会权利结构保持一定的关系,并利用相应的策略和技巧对这种社会结构进行呈现。而社会权利话语结构的呈现,主要通过分配占有人物间不平等的话语权或者剥夺一类人物的话语权来达到的。叙事视点是电影叙事结构的重要支点,“视点、视点镜头的占有与否成为话语权的拥有与剥夺的视觉对应物”。《摔跤吧!爸爸》之所以被一些人认为是“男权主义的产物”,就是因为影片在表现主题时体现了男性与女性权力话语的不平等,女性的话语权利被剥夺,无论是叙事视角还是视点镜头的占有都是沿用传统的男性叙事。

《摔跤吧!爸爸》的叙述人是马哈维亚的侄儿奥姆卡,故事情节以他的第一人称的方式展开叙述。按照电影叙事学的理论,“当‘我’者叙述人以叙述者和画内人的双重身份出现时,摄影机的视点基本上是作为人物的叙述视角出现的”。因此,这部影片的镜头视点基本上与叙述人物视角一致。在采访中,制片人兼主演阿米尔·汗认为《摔跤吧!爸爸》向观众传递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就是:“女人并不比男人差,男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女人同样可以。”按照主创方的意图,这是一部追求性别平等的电影,但影片在叙事视角上并没有采用两个女儿中任何一人的女性视角来展开,而是采用男性视角进行叙事。让一个故事的参与者与旁观者担当叙述的功能,表面上看似客观,但在这样一部探讨女性解放主题的电影中,叙述人的男性身份更具有敏感性。观众在影片中看到和听到的一切基本上是以奥姆卡尔的视角为出发点,尽管这个人物被设定成对女性具有开明态度的新一代印度男性的象征,但叙述过程中仍带有男性意识的主观色彩,如他对马哈维亚训练女儿态度的潜在认同。而且由于男性叙事视角和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限制,观众看不到身为女性的吉塔和巴比塔的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看不到她们深层的内在世界。她们的形象是在男性叙述者的外部叙述中完成的,两人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无法自我呈现、自我言说。虽然影片也表现了她们对于父亲强权的反抗,但表现浮于面上,并没有通过女性自己的口来讲述自己内在的真实状态,更何况这种反抗的正确性在男性话语的叙述中很快消解。在男性叙述者看来,如果她们幼时不接受父亲摔跤的安排就会落得与早婚的女同学一样的下场,而长大后不接受父亲的训练方式则会在赛场上屡次失败。

影片除了采用男性叙事者对女性进行叙述外,更重要的是视点镜头的占有主要在男性形象父亲身上。“对电影来说,视点不仅呈现在叙事结构中,它同时呈现在电影视觉语言的各要素之中。”从技术层面来讲,电影叙事的讲述方式主要由视觉因素构成的,一般占据视觉叙事中心的应是影片的主人公,镜头视点的设定、摄影机机位的选取、构图与运动方式应取决于主人公。因此,作为表现主题的关键性人物,两个女儿才应该是《摔跤吧!爸爸》的叙事中心人物,是主人公。但是,就影片的视觉呈现来看,主人公却是父亲马哈维亚,他占据了大量的视点镜头。电影一开始的镜头就是父亲以压倒性胜利战胜本地最有名的摔跤手同事,赢得周围人的敬佩,其伟岸的形象就建构起来。而后,这种形象通过男性叙述人的叙述延续下来,马哈维亚完全是叙述的中心,影片用众多的镜头表现他对女儿们的摔跤训练。在这些镜头中,我们看到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两个女儿,采取几乎苛刻的手段对她们进行高强度的训练。虽然是出于女儿前途的考量,但他体现出来的却是一种绝对的男性权威和父权制的力量。他没有把女儿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来对待,在一定程度上她们只是他进行规训的客体。而女儿们短暂反抗的失败,更凸显了父亲形象的正确性。最后吉塔在赛场上拿到了世界冠军,似乎是女性获得了胜利,其实还是男性的胜利,因为这样的成功是在男性——父亲的指导下完成的,即便决赛时马哈维亚缺席,但吉塔决胜的过肩摔仍离不开父亲的精心指导。影片最后一幕是吉塔眼含泪水激动地把金牌交到父亲手中,结合男性叙述人此时的旁白:“最后叔叔实现了他拿金牌的梦想,那是他10年前许下的诺言”,就更不难看出这场胜利的真正含义——男性梦想的实现。从最开始一幕到最后一幕,影片自始至终都把镜头聚焦在父亲的身上,女性形象被边缘化,其主体性被消解。

二、基于印度国情的女性解放

由于《摔跤吧!爸爸》采用传统的男性叙事方式,忽略了女性自身的主体精神以及自我叙述的可能,按照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标准来看,这并不是一部真正的女性主义电影。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反映女性解放、追求性别平等的电影。

谈到女性解放、性别平等,应该说在各个国家发展的程度并不均衡。西方发达国家的女性在很多方面几乎可以享有与男性一样的权利。女性主义产生于西方,其理论观点多是表达西方女性对于自身地位的思考和观察,并不具有一种统一性和普遍性。而且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女性主义内部也“开始质疑是否存在一种统一化的女性和本质化的女性文化,以及统一的平等追求,继而审视不同女性之间的差异,包括民族差异,以及同一民族内不同的阶级、种族、种姓、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在分析这部电影时,就不能完全按照西方女性主义的观点来进行评判,而是要深入到印度女性的实际状况来探讨电影所具有的意义。

印度是世界上重男轻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文化传统就认为女子天生比男子低劣,印度教的教义和经典就有大量歧视女性的规定:“女子必须幼年从父,成年从夫,夫死从子;女子不得享有自主地位。”在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地位远远低于男性,女孩一出生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嫁妆制”“童婚制”“萨蒂制”更是压在印度女性身上的沉重枷锁。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印度现代女性的地位逐渐得到了提高,但受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和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影响,印度女性仍是弱势群体,经济和社会地位低下,在很多方面仍不能实现与男性完全一样的平等,特别在传统观念强大的农村地区,生育女孩仍被视为耻辱的事情,虐杀女婴的现象屡见不鲜,更不要说让女性享有其他的权利。

受这种男尊女卑的观念影响,以女性为主人公,探讨女性地位和性别平等的电影在印度并不多见。印度很多电影按照传统观念对女性的规范来塑造女性形象,被赞美的女性往往具有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她们结婚后依附于自己的丈夫,囿于家庭生活之中,成为贤妻良母。而《摔跤吧!爸爸》对女性的塑造并不是这样程式化,明显体现出对女性的尊重和对印度女性如何改变地位低下命运的思考。

《摔跤吧!爸爸》的故事发生在印度北部的一个偏僻的农村,在那里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强大,这从全村人献计献策为父亲谋划生男孩的情节中可见一斑。而从充满轻松、幽默的献策生子的镜头,不难看出主创方对于这种重男轻女观念的讽刺与揶揄。影片也借助父亲马哈维亚这一形象,表达出对女性的一些尊重与理解。虽然马哈维亚因为没有儿子来实现梦想显得有些失落,但面对为此愧疚的妻子却说:“这不怪你,你也不要感到内疚,我都很爱她们。”从这句话,我们看到了他并像其他男性那样把生女孩的责任归咎到女性身上,也没有因为女儿不是男孩而进行歧视。虽然在他身上还存在一些父权意识,但他对女性的尊重和男女平等意识,是周围许多印度男性不具备的。当妻子担心女儿们因练摔跤而没人娶时,他却认为自己将培养出非常伟大的女儿,“他们没有资格来挑选我女儿,而是我女儿来挑选他们”。

马哈维亚让女儿们练习摔跤,既是为了圆自己的世界冠军梦,又是出于对女儿的地位、前途的思考,更是对传统男权观念的一种突破。按照印度传统观念,摔跤是只有男性才能从事的运动,与女性似乎无缘,因为印度女性主要的活动范围是家庭,做好家务才是她们的本职工作。马哈维亚在看到两个女儿因打架而表现出来的摔跤天赋时,毅然决定训练她们,这在男尊女卑观念强大的印度农村简直不可思议,因而遭到村民们的冷嘲热讽。但他的这一决定,却是作为女性的两个女儿迈向解放最关键的一步,她们从此摆脱了繁重的家务劳动和像女同学那样早婚的命运,在摔跤中找到了自己的尊严和价值,成为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职业女性。而女性从事摔跤运动,对颠覆传统的男权意识更具有一种深层意义:女性不比男性差,甚至还要比男性做得更好。电影中多次出现大女儿吉塔打败男摔跤手的镜头就有这层含义。特别是吉塔为印度获得了第一枚世界级摔跤金牌,就代表了女性从私人领域进入了公共领域——国家层面。“由于民族主义和国家一般被当作公共领域的一部分,而女性又是被排斥在公共领域之外的,也使她们被排斥在民族主义和国家这些话语之外。”而吉塔的夺冠,就代表了女性不只是围着家庭转的妻子、母亲,她可以像男子那样甚至超越男子成为国家的象征。就像父亲所说的,吉塔在赛场上不仅是在与对手作战,还是与所有歧视女性的人作战,而她的胜利也将使很多印度女孩以她为榜样,一起反抗那些性别歧视的人。影片也展示了这种女性榜样的力量,在千里迢迢来看吉塔比赛的家乡小女孩身上,我们便看到了印度下一代女性崛起的希望。这也是影片所要表达的积极意义。

三、结 语

综上所述, 在《摔跤吧!爸爸》中,由于采用男性的叙事视角以及男性角色对视点镜头的绝对占有,使女性无法进行自我表述,成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容易导致观众给这部作品贴上男权主义或父权主义的标签;但是,如果结合印度的文化传统和现实中印度女性的实际状况,我们也应该看到影片通过父亲对女儿的培养和训练背后所要表达的女性解放的进步主张,这样就不会拿着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其进行苛责,就会有更多一些的宽容。

猜你喜欢

摔跤吧!爸爸吉塔视点
为了梦想,倾尽全力
《摔跤吧!爸爸》三幕式结构解析
《摔跤吧!爸爸》叙事学解读
“金牌大国”为何没拍出《摔跤吧!爸爸》(聊天室)
视点
两会视点
寻找新的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