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形态混合的“侠道”诠解
2018-11-14
徐克的武侠电影,就像他塑造的诸如东方不败、黄飞鸿等经典人物一般,是香港电影史乃至中国电影史绝不可忽视的一页。自20世纪70年代执导以来,徐克以其大胆非凡的想象、华丽的武术动作、突出的爱国情怀、对中外文化对撞的深度思考等创作特征,圈粉了一代又一代观众。徐克不仅是一位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知名代表,同时更是一位深谙中国传统文化、透彻认识现代人文精神的多产导演。通过对徐克电影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他的艺术风格,探究其电影的特殊魅力之所在,学习其电影的影像风格与极具观赏性的动作效果设计。他不仅突破了传统武侠电影的局限,打造了新武侠电影的类型片,更在近年来奋勇向前,试图创作“新新武侠电影”,成功与否暂且不论,这种努力值得所有中国电影人钦佩。
徐克在北上进军内地之后,拍摄了许多作品,有改编红色样板戏的《智取威虎山》、有仿旧时名作的《龙门飞甲》、还作为演员客串了《大魔术师》。但在这之中,作为徐克北上标志的作品是电影狄仁杰系列,包含《通天帝国》《神都龙王》以及最新的《四大天王》三部。在该系列中,徐克将想象力充分发挥,作品魅力无穷。《四大天王》三部曲不仅代表徐克本人积累多年的思索结果,同时也是西方电影新技术与中国文本精彩融合的典范。为此,本文将以《四大天王》为例,探究徐克导演的创作特征。
一、对于“侠”的不断诠释
尽管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任何一个电影爱好者心中,徐克的作品都可以以武侠类型电影一以贯之。然则,什么是武侠电影?武侠电影并非是徐克的首创,从文化历史层面而言,它是根基于中国古代的游侠文化,又以京剧等为载体,融合了戏剧中夸张、华丽的舞蹈化动作,再以现代的电影语言而创作的作品。早在民国,武侠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电影,就已风靡全国。1928年,随着电影《火烧红莲寺》的推出,武侠电影也紧跟着推出一系列以“烧”为主题的作品。同时,武侠电影的兴盛也离不开我国新式武侠小说创作的高潮,从民国时期的还珠楼主,到众人皆知的金古黄温四大武侠小说家,他们突破局限的新式武侠小说给予了武侠电影无穷无尽的资源。徐克的作品自然也并非是凭空生出的,是有其自身深刻的历史渊源的。所以研究徐克的作品,不仅要考虑到个人的审美取向,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话语背景。历史的话语背景不仅包括徐克本人的整体创作历程,同样也关涉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思潮与文化。在研究徐克作品的时候,我们应当牢记,电影中每每应用当时当地所能接触到的最新技术,不仅是导演个人的艺术追求,也是徐克保证票房、关注作品娱乐性的表现。所以,当我们对徐克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关注其个人历史,也要关心其在保障电影票房的同时,如何用作品去呈现、表达当时社会的心态、弘扬中国价值观,此将会为急剧迈入商业化浪潮中的中国电影市场及创作人提供莫大的帮助。
徐克与武侠作品的渊源颇深,“侠”之一字可以贯穿其整个创作生涯,但在不同的时期,限于不同的技术条件与人生阅历,他对于“侠”的理解,以及电影应当如何表现这种理解是有所不同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徐克最新的狄仁杰系列,我们有必要回顾徐克的创作历程。徐克于拍摄古龙改编剧《金刀情侠》时受到重视,开始进军电影界,拍摄了《蝶变》等三部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一系列经典电影《倩女幽魂》《新龙门客栈》《黄飞鸿系列》《东方不败》的陆续上映,新武侠电影导演的头衔也落到了徐克的身上,奠定了徐克作为香港武侠电影一代宗师的历史地位。通过这一回顾,可以看到徐克的作品极具艺术性,这不仅表现在作品的服装、道具、布景等硬功夫上,也表现在徐克在将传统的叙事文本转换为成熟的电影视听语言的同时,又不失古典之韵味。
在将近20年的时光中,徐克的创作特点基本定型。在题材上,徐克多以古装武侠为主;在气氛上,电影多追求制造悬疑的氛围,试图将侦探元素融入其中;在镜头语言上,徐克的镜头绝不拖拉,干脆利落、切换有力、次序分明。总体而言,正如徐克自己所称,他的作品有自己的风格,言之有物,并且尽力在商业上娱乐观众,使得观众的郁闷情绪得到宣泄,心情得以好转。就徐克导演在香港时期创作的电影来看,他无疑做到了这几点。这一系列作品不仅出奇制胜,而且动作设计观赏性强,更融入了导演个人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言之有物,并非单纯的爆米花电影。
事实上,言之有物这点与武侠电影自身的特征密不可分。在儒家占据统治地位的我国,“侠以武犯禁”一句点出了游侠与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性,但游侠也深受儒家忠君平天下思想的熏陶,这种矛盾母题在武侠电影中一次次的以不同的方式重现。而在徐克的作品里,无论是《黄飞鸿系列》,或是《新龙门客栈》,游侠与国家、民族,乃至外敌的矛盾,都超越了主人公的个人矛盾,上升为首要矛盾。考虑到香港当时作为殖民地的历史背景,徐克武侠电影的风靡,不仅是个人的成就使然,更因其顺应了当时人们的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即是徐克电影中的历史话语背景。我们知道,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徐克武侠电影的巅峰时期,但同时也是香港社会极其复杂多变的时期。在政治上,香港即将回归,这对两岸三地都是相当重要的社会政治事件,无疑对人们心理造成相当的冲击。在经济上,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及香港的特殊地位,使港人收获了巨大的财富,但现代化带来的对传统的撕裂,已然开始加剧显现。在文化伦理上,正如今日的中国一样,当时的香港也在思考,如何让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传统价值理念和以西方理性计算为主导的社会机制相适应,并且如何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作为中国人的个体独立性与增强自身的身份认同。因此,当我们回顾徐克上世纪的作品时,可以看到徐克作品里的反派角色总是带有某种西方理性的冷酷无情,如龙门客栈中的公公们,而与之相对的是侠客们的中式浪漫与豪迈。中西方对立的二元呈现,这是徐克上世纪武侠电影最为迷人、值得吟味之处。
二、形态混杂的电影风格
在辉煌的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逐渐没落,徐克似乎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从大投资的《蜀山传》不如预期,到《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出来期间,如其他北上的导演一样,徐克也在转型之中。有延续武打题材的《散打》《七剑》,有尝试探索情感世界的《深海寻人》《女人不坏》。在这些电影之中,徐克的造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乃至武打设计也依旧不俗,但徐克没再收获如当年那样的赞誉。就在众人以为徐克时代即将结束的时候,《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横空出世了。该片唤起了观众对于徐克经典的情感共鸣,徐克也在这部作品中,将他多年转型累积的经验展现在荧幕上。这部作品制作水平颇高,声势浩大,以狄仁杰为主角,以大理寺狄仁杰、皇上李冶、皇后武则天为核心,融入权谋斗争,既有漂亮干脆的动作设计,又有魔幻瑰丽的特效场景。在上映的当年,人们对《通天帝国》一片好评,票房成绩优秀,更帮助徐克拿下了香港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和最佳电影奖。在此之后,徐克的突破更令人惊奇,3D的武侠电影《龙门飞甲》、3D的战争动作片《智取威虎山》、以及狄仁杰系列的两部后续,都让人看到了一个宝刀未老的徐老怪。
这次,徐克跳脱出香港这一方天地,来到了一个更为自由、旷阔、前所未有的舞台之上。因此,曾经充溢在徐克作品之中的港味逐渐地消散了,《通天帝国》以前的尝试性作品,实际上是徐克试图脱离香港的影响,脱离香港的文化构建并努力地尝试融入大陆的话语体系之中的过程。从《通天帝国》与《倩女幽魂》等作品的对比就能看得出来,《通天帝国》在视觉背景上的大气辉煌、气势磅礴是徐克之前的电影中所未见的,而其选择的题材,更是直指大唐的黄金盛世,对比《新龙门客栈》《东方不败》等以明朝昏暗时期为背景的作品,自然给人焕然一新之感。同时,最值得称道的是,徐克在新世纪最初10年的作品,牢牢地抓住了中国社会在这一历史时期前所未有的进取感与拼搏感,观察到了社会高歌向上,不断突破的黄金精神,这一黄金精神,不仅是徐克新十年作品中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豪迈与激情的体现。
在此黄金精神的内核上,徐克此时的电影风格在此前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他的电影风格更为混杂。此前,徐克的电影是追求悬疑、刺激、华丽画面以及言之有物的。徐克在继承这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数点的变化。首先,徐克此前的电影大多有孤胆英雄式的味道,如《黄飞鸿系列》、监制的《喋血双雄》等,但在《智取威虎山》《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等作品中,孤胆英雄的味道消散了一些,多了更多的团队合作,《智取威虎山》不必说,《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中,狄仁杰虽然也有出色的表现,但最后大决战的场景却并非由狄仁杰担纲,而是由玄奘徒弟圆测负责。这种角色责任上的转换,兴许表现了徐克某种心理转变。其次,徐克走出了新武侠电影的套路,在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到武侠的纬度,更有历史、悬疑、神异等多种不同的类型剧的混杂。在狄仁杰系列中,借助CGI技术,徐克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大胆想象了盛唐气象,片中的服饰、建筑、乃至台词言语,都自成一格,令人梦回大唐,显示了徐克令人惊异的想象力。在狄仁杰系列中,观众不仅可以看到以往徐克武侠电影的痕迹,更可以看到老怪魔幻的场景、怪物、道具设计,还可以看到历史上武则天的野心,外族的残忍。可以说,徐克近年来有较大转变,形成了一种形态混杂的电影风格。而这一切,在电影《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中更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中的魔幻现实
2018年暑假上映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是徐克最新的作品,延续上一部的演员阵容,女主角由杨颖换成了马思纯。这部作品采用了IMAX3D规格上映,单从这一点来看,足以表明徐老怪对自己的器材与技术足够的信心。事实也确实如此,徐克在这部电影中呈现的充满其个人趣味的东方式美学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记。鬼马行空的想象力与鬼斧神工的技艺令徐克在华人电影圈上一骑当千,无可匹敌。在这部作品里,徐克的凌厉武打、神奇脑洞、诡谲怪奇的影片风格依旧独树一帜。以技术闻名的徐克导演在片中构筑了一个魔幻的东方江湖世界,无论是移魂大法,还是火遁神技都有东方哲学式的美学想象,而大殿上飞舞的金龙,白猿与天竺神怪怒目天王的对战、庄子逍遥游的大鲲,更是好莱坞级数的特效。一流的美学品味与摄影品质,让徐克最大可能地还原了他的脑中的魔幻现实世界。
这部电影不单单是一部武侠片,同时也是一部历史、神异、侦探电影,徐克多类型混杂的影像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其电影中。故事接续上作,皇帝赐亢龙锏给狄仁杰,封魔族利用武后惧怕狄仁杰用亢龙锏威胁她的心理,利用幻术,控制武后迫害狄仁杰并试图颠覆大唐。尽管是一个比较套路化的故事,但演员们的表演可圈可点,赵又廷的冷静、冯绍峰的萌系瞪眼、马思纯的傲娇、以及刘嘉玲的霸气都较好地刻画了角色的人物特征。同时,影片的节奏较快,叙事推进强劲有力,这都是值得称赞的表现。
混杂了多种类型片的《四大天王》,拥有着几条不同的叙事线。有描绘武则天野心的权谋线,有运用大量电脑特效表现的鬼神神异线,有狄仁杰分析推理的侦探线,也有林更新与马思纯的恋爱线,多条叙事线的同时存在,使得徐克的电影呈现一种混杂的味道,丰富了故事的整体层次。而且从商业上来说,这有助于徐克更好的吸引观众前来影院观赏,扩大了观影的人群。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针对作品特效方面的批评,主要观点是认为作品为了特效而特效,甚至有将视觉呈现凌驾于作品故事之上的倾向,因此作品忽略了对剧本的进一步精心推敲,片中也有略显牵强的衔接之处,推理部分较弱,幻术的设置一定程度上不够严谨,这些都妨碍了影片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如果我们仅考量作品故事的逻辑完整性的话,这一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电影艺术有时是可以忽视故事的逻辑完整性的。一则来说,电影艺术本身就是视听语言艺术,这就天然地要求电影在制作的过程中,要将视觉背景如何呈现作为核心来考虑。同时,如上文所说,徐克在创作的过程中,从来不会单纯地考虑电影的艺术性,他深知其作品是作为商业电影投放的,观众会将作品作为一种商品来消费,而对于绝大多数人们而言,进入电影院的目的是为了享受普通荧幕难以企及的视听享受。
因此,从这两方面来讲,徐克在《四大天王》之中对于特效的大量运用,恰恰表现了其对电影本质以及观众心理的透彻理解。就前者而言,《四大天王》这部作品的影像风格是混杂的,权谋、神异、推理、恋爱各种风格混为一体,就要求将他们推向一个共同的故事,推向一个共同的大的谜题。按照一般的创作思路,此时要考虑的是如何编写一个完整的、富有逻辑严谨性的故事,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少作品在试图混合各类型片、竭力讲述故事的同时,却忽略了对电影语言本身的思考,使得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故事由于剪辑等原因而变得支离破碎。
对于见多大风大浪的徐克来说,他的解决方案正体现了他的独特——既然是电影本身的问题,那么就用电影语言来解决。于是,作品中大量幻术特效的出场,将一个个场景顺畅、自然地连接了起来,而幻术的设置又起到了悬疑、引导观众的作用,再配合经验老到的成熟剪辑,电影的悬念一直保留到了最后一刻,最大限度地运用了视听语言艺术的特质来讲故事。而从这角度来看,又不得不称赞徐克确实是太了解观众,太知道观众想要的是什么了。因此,我们可以说故事的情节是不足的,亦或是其他种种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学习徐克如何去解决多类型片融合的难题。
除此之外,徐克在这部作品里还延续了他对中外文化对撞的思考,以及显示了他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厚理解。剧中的封魔族是来自天竺的幻术部落,从其展现的天女、怒目天王等服装造型上,可以看到有较深的印度教的色彩存在,与其对立的是作为佛教的唐三藏与圆测师徒。从历史上,我们知道,佛教源于印度,但在中国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成为了中国的文化根基。而佛教与印度教向来存在着对立,片中在最后让圆测的大白猿与怒目天王一战,可谓是中外文化的一次经典对撞,最后以封魔族首领领悟慈悲放下屠刀为结局。这表明了中国文化的优越之处。尽管从剧情设置上来看,让圆测代为出场,未免有些机械降神的意味,但考量到圆测的身份,又显得趣味十足了。圆测是唐僧的高徒,他来自新罗,即现在的朝鲜半岛,是新罗的王子,与另一名唐僧高徒窥基不同的是,圆测更为偏重中国化的佛教学问,而非印度味更浓的学问。考量到圆测的来历,我们看到,这是一位接受中国文化教化的新罗太子运用佛法降服外来侵入的故事。对圆测这一角色的设置,可以看到徐克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之深,也更能理解片中最后的机械降神的设置了。
结语
从“侠”这一核心出发到回归儒释道正统文化的历程,徐克耗用了大半辈子的人生体验。这名出生越南,留学美国,成名于香港的导演,最终还是回归到精神与血脉的家园。他用形态混杂的奇特影像,不断地表达着他对祖国,对文明的深刻理解。中国文化是包容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金庸先生以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绝非是只知运用武力的蛮野之人,而是坚守正道、悲天悯人、慷慨高歌之士。徐克作品里的侠,正是如此。从《四大天王》中的狄仁杰与圆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不仅是智慧的、勇敢的、坚毅的,同时也是包容的、和平的、理性的,这不仅是传统儒释道文化的精髓体现,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也许我们可以很高兴地说,香港的徐克远去了,大陆的徐克还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