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工艺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2018-11-14陈婷
陈 婷
人们在很久以前就学会从大自然中提取材料经过编织成为可利用的生活用品。这是人类古老的手工艺术,也是整个人类发展阶段最实用的必备技能。它是手工艺、民俗文化和人们日常生活需求这三者的结晶,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编织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的传承下来,人们的民俗文化与独特的审美观念都得到了发展与进步。
在《易经》中记载,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以佃以渔”。虽然这是传说,但是编织确实在远古时代就已经被祖先灵活运用。最早出现的编织产品可能就是渔网了,祖先利用这样的智慧产物衍生出了竹子编制的鱼篓来捕鱼,柳树皮编织的渔网来围捕活鱼。有的时候还会用海豹皮、鲸的须子等新奇的材料来编织渔网,所以比起现在的塑料绳、尼龙线和玻璃丝编织的渔网更容易腐烂。这样的产品结构,即使是在科技技术发达的今天,基本结构仍旧如此。
在彭小鹏的《客家草编日用器物的历史与发展现状》中发现,编织器物虽然有着庞大的种类体系,但是时过境迁。中国传统编织技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起居密切相关。在传统的生活需求下,人们所设计出来的产品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活智慧、巧妙朴素的创作观念,这种设计观念精神值得为现代产品设计所借鉴。但是由于工业形态的改变,编织这一传统的手工艺与现代产品设计观念逐渐分离,编织产品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何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设计,也是我研究传统编织技艺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的原因。
现代设计的趋势中,设计师们越来越偏向重视文化传统,提出本土化的设计。现代家具用品也有很多优秀的设计反映了不同人群的生活节奏和文化寓意,体现人与物的紧密结合,提高生活质量、品质、情趣。例如,2014年无印良品在中国发现了很多与无印良品理念与风格相一致的好物品,于是在中国进行了一次Found MUJI CHINA展览,尝试对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已经融入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日常物品价值的重现。在这个展览上,展示了许多非常本土化的中国设计,他让我们察觉了中国原来有这么多好设计,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身边就有无数的好设计。所以,如何将我们的传统编织工艺与现代家具设计结合起来进行创新是我的重要目标。
中国家具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品牌——吱音,不是通过它的材质、它的风格来判断这个产品体系是不是吱音这个品牌的,而是它源源不断的创新,有趣的创意点,让我与他们的产品产生了共鸣。在这样一个中国家具产业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时代背景下,我仍然喜欢他们,也是因为他们的创新力,创新使得他们身上看不到别的品牌借鉴的影子。
所以,我的梳妆桌椅设计的目的在于探索编织工艺与家具能否产生新的功能,给用户产生新的用户体验。所以整套桌椅尝试着运用、创新了三种编织方法。运用不同材料,在传统的编织基础上进行创新,挖掘编织带来的更多功能上的可能性。在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上,非常建筑带来了“折扇拱”建筑实验,这是一种超轻结构的试验。就是这种轻质材料形成的创新型编织结构启发了我,将这种实验成果应用在梳妆台的局部功能设计上。整套梳妆桌椅的设计面向人群定为刚毕业的小白领,所以设计定位于简单清新、不占空间的造型。其中,针对护肤品收纳区域,首饰品收纳区域,化妆品收纳区域,对这些产品做了一个大致的分类以及衡量平均尺寸,考虑到刚毕业的小白领拥有的这些产品,数量一定不是庞大的,所以,设计的重点不在于如何收纳更多女性用品,而在于如何产生新型女性梳妆体验。为了应对梳妆台护肤品收纳区域的需求,我将这一结构由上下延伸改为左右延伸的尺度关系,材质运用杜邦纸,它和普通纸一样轻薄透光,并且具有耐撕、防水等特质。针对护肤品区域的使用需求,这种纸的特性能够解决很多烦恼。比如,能够防止水乳的污染;折扇结构能够自由的左右伸缩,改变区域的大小,用户能够根据自己护肤用品的多少来改变使用范围,也就是可控的。并且纸张在正常光照下,能够呈现半透明的质感,用户可以隐约看到被纸结构圈在内部的瓶瓶罐罐,产生新的用户体验。桌面的首饰架区域,运用第二种编织手法。利用木板片在中心轴竖向相互穿插,形成一个整体,再在横向角度再次二次穿插,这种简单的编织办法带来两种功能,放置耳钉和悬挂手链、项链等。梳妆椅的椅面,运用第三种编织手法。“盒子式”的椅面与椅子底部结构运用磁性吸附连接、银锭榫卯加固。考虑到椅面与人的承重关系,材质运用金属,内部填充海绵,用户也可以在这个区域内收纳物品。这样的由一个长方形经过翻折堆叠形成一个体块的编织方法,不仅可以节约运输成本,而且增添新的体验方式,不是用一根钉子。这也是我想寻求的编织能够带来新功能,新体验的地方。
再美的诗也是表面文章,就像再美的材料和再美的颜色当成同一种设计语言也会有所雷同,而有没有走心和创新才是最重要的。
[1]王琥.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研究——文化篇[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14~26.
[2]赵农.含道映物——中国设计艺术史十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