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红色文化的VR影像传播

2018-11-14

电影文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黑水传播者红色

雷 波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红色文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广义上讲红色文化包括革命遗址、战争留下的物品、战争年代的歌曲、创作,革命先烈的故居等等”。它意义重大,具有深刻的传播价值,《高山下的花环》《红岩》《上甘岭》《小兵张嘎》等作品均是传播红色文化的经典之作。地方性红色文化则是指某一历史时期内由中国共产党和当地人民共同缔造的地域色彩极强的红色文化,它是我国红色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很多地方性红色文化(如青杠坡战斗、黄陂洞战斗等)却一直未受到传播者们应有的重视,相应的影视作品也如凤毛麟角般寥寥可数。

VR即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此概念诞生于Ivan Sutherland 1965年在IFIP会议上的报告——《终极的显示》,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VPI创始人Jaron Lanier正式提出。VR技术是指“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交互,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然而,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VR影像对地方性红色文化的关照依然处于“零起步”阶段,这对于传播优秀的地方文化极为不利。黑水县(以下简称“黑水”)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因地方性强,革命意义重大,以黑水为例探讨VR影像用于传播地方性红色文化的迫切性及优势性是颇具代表性的。

一、引入VR影像的迫切性

(一)传播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的红色历史灿烂而丰富,是影视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然而,传播者更倾向于立足整体背景,追求宏大叙事,刻画英雄人物,对地方性红色文化的传播还远远不够,以至于除了当地人,大部分受众都对其不甚了解,甚至完全陌生。在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和当地的藏族群众在黑水共同创造了地方色彩浓郁的红色文化,并遗留下达古雪山红军桥、芦花会议遗址、色尔古藏寨等诸多颇具特色的文化资源。

截至目前,直接或间接地反映过黑水红色文化的影视作品有:电影《猛河的黎明》(1955)、《万水千山》(1959)、《长征》(上、下集)(1996)等;电视剧《雪震》(1994)、《长征》(2001)、《毛泽东》(2013)、《淬火成钢》(2016)、《红星照耀中国》(2016)等;纪录片《长征》(2016)、《永远的长征》(2016)、《筑梦路上》(2016)、《红军长征在黑水》(2018)等。

以上作品中,只有《猛河的黎明》《雪震》和《红军长征在黑水》这三部直接将黑水的红色历史作为叙事主线,其他则仅将红军翻越黑水雪山、召开“芦花会议”、建立苏维埃政权及黑水剿匪战役等史实作为单一的情节点点缀于宏大叙事的整体脉络之中。传播内容方面,作品对题材的挖掘不够深刻,主题呈现有教条化、模式化的弊病,它们更倾向于简单地再现黑水的革命斗争历史,刻板地宣扬红色精神。传播功能方面,作品一味地追求政治与教育功能,完全忽略了影视媒介的经济和文化功能,使传播的影响力只停留在个人和组织层面,而很难向社会与国家层面扩展。传播效果方面,作品内涵不够深、影响不够大、传播不够广,使受众对黑水的红色文化依然十分生疏。

(二)传播形态有待更新

不容乐观的现状给影视传播者敲响了一记警钟:仅靠传统的传播形态是无法彰显地方红色文化的应有价值的!身处于新的技术背景之下,传播者们应理性地思考一下如何利用VR影像来更新传统的传播手段,以实现传播行为的优质化和高效化。毕竟“一切艺术形式和传播媒介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能引起艺术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变革。

VR影像是以VR技术制作而成的影像画面,它集开放性、交互性、沉浸性和临场感于一体,使受众可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体验跨越时空的“在场交流”。只要借助特定的设备,该影像就能直接用于影视传播当中,从而实现对传统传播形态的更新。早在几年前,影视界便已发现了VR影像的无穷魅力。2015年,英国发布了世界上首部VR纪录片Clouds Over Sidra。2016年,展映于美国圣丹斯电影节的VR影片已达33部之多。2017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推出了VR(影视)作品的竞赛单元,有22部VR影片在该电影节推出,其中华语影片有4部”。自2016年至今,迅雷、腾讯、光线传媒、乐视、华谊兄弟等国内传媒大咖也相继研发了VR系统,并将VR影像传播纳入其长期的运营规划之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不久的将来,VR影像必会成为传播史上不可逆转的新潮流。遗憾的是,对地方性红色文化的传播而言,VR影像仍是缺席的,依然处于“零应用”阶段。传播者应在VR影像大范围进入我国影视界之前抢占先机,将其作为地方性红色文化的传播新优势。

二、VR影像的传播优势

(一)“沉浸式传播”效果

“沉浸式传播”是指“虚拟现实系统利用技术的进步,传达给用户一种更加完整全面的身体和心理感受,使得人机交流中的人能够越来越趋向于回到人的本原状态,进而创造和产生出一种全新的传播交流方式”。观赏VR影像时,360°全视角感知和3D虚拟技术为受众提供了一种“临场感”极其强烈的“沉浸式”体验,受众只须借助VR输入设备(游戏手柄、手势识别设备、动作捕捉设备、方向盘等)和VR输出设备(VR眼镜、VR一体式头盔、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便能进入该影像时空,身临其境地体验影像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沉浸式传播”使传/受双方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消解。

面对色尔古藏寨的VR影像,受众利用输入和输出设备即可自由地穿行于古寨的红色历史时空,正面接受黑水红色文化的熏陶。他们可立于古寨之巅,俯视奔流的猛河;可踏入古寨之内,触摸昏黄的马灯;可走近红军身旁,坐上简陋的床榻;甚至可投身残酷的战场,感受弥漫的硝烟。沉浸其中的“真实感”不言而喻,这是传统媒介所望尘莫及的。传统的影视媒介传播缺乏“临场感”,无法弥合受众同地方性红色文化之间的时空距离,而VR影像的感知系统是沉浸式的,可使地方性红色文化“零距离”地呈现于受众眼前。

然而,在接受过程中,因受众将以纯主观的目光投射和心理需求为出发点,自行决定影像所呈现时空效果(景别、景深、焦距、构图、角度、时间等),导致VR影像势必会对蒙太奇和长镜头功能造成不小的冲击与影响。对此,传播者应妥善处理好新旧媒介在思维模式和技术手段上的差异。其制作过程大致有如下三个阶段。

前期策划阶段。由于VR影像360°的全视角特性,编导者必须严格按照受众视角对场次与镜头作精准而客观的分析。若要处理复杂的调度场面,还应提前对镜头文本做出科学的空间及运动设计,以避免拍摄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穿帮。

中期拍摄阶段。拍摄VR影像时,多台摄影/摄像机需同时地、相邻地工作于实地现场或摄影棚内。摄影/摄像师必须结合VR舞美造型、VR灯光效果及VR声音获取等多重技术手段来共同完成影音素材的采集工作。

后期制作阶段。首先,编辑人员须将摄影/摄像机环360°拍摄的影像素材缝合成一个完整的环视镜头,以实现“自由的风景环视和对物体的三维拖动显示”。其次,特效师和程序员还需利用Maya、3D Max、Unreal Engine等3D建模软件和虚幻引擎系统制作出同地方性红色文化相契合的场面效果,如烟火、枪炮、房屋坍塌、大雪纷飞等。最后,对影像做抠像及调色处理后,编辑师才能将环视影像和动画特效在Final Cut等非线性编辑软件中做统一的合成与输出。

(二)“人机交互”体验

步入新媒体时代以来,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已享有了较大的信息选择权。受众主体性的提升和“信息反馈”机制的加强使传统的单向度传播模式(传播者→受众)发展为交互式传播模式(传播者↔受众)。由于技术的发展,VR的“人机交互”功能使受众的主体性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凸显,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受众可以VR界面为中介直接向设备传达交互意图,主动选择个人的感知对象和行为模式,使人、机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具象、更直接。

若沉浸于黑水红色文化的VR影像,受众能够以个人的主观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控制VR眼镜、手柄、方向盘、手势识别设备和动作捕捉设备等器械,随意地调整影像的运动方向、运动角度及场景模式。他们只须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做出简单的肢体动作就能活动于虚拟的影像时空当中,亲临芦花会议现场、跟随红军翻越雪山、看解放军黑水剿匪便不再显得遥不可及。如果该系统具备“角色扮演”(Role-Playing)功能,受众还能扮成红军中的一员,听领导指示,同战友交流,或“直接”涉足于残酷的战斗场面。在“人机交互”模式下,传/受双方共同完成对红色历史的书写和对地方性红色文化的传播,感知行为变成了一种“临场感”极其强烈的“在场交流”活动。丰富逼真的虚拟影像强化了受众的视听体验,“反客变主”的身份置换加深了受众对地方性红色文化的心理接受程度,而交互式的“角色扮演”则使影像中每一个瞬间的行为动作都浸染上地方性红色文化的精神旨趣。

VR影像向传统影视媒介的介入,无疑能够加快红色文化的传播步伐、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扩宽红色文化的传播维度,真正实现政治功能、教育功能、经济功能与文化功能在传播学视域的统一,使受众更真切、更深刻地领悟地方性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结 语

2017年1月25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作为我国红色文化的构成部分,地方性的红色文化也该受到传播者的重视。VR影像的传播优势是有目共睹的,其“沉浸式传播”效果和“人机交互”体验对更真切、更深刻地传播地方性红色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以VR影像传播地方性红色文化显得十分必要。然而,我国的VR影视创作才刚刚起步,在现阶段,VR影像并不是毫无瑕疵的传播形态,其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在地方性红色历史的传播中,要想发挥VR影像的优势作用,还需传播者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黑水传播者红色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阿穆尔”源于契丹语“黑水”说
西夏黑水名义考
我国历史文献中所见黑水靺鞨概述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忠诚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