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哲学之重复思想与电影艺术
2018-11-14康有金
康有金 李 亮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一、引 言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诞生至今经历了百余年的沧桑。其间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电影都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每次变化都是在形式上对前身的重复,而在内容上发生了变化。电影作为精湛的艺术形式突出地体现了哲学思想中的重复特征。电影的不断发展就体现了重复是在差异中产生的这一特点。不论是早期的无声黑白电影还是现在的有声彩色电影,不论是以前制作简单的电影还是现在的好莱坞特效大片,电影始终还是电影,电影这一艺术是重复的。然而,电影这一艺术重复的环境、空间是有差异的。科技的日新月异无疑促进了电影的发展:现在的一些动作大片或者科幻片都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后期特效制作完成的,才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视觉盛宴;正是由于拍摄技术和影像制作手段的不断进步才有了现在的4D、5D电影。同时,观众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影响了电影艺术的发展。相比于20世纪初期的电影,现在的电影不论是体裁还是表现手法又或者播放形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因为观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电影艺术也必须随之而改变。本文基于德勒兹哲学思想中关于重复的概念,探索重复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关系。
二、德勒兹哲学之重复
在德勒兹看来,重复是通过差异而不是拟态产生的。德勒兹认定,重复过程不依赖其主体也不依赖其客体。它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重复拥有无限的潜能。它始终处于更新状态。切不可把重复理解为一个循环已经结束而另一个循环即将开始的线性过程。真正在重复的实际上是差异。重复没有目标,没有最终引领“重复”所指向的目的地。真正重复的是强大的差异力,也就是那些前个体奇点将内在位面上的差异从根本上无限地增大。差异和变异过程使“重复”寄以浮现的环境发生突变。德勒兹对重复的理解精辟而独到。因为差异的增大突破了某一特定的阀限才使重复产生了。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解,德勒兹断言:“差异产生于重复,产生于两次重复之间”。德勒兹受塔尔德的启发,把重复看作差异的微分器。经过重复,差异由普遍差异提升为特殊差异,由外在差异蜕变为内在差异。重复也是德勒兹哲学中的一条逃逸线,是德勒兹文学批评方法。重复是为实现质变而进行的量的积累的过程。艺术创作正是通过重复将普遍差异升华为特殊差异,将外在差异转变为内在差异的过程。
重复是发现过程。德勒兹提到重复所涉及的“新事物”指的就是创造性。他要向传统和习俗提出挑战。作为新生力量,重复要拓垦的是充满了新奇和陌生感的未知领域。德勒兹之所以鼓励重复,是因为他看见了重复中存在着再发现的重大可能。
重复是一种侵越行为。德勒兹声称“究其本质来说重复是一种侵越,或者称其为一种例外,总要揭示与纳入法理的规范相反的奇点。”德勒兹的重复概念的侵越性的重要意义在于,重复过程不是相同事物的再次出现,而是要暴露出与“纳入法理规范”相悖离的奇异点。德勒兹声称“如果差异的产生是出于表现的需要,这个差异就不算作是自身的差异。”因为它是在“表现的需求”驱使下才出现的差异,涂上了人为化或社会化色彩,失去了差异自身的本质特征。在讨论重复时他明确地表示他要“彻底逆转整个表现的世界。”纷繁复杂的世界全是因重复所带来的差异产生的结果。没有因重复所带来的差异性就没有世界的复杂多样性。世界的复杂多样性是人类历史上千百次不断重复的结果,而每次重复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差异。世界的发展变化是这些差异累积的结果。
三、电影艺术中的重复
电影艺术是重复和差异的结果。一个多世纪以前的人们把通过对相似图片的连续播放而产生的动影叫“电影”。因为是胶片的移动,所以英语叫“film”;因为是移动才有电影,所以美国人称之这种艺术形式为“movie”;在中国,因为电力作用才会有光影的移动,所以汉语叫“电影”。电影的诞生是早期电影人经过无数次重复,不断试验,不断摸索的结果。每次都取得一点点的差异,即进步,最终使得电影这门艺术形式得以诞生。
电影艺术中最常见的重复就是它以其高效的声光电磁等高科技手段为前提使无声无影的原作品发声,出影,动起来。这种带有声光影像的艺术手段对文字作品的重复与文字作品比较起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只需要走进离自己所在地最近的电影院,或者打开电视机,甚至是打开手机就可以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看完一部电影,一部重复了原来需要十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才可以看完的文字作品。这种重复所带来的差异不仅仅是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异,更是人类智慧的发展,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差异。这种差异更体现在当代一切进步都以节省时间,从而相对延长时间和人的生命,并以此来提高人生的价值的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这种差异所带来的效果不仅是几十倍甚至是上百倍地提高了信息摄取量,更在于它通过多种感官的同时作用与阅读的单一感官作用之间形成的对比,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极大地加深了。重复,通过制造差异,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充分地体现了这种进步所带来的成就。
这种以最大限度地体现人的价值的各种人类重复行为都在于节省浪费在路途上的时间。所以人们不再从很远的地方来到同一个地方,来到一个原本一个大城市仅几家的大型影剧院来看电影。新时代电影院的建设还在重复进行着。只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影剧院不再像以往那么大,一定要位于人口众多的城市中心区域,而是星罗棋布,哪里有居民,哪里就有电影院。每一居民小区都会有一两家电影院。在电影发展的重复行为中,经过一次次的重复,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彩色宽银幕,再到3D、4D,甚至更先进的电影艺术形式也开始出现。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电影艺术的发展中,每次重复都有新的内容增加。电影艺术形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差异使人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审美享受。电影正在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为人们带来的审美享受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愉悦的审美消遣提高了人们休息的质量,从而也提高了工作质量,为社会生活带来了良性的循环。电影突出地体现了中国梦的实现。这一切都是电影艺术发展过程中因不断重复所带来的差异的结果。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重复与差异揭示了后解构主义时代最为突出的社会特征。后现代主义时期的碎片化特质印证了经过不断重复及其差异所带来的功效。电影艺术更是集中地体现了这一功效的益处。
重复给电影带来的差异不仅在电影这一艺术的形式上,更在于电影这一艺术的内容上。没有哪部电影在再现艺术文本的过程中是不做任何改变的。以文学作品为蓝本的电影都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所以电影创作组一定有一个重要成员——编剧。文学艺术创作与电影艺术创作在创作形式上是不同的。所以,电影在重复文学文本时一定要有所不同,也就是说,电影艺术通过改变而产生差异。这一差异正是电影艺术本身的需求。
犹太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辛德勒的名单》一经上映就产生了巨大轰动。德国总理参加了首映式,美国总统也进行了大力推荐。该电影获得了六项奥斯卡大奖。该影片改编自澳大利亚著名小说家基尼利的小说《辛德勒方舟》(在美国出版时所用书名为《辛德勒的名单》)。影片之所以获得如此大的成功除了导演的个人才能,演员们的精彩表演等诸多因素以外,编剧的作用功不可没。电影剧本与小说原本之间产生了许多变化。小说中的“犹奸”(依据日本侵华期间的“汉奸”,本文作者自命概念),即为了生存甘心出卖犹太人利益,为德国纳粹分子工作的犹太人管理委员会成员(类似于日本侵华期间的“保长”),还有“犹警”,即犹太人警察(类似于日本侵华期间的伪军)。这是一部分犹太人中间的败类,他们帮助纳粹分子迫害犹太难民。他们的存在加剧了犹太人生命的悲惨。当然他们当中也有不甘心卖命,悄悄帮助犹太人的好人。但是总体上讲,这两批人是犹太人队伍中的败类。搬上银幕后的电影中,这些人消失得无影无踪。也就是说编剧有意把这部分省去了。这是电影脚本和小说原本之间的重大差异。小说重在尊重史实,将历史本来面目还原给读者。但是电影不一样,它更具艺术性。因奸细的存在而加剧了犹太人命运的悲惨不免带有对犹太民族本身的责难,这便弱化了对战争和屠犹的控诉,从而模糊了了主题,带来非议。电影艺术必须主题鲜明。小说中还有一些同样被编剧删掉的情节,依据电影艺术,删掉得也恰到好处。书中还提到一个德国军官,犹太人聚居区看大门的警卫队长奥斯瓦尔德·伯斯科。他十分同情犹太人的悲惨命运,暗地里帮助许多犹太人离开犹太人聚居区。他的英雄壮举构成了小说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与辛德勒的救人行动形成呼应。但是如果电影也同小说一样,突出他的救人行为就会多少暗化辛德勒这孤胆英雄的形象。而以“辛德勒的名单”为电影名字的这部电影显然是要单一地突出辛德勒本人的贡献,所以这一删减恰如其分。影片以重复的方式把小说搬上银幕,恰当地删去了一些可能会影响鲜明主题细节,真是妙不可言。这也正是通过重复而制造差异之处,是德勒兹哲学思想重复与差异在电影艺术中的集中体现。
由罗兰·约菲导演的电影《红字》改编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创造的同名小说。小说中被读者视为伪君子的牧师蒂姆斯戴尔与海斯特私通之后生下女儿珍珠。七年后他因不忍目睹海斯特备受煎熬,在后者的策划下计划主持完总督就职仪式之后与海斯特一块儿离开波士顿,去往印第安人居住区。他曾让海斯特一人默默承受着因通奸而带来的耻辱,而他自己也躲在暗处独自一人默默地承受着精神折磨。躲在暗处的海斯特的丈夫齐林沃斯也遭受着精神摧残。此外,由于在总督就职仪式上过于激动,蒂姆斯戴尔不幸死去,私奔计划没能实现。然而。改编后的电影却做了颠覆性的处理。电影在浪漫化两人的私密的地下情之后,又令男女主人公成功地离开了波士顿,与珍珠一起过上了甜蜜的三人世界的生活。这样的结局处理,极大限度地满足了电影观众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心理需求,以避免观众们在惨遭恶心之后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电影院。如此改编不仅迎合了当代人的心理需求,减轻了观众们对早期移民时期清教教义的清规戒律的指责,不让他们为自己祖先们不道德的行为而羞愧。艺术以合理的手段“篡改历史”,是不希望后来人以史为辱,而是以史为荣。孔子编纂《春秋》时对鲁国的历史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也是出于此目的。小说以史为据,电影则是以愉悦、消遣和艺术享受为更高的目的,尽管关于历史的思考和反思也同样很重要。这也正是德勒兹哲学思想重复与差异在电影艺术中的集中体现。
四、结 语
差异使电影与文学作品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前者正是通过制造差异而令其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电影以差异的形式重复了文本的内容。电影放映形式经过百余年的重复成就了当今复杂多样的多元化时代。电影内容经过主创人员的改变方式重复了文学文本的内容,是重复过程中的差异使得电影艺术不同于文学创作。重复过程中制造的差异正是电影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