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原住民达悟族民俗舞蹈文化研究
2018-11-14杜红
杜 红
(海口经济学院艺术团,海南 海口 570209)
一、族源钩沉
达悟居民的祖先于数世纪前移居兰屿,雅美的称呼始于日本学者鸟居龙藏。他在《人类学写真集——台湾红头屿之部》一文中宣称该岛的土著自称“雅美”(yamikami),kami是“我们”的意思。在《红头屿通信》一文中他指出“雅美”一词源于他的推断,他努力从兰屿人的言谈中确定他们如何自称,后来断定应是“雅美”。近年来兰屿青年对“雅美”一词的使用产生质疑,他们认为兰屿人一直以“tao”(达悟)自称,也就是“人”的意思。兰屿岛的土语名为“波套”(pongsonotao),是“人之岛”的意思。岛上年轻人认为鸟居龙藏将“yamen”,其意为“我们”,误听为“雅美”。他们指出:在日文中“雅美”是“暗”的意思,日本人以此称兰屿人有歧视之意,因此坚持将雅美改称为“达悟”。但是很多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主张维持原来的称谓,他们举出许多传说及歌谣的词句作为证据,证明“雅美”一词自古就用来称呼兰屿人,例如在叙述兰屿人与菲律宾巴丹岛人的交往故事中,巴丹人均称兰屿人为“雅美”。为尊重兰屿原住民,本书统称之为“达悟人”。
(一)兰屿与巴丹的类缘关系
兰屿岛位于吕宋岛弧的前缘,隔巴土海峡与巴丹群岛相望。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兰屿成为亚洲人种及植物迁移的主要踏蹬之地。不论从红头或渔人两个部落有关祖先起源的口传历史,抑或人类学者从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都显示兰屿岛上的达悟人来自菲律宾北方的巴丹群岛,属马来玻里尼西亚种(Mdoyo-Pdynesian)。
达悟人与巴丹群岛的居民在语言上仍能沟通。许多出土的考古资料(如瓮棺葬、玻璃珠等)也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物质文化方面,两者几乎更是无法区别。这种密切的文化亲属关系更可由达悟人特殊的地理观得到佐证。兰屿虽然在地理上距南方的巴丹群岛远,距台湾本岛近,但其对南方的地理知识却远远超过对北方的地理知识。这种不平衡的地理观正好是其与两地的历史、文化渊源亲疏的具体反映。
当达悟人在不同的时期,分批从巴丹群岛迁徙到与其原居地同一植物区系的兰屿、绿岛时,发现其与家乡的环境并无二异。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巴丹群岛的文化就此随传播采借而来,进而渐次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
达悟人的社会阶级通常在各社的名门望族中推选首长,每个社会都有由社民公推的首长,达悟人的社民阶级没有头目,主要是长老代表及壮丁两种,但是女人、小孩与单身男子没有社民阶级,所以甚少参与部落之重要会议。
(二)部落长老
达悟人认为老人具有主要权威,每一个部落都有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称为长老。这些长老中,年纪最大或辈分最高者被推选为首长。除了年龄之外,能否成为部落首领,通常取决于此人在农作物歉收时能养活多少人,及其平日为人处世的能力,所以达悟人的长老非但不是世袭,还要靠着能养活多少人来建立自己的地位,也因此达悟人常常借新屋落成、新船下水、婚丧嫁娶大宴宾客并赠送食物,有时一艘新船下水就能用上万斤芋头、几十头猪,以此建立并扩大自己的地位与影响力。
(三)渔团领袖
达悟人成年男子都各属不同的渔团组织,所以每个部落内部形成数个渔团。在捕获飞鱼时节,每艘渔船有船长与副船长,每年渔团第一次出海捕鱼时会举行祭典,指定一艘渔船先入海,船长担任司祭,这个职务是轮流的,有荣誉而没有特权。
(四)战斗领袖
达悟人的战斗领袖有两种,一个是在同一部落中,双方发生严重纠纷无法协商解决时,双方就会各以男性直系血亲为主,组成战斗团体,推选出一个善战者为总指挥;第二种是当两个部落间发生冲突时,由长老会议动员指挥全村落的男性组成战斗团体,选一个善战的总指挥,当战斗结束,总指挥的权利也随之终止。
二、歌舞艺术
台湾原住民在歌舞方面均有不错的表现,达悟人也承袭了这项传统。民俗音乐家许常惠在听了他们的演唱后说,达悟人只有三种旋律,而达悟人则坚持主张他们有几十首歌,而且每种场合都有其特用之歌。事实上达悟人是以歌词之内容来计算歌曲,并不重视旋律的多寡,单就旋律而言,达悟人歌曲给人的感觉是单调沉闷缺少变化。而且目前的年轻人对传统歌曲不感兴趣,教会的影响力也不大,无法借唱诗班培养歌唱人才。然而达悟人的舞蹈却颇为有名,诸如妇女的头发舞、男子的勇士精神舞都已享誉中外。其他如新船下水典礼中的“抛船”仪式,也属非常精致的舞蹈。1979年达悟人前住台北表演“抛船舞”,1980年在台湾新象艺术中心主办的“国际艺术节”首场“中国传统之夜”上就由达悟人“勇土精神舞”压轴。上述表演均获佳评,肯定了达悟人舞蹈的艺术价值。
达悟人原来的舞蹈只是配合祭祀或庆典的一项活动,并没有特殊的发展。然而台湾光复后渐渐有些达悟青年在台湾受到了“阿美文化村”“乌来民俗村”等一些台湾山地歌舞的影响,促使他们研究改良达悟人传统舞蹈动作,经过演练后而有了上述之表演。
(一)达悟人的音乐
歌谣是达悟人极其重要的一项生活元素,与他们的社会组织、宗教意识、工作生活、风俗习惯及传统语言都有密切的关联。达悟语阿的(rara'od)一词,有祈愿祭祀之意,也有歌的行为。安的通常指二音或三音组织的一般性歌谣。阿的则指音域大、音组织变化多的古老且严肃的叙述或祭文性的歌。
达悟人将歌谣分为:
1.一般生活类,例如“摇篮歌”“捡柴歌”“思念歌”;
2.劳动仪式类,例如“主屋落成歌”“大船下水典礼歌”;
3.舞蹈游戏类,例如“头发舞”“圆圈舞”等。
达悟人歌谣的音乐特征是异音唱法的歌谣。其曲式、旋律法、音阶大多只有一两个,所以,随歌词的改变,可以形成各类的歌,歌的内容并不拘于特定的歌词。
达悟人歌曲种类大致如下:工作歌、捕渔歌和收割小米歌。三者唱法相同,每一小节的拍子相当长,完全由个人的肺活量来决定拍子的长短。达悟人会在从事这些工作时哼唱歌曲,除了借歌唱的方式舒缓个人在工作上的压力与辛劳之外,也可借来复习一些渐渐淡忘的歌曲,但最主要是运用歌唱的方式,祈求上苍工作顺利进行,早日完工。
每年阳历5月是小米丰收的季节,也是飞鱼季,因此,在收割的工作中,祈求上苍增加当年的小米收获,配合飞鱼的丰收办理部分丰收节,因此,在收割小米时,其歌词内容大部分是倾向祈求祝福等方面的叙述。
在捕鱼方面,除了祈求丰收外,也祈求上苍保佑,使捕鱼者能够安全返家,在捕鱼的歌词上皆与捕鱼或海为其主要题材,歌曲虽是别人的作品,但只要与海相关也可以唱,唯开垦或有关山上工作的歌曲是被禁止的。
(二)达悟人的舞蹈
达悟人的舞蹈依功能区分,可分为仪式与娱乐两种类别。
1.仪式性质的舞蹈
(1)新屋落成礼
达悟人的房屋为半穴居形式,包括幼房、2门至4门的不同形式,以此象征屋主社会位阶的提升,只有在4门的主屋落成礼时,具备祖父资格的屋主拥有很多猪羊、水田等财产才符合举行此仪式的资格。仪式进行的时间为午夜,屋主一边吟唱古调,一边不停地以脚踏地板,直到天亮。
(2)驱逐恶灵
新船下水礼时,男性抱拳用力呐喊抖动驱赶恶灵。
(3)小米祭
小米祭是在一年捕飞鱼与钓鬼头刀鱼的季节结束后,视全村收获小米的多寡而举行的祭典,时间约在6月。在仪式进行中,男性手执木杵、口唱舂米之歌,围成一圆圈轮番舂打小米,动作极具动态力度与美感。
以上各种形式化的动作具有浓厚的巫术性质,或许在达悟人的观念中并不认为它属于“舞蹈”,但是类似粟祭舂米的动作,并且达悟人受到观光客的影响,加入了予以美化的修饰。
2.娱乐性质的舞蹈
(1)女性头发舞
在传统达悟人的生活中,舞蹈者一般只限女性,而且只在月夜举行。女性的舞蹈以头发舞为人熟知。女性结伴来到海滨或空地,只要其中一人带头,其他人就会随即跟进,从寥寥数人逐次增加,她们或面对面排成两排,或围成一个圆圈,彼此勾住手臂后双手交叉于胸前,双脚直立,弯腰,将长发向前或左右抛出,头发一触及地面,便赶快挺身抬头将头发往后甩,随着妇女们此起彼伏的动作使长发如一波波浪花般飞扬,这是终日与海为伍的达族女性最美丽的创造力展现。
(2)男性勇士舞
有关达悟勇士舞的起源不详,有人说是由外来的编舞家编创而成的。勇士舞除了牵手踏步的英勇步伐之外,还包含了一连串生活劳动的动作,如撒网捕鱼、收网、整理网具、模仿飞鱼飞行、轻松回航、满载而归等等。
(3)其他娱乐舞蹈
以妇女为主的舞蹈有竹竿舞和圆圈舞蹈,彼此牵手或搭肩,脚步动作有蹲跳、跑跳、脚点地跳等等。
三、歌舞服饰
达悟人所居住的地兰屿属热带海洋型气候,四季炎热,所以传统穿着也比较简单朴实。在台湾原住民中,达悟人的服装最具原住民传统中方衣系统的特色,其织造技术也是最好的,只是颜色比较简单,以白色、黑色或藏青色相间的条纹织造而成,颜色较鲜亮的一面为衣服的内里,较素暗的一面为衣服的外表。传统制衣的原料以白叶仔麻和瘤冠麻织成,织纹达17种之多,例如纬山形斜纹、菱形斜纹、纬重平组织、混合组织、飞斜纹组织等,有些花纹传统上只有年长者才能使用,近年来穿着者的年龄界线趋于模糊。
达悟男人身上穿的是无袖无领浅灰色芭蕉布制成的短背心,宽6-7寸,长2-3尺,另用细绳在胸前打结使衣着挺括,颜色通常以黑、藏青及白色相间,前后各6道条纹,下身则紧兜裆布,也就是丁字裤(或称丁字带),丁字裤宽约六、七寸,长二、三尺,也采用芭蕉布的材质,传统丁字裤两端有黑色或藏青色横条纹,孩童是3道,成年男子一般为4道,为了美观有时也会在丁字裤上缝上龟壳的图样。丁字裤是达悟男人特有的服装,也是达悟人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目前兰屿上的达悟人仍旧有穿着丁字裤的习惯),在用途上又可分为3种:
第一种在庆典时穿,需是全新的;第二种旅行聚会、休闲时穿着,半新半旧的即可;第三种工作时穿着,用旧布料制作而成。
达悟女子身上则斜着紧裹一块大方巾的芭蕉布,一般由左肩至右腋下,普遍以黑色或藏青色条纹为主,一般都是偶数(8、10或12条纹),只有少数不畏禁忌的老人才用奇数(11或13条),下身则围一条方巾,长度自腰到膝盖上5寸处,小女孩只围1片,年长后才使用3片布并排缝合,腰间系一麻绳,可使裙缘反折不下滑。达悟人传统上认为颜色过多容易招致祸端所以使用的颜色非常朴素,近年因与外界接触增多及出于舞蹈表演的需要,才开始在衣裙上增加红蓝两种颜色。
达悟人衣着相当简单,饰品种类却很多样,大致可分为头饰、发饰、耳饰、颈饰、胸饰、手饰与脚饰。在头饰方面有礼帽与工作帽两种,礼帽有银盔、礼笠和木制八角形礼帽。礼帽只有受族人敬重的男女才能佩戴,尤其银盔是所有饰品中最珍贵的,达悟人都将它视为传家之宝。发饰用竹子制成,一方面作为梳子,梳完头发后往头上一插就成了发饰。颈饰、手饰、脚饰以玛瑙、玻璃珠、贝壳串起,加上岛上的特产山羊毛或果实。耳饰、胸饰则由金、银、黄铜或螺壳打造,达悟人以各式各样、多彩多姿的饰品增加了整体服饰的美感。
四、丰收祭中的舞蹈
丰收祭宣告飞鱼捞捕季节的结束。早上的主要节目是送礼,亲戚互相赠送的礼物大致一样,都是三个薯芋(或其他块根作物)以及一条鱼干(若有杀猪羊则送猪羊肉)。虽然每家都要送出数十份礼物,但各家大都仅准备少量的薯芋及鱼干,亲戚送来的礼物通常立刻转手赠予他人,因为送出和收受的礼物份数及分量是相同的,最后各家所得的与原先准备的也约略相当。在祈年祭与羊祭时亲戚间也要以此种方式互赠礼物。
中午家家户户团聚共餐,餐后有捣小米的活动。以前有粟作团体的组织,小米的种植采收集体行之,近年粟作团体己解散,小米的种植改为各家户自种自收,因此捣小米须有人主动出头召集。召集人带一个舂小米木臼及数把小米到村中的广场,闻讯而来的人都带着一根木杵。最先由五、六个老人开始,他们绕着木臼打转,每人轮流上前舂粟,上前捣粟时将杵举得很高,使一端直指天空另端触及后颈背,上前只舂一下立刻弯腰垂头退下。之后人渐多时再约略分成2-4组,各组轮流走近臼边舂米,全组轮过后退下换另一组上前,臼中小米舂烂后不时有人带来新米加入臼中。舂小米时有歌伴和,歌词简单仅有“he”“ho”音节交替,间或有一两句歌词。捣粟时源源不断丢入臼中的粟穗本身已具有巫术意义,对习于交感巫术概念的达悟人来说,满盈的木臼也预示着来年同样丰足的生活。丰收祭中的典型舞蹈就是舂米的动作,这也是台湾原住民中许多民族的一种舞蹈代表艺术。
[1]余光弘,董森永.台湾原住民史——雅美族篇[M].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印,1998.
[2] 达西乌拉弯·毕马(田哲益).台湾原住民达悟族[M].台原出版社,2002.
[3] 达西乌拉弯·毕马(田哲益).认识台湾原住民族:最了解海洋的民族达悟[M].台湾原住民文化产业发展协会,2007.
[4]达西乌拉弯·毕马(田哲益).达悟族神话与传说[M].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