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肖邦《f小调第四叙事曲》的节奏类型及织体写法
2018-11-14韩少楠
韩少楠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肖邦的钢琴作品充满了神秘感,充满了想象力,充满高贵而忧郁的气质。不管我们是在欣赏还是演奏中都能够体会到内蕴其中浓厚的人情味,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面貌,留下了永恒的旋律。笔者将对肖邦的《f小调第四叙事曲》的节奏类型及织体写法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对这首作品进行深入的艺术探究。
一、丰富多彩的节奏类型
同肖邦的其他著名作品相似,《f小调第四叙事曲》也包含着多姿多彩的节奏类型。在肖邦生活的年代,圆舞曲已开始广泛地流行于西欧上流社会的社交场合,因此肖邦创作的多数钢琴作品都融入了圆舞曲型的节奏。比如,这首《f小调第四叙事曲》的呈示部主部主题(第一主题)就表现出了鲜明的圆舞曲节奏特征。而玛祖卡则是广泛流行于波兰民间的土风舞曲。出于对祖国民间音乐的热爱,肖邦钢琴作品中也广泛地汲取、运用了玛祖卡舞曲的节奏。
除了舞曲节奏等常规的节奏型之外,肖邦钢琴叙事曲中还运用到了不对称节奏。所谓不对称节奏是指不同性质的节奏型在钢琴音乐织体中相互配合而形成的复合式节奏形态。复节奏则是指基于织体中不同声部节奏型的对比而构成的复合节奏形态。比如,乐曲再现部对第一主题的第四次变奏乐段中,就出现了右手部分三连音与左手部分双音的规律性对比,并借此表现了某些不安定的动感因素。
二、多样而自如的织体写法
为了表现复杂的情感内涵,肖邦在创作《f小调第四叙事曲》时也灵活的采用了多样化的织体写法。可以说《f小调第四叙事曲》基本涵盖了西洋古典音乐所有的织体写法,塑造了丰富而多变的织体形态。比如,对乐曲第一主题进行第四次变奏的音乐段落就采用了主调织体的写法,密集而奔涌的右手旋律与左手部分近乎固定的伴奏音型构成了完美的匹配,散发出了轻盈、活泼的气质,折射出了在历经忧郁、紧张、抗争、宣泄等各种情绪之后返求纯真内心而升华出的飞扬、流动的神采,帮助此段乐曲成功地塑造了音乐形象。
在乐曲结束部分,左右手三个声部则构成了对比复调的织体写法,凭借不同声部旋律之间的对比,成功地表现、刻画了热切的希望在严酷现实的打击下破灭之后作曲家内心澎湃、激荡着的汹涌心潮。在对乐曲第一主题进行第三次变奏的音乐段落则采用了典型的卡农式复调织体写法。在这一旋律中,左手低声部与右手中声部相继构成了对于右手高声部的模仿,运用了典型的卡农式模仿复调创作手法,使得呈示部主部主题在轻快中暗寓忧伤的肖邦式的内心独白,通过再现而得到了中、低两个声部的呼应,有效地强化了音乐的流动性与倾诉感。
除此之外,《f小调第四叙事曲》的创作中还有机地融入了叙事曲中并不常见用的支声复调写法,比如,对呈示部主部主题进行第二次变奏的音乐段落就运用了这种织体写法。在这一旋律中,十六分音符节奏型的中声部与八分音符节奏型的高声部时分时合,构成了节奏对比鲜明而又充满激进动力感的支声性复调织体。这不仅赋予和声织体抑扬顿挫的语气感和倾诉感,而且非常直接地揭示了肖邦内心中忧郁和热情、理性与感性的情感交织。在两个声部汇合的衔接处则形成了掷地有声的柱式和弦,将肖邦内心中丰富的情感交织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有效地将这段乐曲打造出了铿锵、悲壮的本色风格。
总体而言,肖邦所处的钢琴创作时代,正是混合曲式发展的时期。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像十九世纪的钢琴创作,能将不同类型的音乐形式融合在一起,进行碰撞,幻化出新的艺术色彩。因而,这也启发了肖邦的钢琴创作,使肖邦的钢琴作品在内容上更加的灵活,思想情感表达的更为准确,还超越了其他钢琴曲式结构的限制和禁锢。艺术表现手法更加的突出,音乐的情绪性和情感性更加的突出,抒情性和戏剧性更为显著,深刻体现了不同曲式交融、渗透的艺术特色。显然,从这一点来说,肖邦的《f小调第四叙事曲》对于叙事曲创作的作用是积极而深远的,他不仅是当时鲜有的将混合曲式拓展到钢琴作品创作中的探路者,而且在实际的钢琴作品创作中进行了应用,改变了传统曲式的结构,使钢琴音乐的表现力更加的突出,音乐形象得到了升华。而上述的这些情感表达效果,则正是通过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节奏类型及织体写法来实现的。由此也可得出结论,肖邦正是通过融合运用多样化的节奏类型及织体写法,在音乐进行中展现出了鲜明的语气感和倾诉感,使钢琴叙事曲的风格和特质更加的鲜明。
[1]王雪.肖邦叙事曲体裁及演奏方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2]陈春兰.肖邦钢琴叙事曲的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