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韵与实用

2018-11-14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长江丛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古诗春风文言文

■余 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曾经有学生戏言:“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最怕文言文”,可见很多人对文言文是多么畏惧;又有学生问过笔者:“时代在不断发展,很多人都认为文言文和古诗已经过时且实用性不强,与当代社会脱节,为什么教育部不取消学习文言文?”笔者闻言哭笑不得,笑的是学生的无知,哭的是当代人漠视中华古文化的悲哀。中华文化五千年,总有四千八百多年在用文言记录历史和文化,学习文言文是对这四千八百多年文化的继承,否则岂不是数典忘祖?不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古文的文字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但经过千年的传承,流传至今的更多的是优美的语言和精炼的文字,笔者试着从分析古诗词的美韵阐述其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作用。

一、感受古诗词中景与情融合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古人在写诗词时特别注重对景色的描写,为的就是能够用将作者的情感赋予景色上,使二者水乳交融,从而能够使读者能够与之产生共鸣。例如在范仲淹名作《渔家傲·秋思》的上阙“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使秋日塞北边关军营的萧瑟景象跃然纸上;尤其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更是用寥寥数字勾勒出一片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色,闭上眼试想一下这样的画面:光秃秃的矮山层层重叠,一缕缕青烟飘过,夕阳仍残留着余晖,只剩一座古城紧闭。写景是为抒情,词的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长久的戍边生活,却破敌无功,无法归乡,夜不能寐,眼见白霜满地,听着羌笛悠悠声,无论将军或征夫都留下了思乡之泪。“白霜”与上阙“秋来”相对、“羌管”与“塞北”相对、“夜不寐”与“落日”相对、“将军白发征夫”与“角”相对,前后呼应寓情于景,读来令人感同身受。这是初中学生写作文时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很多学生写作总会给人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不注重外在事物对个人情绪表达的影响,这也就闹出了“我家院子有两棵树,一棵是梨树,另一棵还是梨树”的笑话。

二、领略“炼字”在古文中的精妙

如果说文言文用字考究,那古诗词则更甚;杜甫曾经就留下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可见古人在创作时为了能够准确表达所见所感,是如何字字斟酌的;有时一字之差就能使整篇诗词生动活泼起来,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在创作的过程中曾经用过“春风又到江南岸”、“春风又过江南岸”等很多普通的动词来表示春风吹来的景象,但是都不甚满意,这些字眼过于普通,没有生机;而改用一个“绿”字之后,一个使动用法便将江南岸边的绿色春景如画般呈现出来,读来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实为妙哉!将此用法放之今日的语文习作上,同样会为作文增色不少,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会不断提高。用词考究、字字斟酌是我们这代人普遍缺少的精神,毛主席和罗元贞老先生也曾留下“一字之师”的美谈,伟人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凡夫俗子而?

三、学习古诗词中的修辞用法

作者在创作诗词的时会使用到各种修辞手法,以赋予景物以情绪或表达自身感受,例如:《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两句,用拟人的手法使“海日”可以“生”、“江春”可以“入”,给予他们人的意志,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把作者在晴朗的黎明江上行舟所见到的“月未消日已升、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的景象生动的展现出来,用时序交替的匆匆不可奈,表达身为异客的思乡之情;这种高级别的修辞手法也是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对学生培养的地方,初中阶段是学生塑造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将古诗词中修辞的精华之处正确的运用到语文写作上,说不定就是通篇文章的点睛之笔。

四、适当引用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

有一则笑话,讲的是有一家大人在聊天的时候说为什么让自己孩子读书:让我儿子读书就是为了当他看到夕阳余晖,脑海里面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满口脏话。虽为戏言,但足见引用古诗名句确能给人留下文人墨客、满腹经纶的形象,好的诗词也确实能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经典古诗的经典名句,如果在作文中遇到意境相符的情况,引用古诗词总会比普通的描绘要生动的些,也会给学生一种更丰富的精神底色。

五、结语

笔者认为文言文和古诗词并没有被时代淘汰,而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诗词改变不了一个人的五官也改变不了一个人的财富,但古诗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神态气质,首先就是从文章中体现出来;经典古诗之美,美在灵魂、重在实用,以上为笔者愚见,请大家校阅!

猜你喜欢

古诗春风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春风将送你们归来
“拟古诗”之我见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春风沉醉的夜晚
春风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会背与会默写
品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