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着唐诗去旅行

2018-11-14朱琳

莫愁 2018年27期
关键词:汪伦丹丹一程

☺朱琳

在安徽泾县的桃花潭边,清晨淡淡的雾袅袅如仙境,蜿蜒的碧水径自清流,李白的雕塑静立一旁,举着酒杯似在对酒当歌。在我的鼓励下,女儿丹丹大声朗诵起《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旁边的游客称赞道:“李白的诗写得真好啊!”丹丹急了:“这是我的诗!”众人哈哈大笑。

我喜欢古诗词,因此有意识地多教丹丹背诵经典的唐诗,并跟丹丹承诺:她会背哪些诗歌,我们就去看诗歌里的那些风景!实际我也这么做了。至今,我们已经去了不少地方,比如杏花村、秋浦河、桃花潭、朱雀桥、乌衣巷……

清明时节在皖南,路过一条清澈的小河,两岸杂花生树,着红缀绿。我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丹丹朗声接了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倒也是不错的集句联。在潮湿的石头下观察青苔,她明白了什么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说起对诗词的兴趣,不得不提到我小学时的班主任张亚冰老师。张老师是数学老师,但在教学之余,总顺带着把语文老师的活儿也干了——经常在数学课上给我们讲古诗词。张老师喜欢苏轼和毛泽东的词,于是我们经常上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数学课,大家念得豪情万丈,听课也听得激情澎湃。我的数学书扉页上恭恭敬敬抄录着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源于张老师的要求:你们牢牢记着,不能做这样的人!

儿时受到的教育,培养起我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让我志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亦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词给我的力量温柔而坚定,让我不卑不亢,无所畏惧,这份处变不惊的力量,让我能够在泥土里生活,在云端上写诗。这真是我受到的最好的教育。

朋友问我为什么喜欢看书,我说:“是因为有时候现实不太好看吧!”什么书最好看?以前觉得是小说,后来是传记,现在越发觉得最好看的是古诗词。

我不喜欢现代诗歌,清新隽永者偶尔也能看到,但实在太少。在我看来,字斟句酌的古诗词是遣词炼字的最高境界,不俗,且一字抵千言。甚至在某个瞬间,某一个字眼就仿佛让我穿越到千百年前。与诗人相遇,妙不可言。这份清澈与美好,我想让丹丹也能领略到。

有一次,丹丹问我:“妈妈,我觉得诗就是很好听的话。古代的那些诗人都死了吗?我想见见他们。”我笑着说:“他们生活在几百几千年前,早已经去世了,他们的诗句却流传千古。我们见不到他们,但是可以读他们的诗,看看他们走过的地方,就像见到他们一样了。”丹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追求。想想我们每天走的路,走了几十年,加起来也不止万里了吧?熟视无睹的风景和触手可及的家人、同事,这日复一日的“万里路”可曾有所领悟?要坚持学习,不断思考,才能不断成长。让书上的文字与眼前的景物遥相呼应,这样的学与思才既生动又有趣。

跟着唐诗去旅行,初春游,去看杏花吹满头;夏已至,接天莲叶无穷碧;秋日里,晴空一鹤排云上;隆冬时,千树万树梨花开……山一程,水一程,让丹丹成长的脚步也诗情画意起来。

猜你喜欢

汪伦丹丹一程
高中数学之美
Saving Money
美人鱼2
读故事编故事之《赠汪伦》
我的同学朱昊文
未来的多功能汽车
攘途
我的一家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Suffix—ive
泪别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