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尘世相

2018-11-14关海山

黄河 2018年6期

关海山

春迹

每年过了正月十五,虽说吹过的丝丝风里还没有脱尽冬日的凉意,但住在郊区或农村的一些耐不住寂寞的老头、老太太们已拄着拐棍悠悠闲闲地走出家门感受春的气息了。腿脚不灵便、稍迟钝点的就搬个小凳子,或者干脆拿块垫布放在自家门口的石礅上,一屁股坐上去,晒着融融太阳,目送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跳来蹦去地热闹、做事,忍不住回忆起自己当年的种种作为与美好时光,一千次的回忆,一千次在幸福之中沉浸,一个人就莫名其妙地咧开嘴无声地笑起来;生性活跃、身板也还硬朗的老人可没那坐功,也没有那份好性情。抱着火炉、烟袋在家里闷了一冬,好不容易盼来了清清爽爽的空气,眼睛里看见的诸事诸物都顺溜了,耳朵里听着远远近近的乱七八糟的声音也不烦了,人逢喜事精神爽,哪里还在家里坐得住?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当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还在于运动——天刚蒙蒙亮,他们便三三两两地来到巷口的场院里、田边的堰子旁、林外的小陌上,活动活动筋骨,舒展舒展腰身,几次深呼吸下来,心情舒畅了,话里也就充满暖暖的笑意:

“咳咳,麦苗泛青了。”

“可不吗?树枝都软溜溜的。”

“水也暖和了。”

“是呀是呀,春来了么。”

谈话被早起上学的孩子听去了,满巷子地撒着欢儿喊叫:

“噢噢,春来了!噢噢,春来了!”

孩子的喊话一传播开,整个村子就骚动了,“乒乒乓乓”地,各家各户都打开窗子,好让春天进入自己家里的每个角落。扫院子,洒水,擦擦玻璃,浇一浇树。人们走路的脚步轻盈脆生了,说话的声音也清亮悦耳了。勤快的燕子已从南方飞回,忙忙碌碌地衔泥补窝,准备开始新的生活,叽叽喳喳的鸟鸣吵醒了田野间的昆虫。巷子里的人声笑语引得谁家的狗“汪汪”干叫,一家传一家,一村接一村,村村户户的鸡叫狗吠连成一片,天地间顿时增添许多生机。

“噢噢,春来了!噢噢,春来了!”

喊声传到城市,城市便再也无法保持那杂乱而机械的噪音下的沉闷了。尽管这时候的暖气烧得仍然烫手,人们却已换下笨重的大衣和毛衣,五颜六色的羊毛衫装饰着街道,美丽“冻”人的新潮女子甚至迫不及待地穿上喇叭裙,风情万种,招摇过市,灰色的水泥建筑与呆板的广告橱窗立刻鲜活而生动了。也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公园里的游人一下子拥挤起来。沿着公园人工湖边走着念书学习的;找个旮旯躲在里面吊嗓子唱歌的;在人群中窜来窜去卖气球、冰糖葫芦的;闹中求静调兵遣将观敌布阵厮杀对弈的;最多的还是年轻夫妇带着“小皇帝”到公园开阔眼界锻炼技能,参观参观走兽,认识认识飞禽,玩一玩碰碰车,荡一荡秋千,滑一滑滑梯,坐一坐登月火箭,开心的惊叫和笑声中洋溢着春的活力……一个小女孩忽然发现了一棵刚拱出地面的草芽,兴奋地拉着妈妈的手:“妈妈,你看你看,你快过来看,这棵小草多漂亮呀!”女人弯下腰看了一眼,摸着小女孩的头说:

“囡囡,春天来了。”

“春天有脚吗?它是从哪儿来的呢?”

“它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的。”

“可是——,它来了住哪儿呀?”

“它……它住在水里,住在田野,住在树枝上……到处都有它的足迹。”

小女孩眨巴眨巴大眼睛,仰起头恳请妈妈:

“那么,我们去找它,好么?”

年轻母亲点点头,小女孩双手挥舞着,高兴地向前跑去:

“噢噢,我们找春去!噢噢,我们找春去……”

且说“怕老婆”

一说怕老婆,便想到两则小故事:相传明朝大将戚继光惧内,有一天,不知怎么戚将军突然吃了豹子胆,心想,我堂堂大将,怕她干甚!遂传令点集三军,命人喊夫人出来,欲借军威杀其锐气。不料夫人出来后厉声喝问:“唤我何事?”戚继光立刻惶恐不已,结结巴巴地说:“请夫人阅兵!”另一则故事的主人公是平头百姓。某人与老婆口角,老婆一时性起,操起笤帚就劈头盖脸地揍他。某人匆忙中钻入床下,老婆站在床边喝其“快滚出来”。此人倒有几寸硬骨头,面对老婆的笤帚大义凛然:“男子汉大丈夫,说不出来就不出来!”

其实,怕老婆并非普通人或懦弱者的专利。隋文帝杨坚作为开国之君,倒是顶天立地,灭梁收陈,统一全国,削豪除霸,甚具魄力,不料,怕老婆却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次独孤皇后发怒,竟吓得文帝跑到山中躲了两天,待大臣杨素劝解皇后息了怒气,才敢回来。如今,有诙谐幽默者调侃出男人怕老婆的诸多好处,如:怕老婆的人不能抽烟喝酒,不敢寻欢作乐,因而生活极其有规律,故长寿;怕老婆的人经常谢绝朋友、同学、同事之间的无聊应酬,故省钱;怕老婆的人内心里没有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作怪,故对“男女平等”的政策执行得最到位……更有反应敏捷者为怕老婆者总结出新的“三从四德”: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内容虽然不值效施,但诙谐生动,确实给人以警醒。

细思之,怕老婆者无非以下几种情由:天生惧内者。此类丈夫大多平庸无为、老实木讷,不奢腾达,只求安稳,更因了自己的无甚出息,便心甘情愿知冷知热地体贴老婆,甚至容忍老婆一些稍为过分的要求和行为,以求安定团结、和谐相处,或有不同者,当属特殊现象。尊重对方者。谦谦君子、彬彬后生总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置之首位,奉行“和为贵”的既定方针,虚荣无上,面子第一,凡事以书为本,脾气温厚,性格和蔼,心地善良,道德高尚,任随对方河东狮吼,我自岿然不为所动,决计不授于街坊邻居、亲友同事丁点笑料。“大丈夫”论者。此“大丈夫”非彼“大丈夫”也。持此论之人,往往残留些许封建余毒,认为老婆头发长见识短,况且俗话说得好,“好男不与女斗”,我男子汉岂能与妇人一般见识?让尔七分可矣。志向远大者。许多男人都自认为“天降大任于斯人”,有本事就去外面的世界里折腾闯业,在家里和老婆斗气算什么?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索性大智若愚,得理饶人,再说了,不就是自己老婆嘛,尽管放开,任她兴风作浪。自作自受者。当然,这并不令人同情。总有那么些人,自恃人所不及,故“红杏出墙”,或做出几件理亏之事,因此,见了老婆自矮半头,焉敢再端起架子据理力争?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是也。如此,唯有埋头苦干、将功赎罪为最佳选择。另有一类情形,是对老婆而言的。一旦娶下争强好胜之老婆,素以女中豪杰来自比,无理尚要赢三成,那你就只有退一步天高地阔,高诵苏格拉底的名言去解嘲和自慰了:“假如你的妻子是善良的,你便是幸运儿;假如你的妻子是邪恶的,你便会成为哲学家。”

我要戒酒

有些事情真是不敢算,回过头一想,简直连自己也感到有点儿吃惊:在我尚未而立的岁月里,酒龄竟超过了一半!这许多年的风风雨雨中,自己究竟与酒结下了怎么样的缘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生命的大好年华已失去了不少,而其中,酒又扮演了哪一类的角色?人到中年,是该悟事的时候了,当然也包括对于酒的真正理解。我欣赏酒是粮食、酒是精灵、酒是无言的知己、酒是灵魂的洗澡,甚至酒是魔鬼、酒是流氓、酒是骗子等精彩论断,也读过“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以及“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等著名的诗句,并且,有远方的朋友辗转得知我饮之薄名,更是磨拳擦掌,预约要与我“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呢,可是不好意思得很,偏偏在这个时候,我宣布戒酒了。

至于戒酒的原因——我们从小所接受的启蒙教育,便是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脑子里面乱麻麻的一大堆,一时半会儿还牵不出个头绪来;待稍稍冷静些了,千头万绪的道理又似乎都有那么点小题大作。自个儿翻拣一遍,不禁也感到纳闷儿:这些,能算作我戒酒的理由吗?

我开始喝酒,既没去从师,更没有遗传可以继承,是百分之百货真价实的自学成才。那时候我年轻气盛,禁不住朋友们的片言相激,初生牛犊不怕虎,何况酒乎?于是,就有了往后的屡饮屡醉、屡醉屡饮的辉煌,甚至与妻子认识的第一面,便喝了个气壮山河原形毕露。我这个人平时腼腆,见到姑娘更要脸红,当时正好借了酒酣胸胆尚开张之际,发些牢骚说些不满,编几句豪言壮语,句句义正辞严,激动处,手舞足蹈,表演表演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潇洒,且哭得伤心动情,笑得憨态可爱,皆一览无余,全无夸张做作之嫌。是否正以此举赢得了妻子的芳心,使她一失足成千古恨也很难说呢!结婚后,我曾得意地以此推断探问妻子,却不料她莫测高深地嫣然一笑:“我那时实在是看你醉得可怜,起了同情弱者之心,并拯救你于危难之际才答应嫁给你的呗!”

妻是个观念比较传统的女人,成家后,努力向同阶级中贤惠通达的榜样看齐,做饭、洗衣一应家务皆用不着我操心,因此,我如鱼得水,更可以自由自在地与狐朋狗友们猜拳划掌狂喝滥饮。好在朋友们又都是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得最完美的忠实信徒,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散发弄扁舟,谁愿意没事找事去钻死胡同自寻烦恼呢?何况,在希腊神话中,酒作为一种宗教文化,还象征着丰腴、繁殖和奋发上进,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偷得浮生半日闲,觥筹交错,把盏临风,一口酒香总能唤回许多遥远的记忆,让心灵在其中徜徉。

然而,喝到后来,由喜欢到爱好、由爱好到依恋,逐渐上瘾,无意间,便糟践了身体,制造出许多笑料。直至有一次在丈人家豪气胆边生,拼尽“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挚 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的忘我境界时,竟死死抱住桌子腿,任凭谁也拉我不起,还埋怨别人打扰,说:“这里凉快,我正专心致志地构思小说呢!”大有辛稼轩“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的清高与孤傲。至于喝多了酒骑自行车,上一次摔下一次,再上一次再摔下一次,以及哭哭笑笑、嚅嚅嗫嗫、语无伦次、张牙舞爪的“活现”,真是平常而又平常了。如此形象重复了不知多少遍以后,有一天我忽然想,与其半憨半傻地被酒耍弄,何不戒了它干脆?

说戒就戒,雷厉风行是我做事的一贯风格。要戒酒了,才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去想一想:平时,就为了那一点点无聊的虚荣,就为了那一点点玄妙的面子,就为了那一点点麻木的放纵,便日积月累地挥霍自己。比如吸烟,比如醉酒。然而,逃避过后的现实呢?面对妻子、儿女、家庭、事业,经过乙醇怂恿而变得几近呆滞迟钝的“心灵的窗户”仍能够炯炯洞开吗?

当然,矫枉过正的做法是没有必要的。戒了酒,我将更加认真清醒地投入生活;而终有一天,我还会笑举酒杯,与朋友一起开怀畅饮。那时候,我想,我脸上的笑容一定会更加成熟,更加灿烂,更加自豪!

聪 明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聪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功能,并且,除极少数的有先天缺憾者外,人人都是聪明的,只是,千人千面,百人百性,每个人的聪明各不相同罢了。

多数人的聪明没有明显特点,我们不妨称之为大众的聪明。这些人都受过相当的教育,也见过不少的世面识得挺多的事物,有点不算太多的经验或者不至于太刻骨铭心的教训,总之,人生的风风雨雨曲曲折折没有什么能够瞒得了他,可惜的是这一类人大多不善于思考,不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话语,皆未经过自己大脑的过滤,仅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而已。故此,平时朋友或同学相聚,热闹的场合中,奉沉默为金者有之,滔滔不绝者有之,能言善辩者有之,上窜下跳者有之,怨天尤人者有之,指点江山者有之,手舞足蹈者有之,一个个西装革履道貌岸然的,天文地理五音六律无不通晓,文学历史词赋志怪名人逸事花边消息无不熟悉,国际国内的大消息小新闻无不了解,你敢说哪个不比你聪明几倍几十倍?有时候,听着别人头头是道有板有眼的话语,你甚至有种身出虚汗心跳加速的感觉: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啊!然而,“谁也不满足自己的财产,谁也满足于自己的聪明”,问到各自目前的成绩,却全都语塞,面呈尴尬之色,眼现躲闪之光,大都远远地落在许多看似并不很聪明者的后面。有道是:光说不练,等于零蛋。原来,聪明与吃苦、勤奋、认准时机及果断出手等许多看似并不聪明的行为全是亲兄弟哩。还是俗语说得好:一个都不能少。

也有人聪明是聪明,但总不得要领,结果呢,处处自以为棋高一筹,却又处处被动,处处使自己陷入尴尬之地。究其实,谓之:小聪明太多,或曰聪明太过是也。小聪明太多者,于生活、于工作中,容易斤斤算计,没有高瞻远瞩的素质和气魄,说话、做事畏手畏脚,只看眼前不顾长久,只讲小利不谋大计。此类人物平日里见人说人话遇鬼吐鬼言,人人面前点头哈腰,人人背后指指点点,鼠目寸光,油头滑脑,见利忘义,一路丢了西瓜还不定能不能捡上芝麻。聪明太过者,此类人物多患有自恋病症,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智商和能力、过低估计别人的智商和能力,易于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世人皆醉我独醒,认为别人全是傻瓜,于是,讲话、做事信口开河,能瞒的瞒能骗的骗,随处许诺却从不兑现,应人之言就如空中飞扬的五彩肥皂泡,漂亮是漂亮,但瞬间即逝,并不会留下任何可循的痕迹。岂不知,真理与谬论仅隔一步之遥,聪明反被聪明误,常常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到头来,落得个“孤家寡人”,真清静也!还有一种聪明人,总在绞尽脑汁见缝插针不遗余力地做着“大智若愚”的忠实信徒。这种人因了自身能力的局限,因此,整天装出一副勤恳老实相,见人便点头哈腰笑容可掬,开口便礼让三分恭维有加,路上遇见必然立定路边请“您”先行,永远给人一种谦虚笃厚的印象。其实,这些人内心深处从来打的都是圆滑阴险的算盘,骨子里不定嵌着怎样的春秋大梦呢!

与聪明相对的一个词:笨拙。当然,它的社会位置往往会被人们无情地忽略或省略。笨拙的人自己也许不会为社会做出太大的贡献,然而百分之百地有意或无意总会给社会制造很多麻烦。可笑的是,笨拙者们自己对此却非常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只有他们才是真正的聪明人呢!《魔鬼辞典》里给“聪明”所下的定义应该说是十分贴切而意味深长的:笨蛋的自传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雨果说的则更是绝对:即使你成功地模仿了一个有天才的人,至少你也缺乏他的独创精神。不错,就像一句俏皮话所说的那样:任何一个聪明人跟傻瓜所学到的,都要比傻瓜跟聪明人所学到的多得多。生活中,你并不难以见到类似于此的有趣现象:傻瓜同样能够画出无以数计的各类图画来——画画谁不会?无非存在画得好和画不好的区别,但无可争辩的是,只有聪明人才卖得掉那些画。

悟禅有一个返璞归真的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曾在一本书上看到曾国藩说过:“为学不可全恃明快,要思量到迟钝处。”更有中国的绘画理论明确指出:“大拙便是巧处,大巧便是拙处。”同样,郑板桥对于“聪明”也有一条超凡的理解: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退一步、放一着,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许多事情就是如此的阴错阳差,大音稀声,大道无形,辩证法告诉我们,真正的聪明往往反倒是不聪明了,“是要问一个明白,还是要装作糊涂,知多知少难知足”。正如《红楼梦》中张太医说秦可卿的话:“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是啊,道理都懂,但身边的诱惑如此之多,对于凡胎肉体们来说,若不能够因炫耀自己的聪明而带来诸多虚荣,则实在是多么令人难以忍受的无奈和痛苦!

聪明超常的苏轼毕竟不同凡响,一生于诗、书、画、文、音律、政治等等皆有不俗的造诣,是个几百年间不折不扣的少有的全才,然而屡遭挫折,数度打击,空怀一腔抱负,唯付于清风与明月,只能为自己及家人引来灾祸。心灰意冷之时,苏轼聚其一生的教训写下《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虽说苏轼的悲剧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及种种因素不无关系,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其中留给我们的警醒却耐人寻味。

人生不仅仅是一出戏,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瞒骗别人,糊弄自己,猛回头,到得悟时,却回首——晚矣!

避 讳

为了能够比较平安、舒适地生存,现实中,有许多需要我们避开绕行的东西。比如:深不可测的陷坑;比如:街道中间的隔栏;比如:自己很清楚而别人很敏感的话题;比如:西方人忌讳探问年龄和收入等问题,而在独联体、希腊、巴西等国家与人交谈时,就不能随意用手指组成“O”的形状,因为那样表示极端恶毒、下流地辱骂对方。

人非圣贤,无论有意无意,谁没有做过一些愚笨之事、尴尬之事?当时仅凭了一种主观意识、一种情绪的冲动,或者根本就是在一种迷迷糊糊的混沌状态中,本能地完成了一件事情。过后,对那种做法的不合适不管是自己突然醒悟到,还是“旁观者清”被另外的好心人指出而使自己明白,总之,事情是无法弥补无可挽回的了。所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样,就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一块不愿再被人揭起的疤痕。故对此以及与此相近的话题,大家谈起时都应该尽力避开,给对方留有余地,以免让被涉及者面红耳赤下不了台;同时,也为自己争取了一个展露胸襟表现修养的绝好机会。

生而为人已是不幸。百人百貌,至于生得丑、个子矮的,尤其生理方面先天稍有其它缺憾的,则更是不幸中之大不幸。可是,我们大多数只因幸运而健康、健全或还算标准的人,又有什么资格去给那些肉体的不幸者再添加心灵上的痛苦呢?我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一次上街时碰到一位外地人向他问路。对方问:“请……请问,去……去……解……放路怎……怎么……走?”作者明知道应该坐几路车、到哪站再如何换乘,然而,他却宁愿接受不知情者的指责,宁愿承受自己良心的重负,一言没发,侧身离去。作者在文章结尾时写道:“若回答他的询问,我怕引起他的误解,因为我也口吃。”我想,像此作者之类的人的人格无疑是高尚的,他们做事的态度和方法,也一定会赢得社会上所有正直的有教养的人的尊敬!

由于行业特点,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忌讳的字眼或话语,正像我们所知道的,行船的人避讳“沉”“翻”诸字,做生意的人就不愿听“赔本”“亏损”等词,尽管这种忌讳非常牵强附会、毫无道理,但还不伤大雅。封建时代,卫道者们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便严格规定了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可以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连同音的字也不可以提到,而必须用别的词代替,此即为:避讳。避讳一般是避人名、地名、官名、物名等,始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六朝时甚重礼学,以致有闻讳而哭的习俗。因此,历史上每遇改朝换代,都要讳掉一批字,一旦不小心触犯,便要被明令判刑的:“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唐律疏议·耻制篇》)因此制造的冤案真是不可胜数。唐代诗人李贺,虽然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就因其父李晋肃的名字中“晋”字与“进”同音,所以,他连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也没有了。彼时的大学问家韩愈得知这件事后,也认为岂有此理,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讳辩》,力斥这种荒谬:“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然而,那样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声音实在太微弱了,微弱得让“大人先生们”根本不屑于去倾听!悲愤之极,手无缚鸡之力的李贺也只能寄控诉于诗文:“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更有严重者,洪迈的《容斋随笔》里记载,后唐有个叫于邺公的,新授郎官后去参拜工部侍郎卢文纪:“文纪以父名嗣业同音不见,邺忧畏太过,一夕雉经于室。”因避讳而竟至自杀,着实令人不可思议!

庆幸的是,由如此“避讳”所造成的悲剧,毕竟是已经发生在千年以前的历史了。

谦 虚

毋庸讳言,谦虚确确实实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等等等,无论是从修养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功利的目的考虑,世世代代的人们,奉谦虚为日常行动的圭臬,举谦虚为评价某人能否有所作为的尺度,并由此演绎出许多悲悲欢欢的故事来。

几千年来,传统的中国人留下的诸多谦虚的事迹令我们感动。首先直接表现在语言上:谦虚的人向你作介绍时,无论是否符合事实,他就硬成了“鄙人”(边远地区不识礼数的人);孩子则是“犬子”(这样说时他一定没有推究:有“犬子”必有犬父、犬母……);不是连皇帝也称自己做“寡人”(没有道德的人)或“孤”(没人理会的人)吗?为官者如此,为商者如此,为民者如此,而尤以为文者为甚。如果你有机会去聆听某位文人的创作谈,在其大谈特谈如何辛勤积累材料、如何顶着别人的热嘲冷讽“咬定青山不放松”、如何废寝忘食博古论今地遣词造句,终于完成了“巨著”……末了,却要文质彬彬地推一推深度眼镜,很谦虚很认真很羞涩地赧然一笑:“文章写得不好,定然纰漏百出,还希望大家不吝指正!”翻开他们的作品,无论多么有才华多么有灵气,他一律都要自称“拙作”,建议你看完他的书后就拿去“覆瓿”;或者给你写上一封信,几大页的皇皇道理,密密麻麻的,全是指点江山式的激扬文字,直教训得你大汗淋漓无地自容,结束时,他却要不伦不类地写上几句谦虚话:“此不佞所再三申说者”,或“浅陋之言,勿妄信之”,且千叮咛万嘱咐你必须“甄别”“斧削”——你敢吗?

聚会的场合,人多众广之下,真是某些人表现“谦虚”的大好时机。你看他浑身洋溢着志得意满,却要向你点头哈腰:“我根本一无所长,热切盼望能有幸向您多学习学习。”这时,你若听信他的话,那可就错得无可救药了。有句大实话讲,有时候,我们否认自己值得受人称赞,只是希望藉此引起一场我们乐意认输的争论;《魔鬼辞典》上关于“谦虚”的解释更是入木三分,给人以惊醒:想让别人夸奖,自己又无从提起的承上启下的过渡。其实,他早就狂妄至极,自认天下第一、世无其匹,向你说出这些话来,只不过想让你日后去宣传宣传他的谈吐多么有修养,他的态度是多么君子、他的胸怀是多么若谷……可笑可叹复可怜的“伪谦虚”呀!

由此,我想起一则笑话:某老外去参加一青年的婚礼,看见新娘长得漂亮,不由得开口夸赞,想不到,连这新郎也要谦虚一下,弯腰弓腿地说道:“哪里,哪里!”略懂几句汉语的老外一时愕然,心想,中国人名不虚传,果然够认真细致的了。于是一一指着新娘回答道:鼻子美,嘴巴美,脸蛋美,身材美,手美,脚美,眼睛耳朵头发统统都美——OK!

事实上,谦虚本是好事,自然也是必要的,然而过分地、不分情由地一味谦虚,那便成了虚伪。当我们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终于取得一些成绩时,我们为什么要假惺惺地言不由衷呢?当你超越所有的对手终于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回想走过的路和流过的汗,那艰辛、那坎坷、那几次三番的差一点令你功败垂成的命运的“馈赠”,你为什么不敢面对观众,痛痛快快地放声大哭一场呢?“孩子的游戏像生活,大人的生活像游戏”,本来我们活得就不轻松,何必再那么心口不一,自己把自己弄得累不堪言、苦不堪言呢?

由此,我又想到,活得真实,活得自我,前人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试问:赵子龙若要谦虚些,还能于长坂坡视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如草芥吗?即使宋江,若要谦虚,不存“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之心,能有日后梁山好汉的种种泣鬼神、惊天地的传奇故事吗?对了,自信心。就因为有了自信心,周恩来才能够“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正因为有了可贵的自信心,毛泽东才不慌不忙地用湖南话潇洒吟出“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然后大手一挥,豪迈地宣告:“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是的,谦虚确实是做人的美德,然而当我们实实在在凭自己的实力达到某个目标,取得某些骄人的成绩时,我们为什么非要违心地说一些虚伪的谦虚话呢?我们完全有资格泪流满面地大声说一声:今天,我真的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聊 天

说出来也许你不相信,人们在闲余时间里所做的最多的事情,竟是聊天。

在北方,每年春夏秋三季的傍晚,只要无风无雨,都是聊天的上佳时光。这时候,人们已经完成了一天的劳作,吃过晚饭,正想松弛松弛筋骨、歇息歇息大脑,于是端杯茶水,拎上条小板凳,或者干脆就地捡一块干净点的报纸、硬木板之类,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松松垮垮随随便便地围坐成一圈——若是在农村,那更让人羡慕:于一片大的花白树阴下,要么脱掉一只布鞋垫屁股底下,要么搬把竹躺椅半倚半卧着,“呼噜呼噜”地抽水烟,影影忽忽的夜幕中,根本不用费心思去分辨是谁的声音,懒洋洋地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些东家长西家短,说些芝麻谷子的收获,说些张三李四王麻子的是是非非,说些上古时代圣人贤者的功过得失,说些异想天开八辈子也实现不了其实仅仅是说说而已压根儿也就没想过要实现的梦想;对于够不着的名星名人们的艳闻他们倒时常津津乐道,且语气里总蕴含着无限的神往与自叹,因此,各抒己见的争论间就免不了伴随着一小段时间的沉默寂静;有关国际国内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他们自然也关心,嘴里断不了冒出个“大气候”“小气候”或者“经济制裁”“关贸总协定”之类的词语,只是任何术语只要经由他们的嘴里出来,立刻便失去了其应有的严肃性与严密性,变得极富诙谐与势利的味道;聊天时不时还要涉及一些稍近黄色或黑色性质的幽默,这时没有忸怩作态,没有故示清高,更不避男女,全都嘻嘻哈哈,粗俗但不下流,放荡但不龌龊。你一言我一语,即使因观点不合而针锋相对,却始终是处在融洽的氛围中,大家漫不经心地谈论着熟悉的事物,无论新闻、旧闻,听的、说的全都得到一种惬意和满足。

冬日聊天的地点大多转移到了家里边,因而人数一般不会太多,两三个人的场面比较常见。炕头上,火炉旁,支起小方桌,热上半斤白酒,一边任凭乙醇在血管里涌动、澎湃,一边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地热情激荡。酒过三巡,菜至五味,这时候,聊天者的话题便不再杞人忧天而转向关注自身现实——像宋太祖赵匡胤那“杯酒释兵权”应该是此情形中最著名的例证——更因人少话容易投机,故单位里的领导、对门家的孩子、同事间的摩擦、朋友相处得是否仗义,皆可以长篇大论、滔滔不绝。

近些年,“茶社”“咖啡馆”的林立,更为谈天说地者提供了幽雅的场所。无论谈生意、处对象、交朋友,还是心怀其他隐秘者,只要舍得钞票,就可以踱进包间,听着轻音乐、品着可口的饮品,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纵横捭阖,与对方进行心灵沟通。只是,聊天既要花去时间、精力,还要花去金钱,那可不是普通大众随意享受得了的。

女性尤其喜欢并擅长聊天。无论在街边、厕所,或是在买菜排队等候时,下班拥挤的公共汽车上,甚至隔着小水沟、土矮墙,她们冬聊三九夏聊三伏,能够一边织毛衣一边唠闲语,连续站立半个下午不用变换姿势。女性聊天的内容大多热烈而空洞,做作而夸张,兴致高时手舞足蹈即兴表演,表示同情时满脸柔情眉目含悲,心理稍一放松便一惊一乍引得过往闲人频频回头茫然不解,说到亲密处并肩靠头说话如蚊哼,牙齿恨不得咬住对方的耳根子……

其实,聊天的姿势如何并不重要,倒是聊天的内容,时常令一些人思虑万千、坐卧不宁。

请 客

民以食为天,可你每次看见街面上那一家挨着一家的高高低低、大大小小或装扮得金碧辉煌,或修造得古朴典雅的饭店酒楼,不免要常常纳闷,街道两旁都成了饭馆,有那么多的人每天去吃饭吗?

然而,话音没落,你却要请客吃饭了——自然不是老朋友相聚。朋友来了,也不过割上二斤肉,在家里包顿饺子——你儿子虽然大学已经毕业,但工作仍然没有着落,恁大的小伙子坐家里没事干,整天在你面前摇来晃去,你眼看着能不心急吗?可你又一没权二没势,翻遍三姑六舅的档案,就连出了“八服”的拐弯亲戚算在内,也找不出一个有那么半点“神通”的。在老婆没完没了的唠叨和摔盆掼碗的脸色中,你热血上涌豁出去了,挺一挺腰杆要让周围的人知道,关键时刻你也是三记闷棍能打出一个响屁的汉子!于是,托东家求西邻,终于打听到隔壁老张二儿媳的娘家兄弟的同学的父亲是某个公司的办公室副主任。“现在都时兴请人家去饭店吃一顿。”儿子不失时机地给你出谋划策。“什么?还要吃……吃一顿?”虽然你极不情愿也极不善于做此种事情,但想一想儿子的前途命运,也就只好释然了。

翻箱倒柜找出大前年去北京出差时买的那件减价西服,特地系上儿子抛弃了的花格子领带,赴国宴一样,踏着钟点你来到预先约好的酒楼前。站在酒楼门口,还没来得及研究为什么人一走近,面前两扇玻璃门便像有人推似的向左右自动滑开,就看见拉拉杂杂十来个人,包括给你“搭桥牵线”的中间人,包括“副主任”的近亲远朋,“朝你走来。走在前头的那位副主任更是仰首挺胸满面红光器宇轩昂衣着鲜亮,让你觉得外国小说里所描写的“绅士派头”也不过如此。

分两桌坐定,你赶忙把菜谱递给“副主任”:“你看吃点什么?”人家却手一挥,很有分寸地挡开菜谱,顺口叫道:“清蒸乳猪,红闷大虾,嗯……生宰活南蛇,飞天禾花雀,霸王别姬——哎,多加点汤……”你站在旁边,每听见报一个菜名,心里便剜肉一般悸动,一面又暗暗佩服,瞧人家跟咱差不多年纪却如此见识,啧啧,这才叫没有白活呢!

菜上齐开始吃了。你偷偷用眼角扫了一圈,大家都在津津有味地吃着,并不时说两句笑话、夸一夸菜味如何“地道”。你却怎么也吃不下去,装了一肚子的事情,你怎能吃下去?何况,这么贵的饭,是你吃的吗?真可恨菜价进步得太快,一桌就是一千多,还不包括酒水饮料。刚才你就想让服务小姐给上成瓶装汽水,又怕被人嗤笑。你真想告诉桌上的吃客,国外早已时兴瓶装饮料了,易拉罐只是外出旅游时随身携带的简易品,可国人,特别是经常被请吃的人为什么就不知道呢?看着满桌子的饭菜,你忽发奇想,自己若是被邀来作陪,那该多好哇。这样,你就可以把自己当成一种装饰一种风景,可以说些闲话陪客人解闷,活跃气氛;也可以来个笑话或某个名演员的花边新闻,博得大家一笑;或者,你干脆就一声不吭,只要吃得尽兴喝得悲壮,也算完成任务。但是,今天你不行,——你是“主人”。主人主人,就是主要掏钱的人。尽管你至死也不会有一掷千金的豪迈,可你还必须让客人吃得舒服,吃得满意,因为你还有“目的”呀。

对,目的。你得寻找机会,自然委婉而又不露痕迹地把请客的目的表达出来,但让你担心的是,客人是否通达?遇上个明白人还幸运,心有灵犀,一点就通;如果是个愚顽之人,你不说得露骨他便听不懂或装作听不懂,说白了却又尴尬,那该如何是好?酒楼厨房里的锅碗瓢盆还在为你奏着韵味独特的交响曲,这边却已是功败垂成,令你哭笑不得。

想到儿子,你咬咬牙厚了脸皮小心翼翼地凑上去和“副主任”套个近乎:“咳,咳,你那侄子也真不争气,现在倒好,整天东游西逛。说不管吧,也不行,无事生非,他不定给惹个什么麻烦……”听着你的诉苦,“副主任”的眼睛越瞪越大,一脸茫然:“你说什么?你儿子……”“是呀,他今年大学毕业却还没找下工作……”“唉咳,真是。”“副主任”一拍脑门:“我还一直以为今天你儿子过满月呢!”

金龙山读联

很多年前就知道孝义有座金龙山,也曾多次途经金龙山,却从来没有生出过上去看一看的欲望,因为整座山荒芜苍凉,似乎并没有什么看头;还知道金龙山原有著名寺庙,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国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与当地孝亲文化的结合之地。据资料记载:“孝义西乡临水村南岸有山,名十八甲者,其巅旧建金龙大王之庙,前襟胜水,左涌清泉,山形层叠,恍矗青云之梯,庙貌巍峨,俨开龙门之遥;在昔文人蔚起,仕宦云从,孰谓神灵之默佑、风水之发祥耶。”又知道孝义市这几年由煤炭资源主业转型为发展其它绿色产业,倾力打造了由孝亲景区、忠孝景区、义仕景区、农业观光园、金龙沟组成的金龙山文化旅游景区。于是抽空闲,与喜好游玩的朋友一起去探个究竟。

传说有金龙山四大王,姓谢名绪,出身士族,本为宋代江南读书人,当年临安遭水患,谢绪散财普济民众,宋朝将亡,谢绪奔走联络抗元。大势颓败,谢绪殉国而亡。百年之后,朱元璋抗元兴明,谢绪托梦乡人,有明主出,黄河北徙以应验,亡国之恨今当报,吕梁相逢必助战。尔后化身金甲神,跃马横槊助明臣。杀敌兵,开漕运,建功勋。美好的传说寄托着民众美好的愿望,金龙山也便因此而得名。

金龙山寺庙群由崇孝寺、敬德祠、财神殿、青云十八阶、观音大佛、金龙庙、金龙泉、娘娘庙、文昌阁等主要建筑组成,建筑独特,气势宏大,庙内塑像生动传神,皆栩栩如生。然而一路走下来,最使我感慨的,却是景区内的对联。

对联艺术实在是中国的国粹,讲究平仄、对仗、用典等,尤其悬挂于景区的对联,不但要契合对联撰写的要求,而且还要囊括当地的历史、人文、传说、风俗,当然,还应该蕴含美好的寓意。因此,从某个角度可以说,要想知道一个景区的大体状况,完全可以通过阅读对联去了解。

走进金龙山风景区,迎面便是金龙殿。此殿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清光绪丁酉年(光绪二十三年)夏初,为一堂两屋的规制,大堂正中供奉着金龙大王圣像,屋外有围墙环绕。联云:“金龙郁秀,异石奇峰,茫茫云海三千景;孝义和谐,清风明月,浩浩道经五万言。”此联运用鹤顶格嵌字手法,开宗明义,既说孝义,又讲金龙;既写风景优美,又言文化深厚,诗情画意,描绘了金龙山风景之奇异秀雅。走出金龙殿,还有一联:“千载嘉风此盛孝义得传承乃至人知孝虎知义;四时惠雨何荣道德同栉沐只因神有道民有德。”此联节奏多变,既将“郑兴孝母”“义虎救樵”的故事隐含其中,又将唐贞观元年唐太宗御赐“孝义”县名、千百年以来传“孝”“义”文化、而致“嘉风此盛”的因果关系,描述以陈。

大雄宝殿于一般寺庙里都有。此处仍有两副对联,一副为:“大奏孝音时时融洽传千里;雄兴义举处处祥和乐万家”,从时间、空间上颂扬了孝音、义举的功德。另一副云:“香烟袅袅融月色风光一尘不到真清净;钟馨悠悠汇禅音佛韵万善同归最吉祥。”上下两联,一写观景,一写听音,而一“真”一“最”,又把这圣地佳音描绘到了极致。

山回路转,来到金龙泉。这是位于金龙庙左侧半山腰的一处泉眼,泉眼处有一空口石雕,清冽甘甜的泉水从龙口源源吐出,一年四季长流不断。龙口下置一个放生池,以方便游人将鱼龟等各种水生生物在这里放生。泉水边悬一对联:“不盈不竭祛病祛灾香泉古井分甘露;教孝教忠登仙登圣妙手仁心济苍生。”此联不但写了金龙泉,而且由泉水及人及事,联内贯穿着极深的人生哲理。

上到山顶,有一长廊,习习山风中,穿廊而过。廊头挂一副对联:“处事当思义多少;论交先问孝如何。”这是整个金龙山风景区所挂对联中,唯一的一副七字联。此联明白如话,言简意赅,然而却让人思考颇多。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借口忙事业、忙工作,忙忙碌碌,为孩子、为房子、为车子,焦头烂额,惟独迷茫了人生观、价值观,忘记了“情”“义”二字该如何写。

最后来到文昌阁。此阁既然为文人喜好之地,那么对联就更应该显著突出。绕阁一看,果然阁体四周皆有对联悬挂,东为“文脉恒昌千秋犹带诗书气;人心尽善百姓皆怀孝义情。”此联上联写“文”,下联写“人”,所谓“人文”是也。那么,文和人是什么关系呢?人可以学文,文可以化人,于是自然会想到因果关系。西为“星光灿远月色千秋金龙盈紫气;文阁登高道风万里孝义悟天机”。这副楹联上联诗情画意,描绘了金龙山景区的美景瑞气,下联禅意哲理,颂扬了孝义之地深厚的人文历史。南为“山起金龙自是志与云齐心随日朗;运交魁斗由来梦已道圓德共文昌”。上联用嵌字法嵌入“金龙”,其所以“山起金龙”,是因为金龙山主神“志与云齐,心随日朗”,下联也用嵌字法嵌入“文昌”,其所以“运交魁斗”,是因为“梦已道圆,德共文昌”。北为“笃实文风月醉书香人醉阁;盛昌阁运史崇孝德地崇文。”上联写“文风”,下联写“阁运”,紧紧围绕文昌阁主题,并运用嵌字手法,将“文昌阁”三字巧嵌于上下联之中。双“文”、双“阁”、双“醉”、双“崇”,复词手法充分运用,赞颂了孝义人民陶醉于诗书礼乐,崇尚于孝德文化,从而使孝义大地文化积淀深厚,文气文风浓郁。

当然,金龙山的对联不仅这些,像“圆通殿”“天王殿”“藏经楼”“钟楼”“鼓楼”“敬德祠”等等,都有风韵独特的对联悬挂其中。古语云:言为心声。一个人的思想是要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同样一个景区或者一个地区的灵魂,也是要通过语言来向人们呈现的——在对联的引领下游金龙山,也可算是文人的“雅游”吧!

宝应的吃

宝应虽然只是扬州的一个县,“吃”却闻名很远哩。

在太原,早饭大都很简单。稍讲究点的,吃块蛋糕,喝杯牛奶、芝麻糊什么的;一般市民也就是一碗老豆腐或丸子汤,两根油条,甚至一包方便面打发了事。前些年,从广州引来所谓“早茶”,但也“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里……慢慢的坐喝”,单看那门面装潢,岂是普通老百姓消受得了的?而在宝应吃早饭,却让我感到“受宠若惊”,仿佛自己的身份、地位一下子提高了许多:先端上来的是一笼包子,名曰“蟹黄汤包”。冬天不是捕蟹的季节,而蟹黄更是贵重,《辞海》上解释“螃蟹体内的卵巢和消化腺,橘黄色,味鲜美”。包子里面从中间隔开,另半边是汤汁。我们都奇怪这汤是怎么灌进去的,宝应的朋友笑着说:“这没什么,先把汤汁冻成固体包进去,一蒸,不就又化成液体了?”接着端上来的是“金钱藕片”。这道菜的做法也很费事,先把藕片放油里炸得半熟,用糯米堵了所有藕孔,放上白沙糖,再摆在铺着荷叶的笼子里去蒸。吃时,已经几乎没了藕的原味,满口异香。其他如雪莲荷花、燕窝烧麦、翡翠素饺……很能体现宝应的食文化。看着满桌的珍馐,我还责怪招待的朋友,早饭何必弄得这样奢侈。朋友却说:“很便宜的,我们早饭也都吃这些,只是不必每天早上都吃全所有种类罢了。”

宝应菜确实很富贵,它既属于淮扬菜系,又有别于扬州菜。宝应菜选料严、制作精,色香味形配合和谐,花式品种丰富多彩。为了让我们一饱口福,宝应的朋友在午饭、晚饭上更是极尽地主之谊。桌子当中是四个热气腾腾的精致火锅,狗肉火锅,野鸭火锅,羊肉火锅,毛肚火锅。火舌从火锅底窜出,映着每个人的脸,气氛一下子就热闹起来。火锅周围摆的菜都很有名堂:蚌肉、抓虾、麻雀肉、烧荠菜、平桥豆腐、宝应熏鱼、莼菜汤……再佐以本地的特产补酒,我觉得自己是十足一个饕餮之徒了!然而,不是说民以食为天吗?孔圣人还“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呢!隋炀帝三幸江都,宫厨多为宝应人,让其遍尝东南佳味,以致“乐不思蜀”,丢掉了江山。康熙南巡停驾扬州,司厨为其制作的108 道大菜、44 道细点的“满汉全席”,其中相当数量的菜都属于宝应菜。更有汉代枚乘在《七发》中吴客以宝应菜为基础为太子开的一份精美的菜单,不仅满足了太子的口腹之欲,而且还治好了太子的病:“(牛刍)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熊蹯之臑,芍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之鲙。秋黄之苏,白露之茹。兰英之酒,酌以涤口。山染之餐,豢豹之胎。小饮大歠,如汤沃雪。”啧啧,仅听那菜名,也让人垂涎三尺!

可是,宝应菜至今没能成为中国一个独立的菜系,不知道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