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改革开放40年文学

2018-11-14李朝全

黄河 2018年6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作家文学

李朝全

改革开放的开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而改革开放文学的起点则可以追溯到“文革”结束之后。早在1977年-1978年,以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等为标志,作为改革开放文学的先声与先导,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大闸。40年来,文学始终与大时代同向前行,与社会共进步,与人民同呼吸,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品格,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改革开放文学成就不容低估

改革开放40年文学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堪称精品的优秀作品,呈现出全新的迥异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改革开放40年文学成就举世瞩目,彪炳史册。

一、文学创作环境、文学生态不断优化,作家创作自由日益扩展,文学思潮相当活跃,造就了文学创作发展兴盛的局面。

我们党在总结文学战线10年“文革”教训和建国30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拨乱反正,实事求是,重新端正了文艺路线,不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积极推进创作自由和学术自由;不再强调文学从属于政治,要求在文艺创作、文艺批评领域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对文学作品写什么和怎样写,不要横加干涉;文学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文学创作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也就是要以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创作主体、表现主体、鉴赏主体和服务对象,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作家的创造激情与热情、活力与能力;倡导文学应自觉投身时代伟大实践,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与时俱进,进行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等。

党领导文艺事业方式、方法的重大转变,从根本上奠定了文艺发展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为文学创作生动活泼局面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塑造了改革开放40年文学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发展、勇于实践、创造创新的品格底色。40年来,文学思潮日趋活跃,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寻根文学、知青文学、改革文学、实验小说、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政治小说、类型小说、私人化写作、低龄化写作、非虚构创作、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科幻文学等各种文学现象层出不穷,各种文学样式、形式技巧异彩纷呈,各种文学观念、文学思潮风起云涌,共同营造了一个兼容并包、开放多元、共享协调的文学生态环境,为文学创作的发展创造了肥沃的土壤。不断优化的文学生态,促生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347 名增加到目前的11000多名;省级会员现有8万多名;我国55 个少数民族都拥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作家。作家管理体制出现多种形式,专业制作家积极改进,作家签约制、合同制、项目制逐步推开,作家队伍活力增强。隐性文学写作者总数在千万人以上。“文革”期间文学报刊几乎全部停刊,改革开放后,不少文学报刊陆续复刊或创刊,一些文学报刊不断扩版扩刊,全国各级各类文学报刊的总数在3000 种左右,每年发表的文学作品数十万篇。与此同时,各地陆续恢复或创建文艺出版社,文艺类出版社总数约50 家,每年出版各种文学作品超过10000 种。根据CIP国家书号中心向笔者提供的数据,2016年全国新出版的文学类图书多达5万余种,较2015年增长6%,其中小说7000多部、诗歌3600多部、散文 5300多部、纪实文学 900多部、儿童文学8200多部。网络文学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共有5000多家文学网站,各层次写作者超过1300万人,其中相对稳定的签约作者接近60万人,日均更新量超过1.5 亿字,一年推出超过10万部原创网络小说。

二、改革开放40年文学拥有庞大的读者群,深受大众欢迎的优秀作品每年都在大量涌现。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大众思想文化道德素质和审美水平,倡导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鼓舞人民斗志,凝聚民族力量,引领社会风尚,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文学几乎占据了大众文化生活的一半天地,文学轰动效应持续持久。在那样一个文学的黄金时期,从朦胧诗到伤痕小说、反思小说、知青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等,大量的作品人们都耳熟能详,产生了巨大而良好的社会效果。

1990年代以后,大陆每年出版的原创长篇小说在400-1000部左右,有人认为近年来,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已达5000-8000部。不少小说发行量在5万册以上,更有一些超级畅销作品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草房子》等,销量超过数百万册。网络文学用户超过3.5 亿,国内40 家主要文学网站提供的作品数量高达1400 余万种,大批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动漫、游戏等,创造了巨额的利润。青春文学、类型小说、小小说、手机文学等也广受拥趸。诗歌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报刊发表的诗歌在6-7万首,思想和艺术质量都很高。全国单旧体诗词作者超过100万人。潜在的诗歌作者和爱好者可谓不计其数。许多诗作特别是歌词,因贴近现实生活而大受普通读者听众的欢迎和喜爱。拥有3 亿多读者的童书方面,国内童书创作队伍日渐巩固扩大,创作与销售始终火旺。报告文学方面,许多贴近现实生活、关注国计民生、表现人性人心、令人震惊感动的作品不断引起较大反响,印行、销售数量都相当可观,并不断有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更直接面向普通受众的强势媒体艺术形式。所有这些文学作品都在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与世界文学主流相比,改革开放40年文学作品表现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丝毫也不逊色。出现了一批关注人的生存、情感、心灵世界,表现人性、人心、人情,具备强烈的人道主义、人文关怀乃至宗教情怀、终极关怀的作品;出现了一批具有史诗品格、史诗气象的行云流水大气磅礴的作品;许多作家开始形成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

40年文学最大的成就是让文学得到了回归,回到文学自身,回到了人性人学的基点。一些作家特别重视关注人的普遍生存。譬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等试图通过强烈的几乎被推至极致的审丑表现方式,探讨人种的退化和人类的繁衍主题。在他看来,原始生命力才是中华民族最强悍、最具生机的力量,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根。他看到这种生命力在现代文明和正统文化的浸淫下渐渐丧失活力,他忧虑“种的退化”,于是像寻找野生稻种一样从自己的故乡去开掘先辈们原始野性的生命情彩,试图通过塑造那些敢爱敢恨、敢作敢为、周身流淌着野性之血的农民形象,用气贯长虹的生命元气来荡涤城市和现代文明压抑下退化萎缩了的现代人生。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之中个体、自我的生命存在形态,哲理性强。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探究男女之爱、母女至爱,令人动容。刘恒的一系列小说,《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分别从人的食、性、居等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出发,探寻老百姓在物质与精神双重压抑下畸变、扭曲的生存状况。作者从人的自然存在状态与社会存在状态的交错冲突中来观照人的生存。他要表现的是关于生存、生命繁衍与发展最根本的、带有人类普遍性的主题。作品通过塑造一个个普通的中国农民和小市民形象,所要探询的也是关于人性、人欲、人情等全人类共同的、共通的生命命题。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通过讲述两个失去丈夫的女人相似的悲哀和困苦,揭示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生存孤独的主题。李佩甫的《等等灵魂》《生命册》等探析生与死、得与失、快与慢,思考快速前行时代的人们的精神灵魂成长问题,体现出深远的忧思。陈彦的《主角》《装台》聚焦小人物的生存处境,烛照大历史的变迁。

有人提出,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母题和主题是反封建;还有人认为,40年文学的主题是思想启蒙、文明与愚昧的冲突。②在笔者看来,最近40年文学的基本主题是社会和人的现代化,是中国人如何摆脱沉重的历史因袭,提升精神境界,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并推动民族和国家走向现代化。

一批作家试图用文学来展现国家形象,表现带有浓重儒家意味的中华民族人性之美。例如,李锐小说通过吕梁山一群面目苍老、疲惫的农民微缩式地表现他对于中国历史形象的整体把握:“成熟得太久了的秋天”,疲惫、苍老、冰冷,尘垢满身。他认为,“人和人性是活生生的,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文学应当拨开那些“外在于人而又高于人的看似神圣的屏蔽,而还给人们一个真实的人的处境”。他通过细微而丰富的情节和细节,从中国普通农民身上发现人情美,展露人性的光辉,力图表现出如诗如梦幻般的优美。这种美又是地道的中国韵味的美,是追求天人合一、天人化一、和谐融洽境界的美。而像余华《活着》、东西的《没有语言的生活》,铁凝的《哦,香雪》《永远有多远》,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徐则臣的《如果大雪封门》,石一枫的《世间已无陈金芳》这样通过典型人物及典型生存环境,观照人的普遍生存处境、表现人性的中短篇小说在改革开放40年文学中亦可谓俯拾皆是。

贾平凹的许多作品如《浮躁》《秦腔》等则试图努力去把握和概括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普遍情绪或时代精神。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张炜的《古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张承志的《心灵史》等一批长篇小说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被看作史诗作品。

改革开放40年文学中许多作品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具备自觉的审美追求,赋予作品浓烈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或者运用诗意叙事、散文化叙事,致力于创造跨越文体边界的杂交式文体。有些作家在创作上开始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风格。例如,巴金《随想录》式的凝练晓畅和令人回味不尽的倾诉,贾平凹的富有文言韵味的典雅语言,莫言激情汹涌、天马行空的叙事,苏童散发着醇厚历史意蕴的文字,阿来《尘埃落定》中令人迷醉的诗意语言,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简朴反复的故事讲述……

四、40年中国文学大量作品陆续被译介到国外,对外广泛传播,有效地推动了中国价值走出去。

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40年文学的外文译本大约有2000 种。对外译介作品中有一部分是由中国政府、出版社及民间组织的,还有不少得到了中国一些翻译工程的资助。

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有一批翻译家、汉学家、评论家、学者等对中国文学产生浓厚兴趣,陆续翻译介绍了大量作品。目前仅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英、法、德、荷、意、西等欧洲语种和日语的改革开放40年文学外译图书超过1000 种,中国有作品被译介成西方文字的当代作家超过230 位。当然,国家图书馆的外文藏书还很不全面。

从翻译作品语种和数量上看,当代一批实力派中青年作家占据主体地位。其中,莫言小说的外文译本是最多的,有100多种。其主要的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几乎都已有外文译本。他能摘得诺贝尔文学奖,应该说与瑞典汉学家陈安娜翻译出版了他的《生死疲劳》《红高粱》等作品的瑞典文版、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翻译了其十几部作品的英文本关系很大。苏童、余华、王安忆、王蒙、北岛、多多等的外译作品品种亦较多。

从翻译语种上看,改革开放文学已有作品外译语种分布,其中以日文、法文、英文、德文、荷兰文等居多,罗马尼亚文、瑞典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丹麦文和韩文等有相当数量。其他语种译本较少或几乎空缺。

从译介作品的文体上看,最多的是小说,占到总数的2/3 以上。其中,长中短篇分布比较均匀。其他体裁除诗歌有相当数量外,外译作品数量都不多。如纪实(报告文学)、散文、戏剧等,一般只有几十部。

从译作出版日期上考察,呈逐年迅速递增态势。如国图收藏外译本1980年代出版的有 147部,1990年代出版的有 230部,2000年以来超过 400部。可见,1978年以来,外国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在不断攀升。

从译者上看,法国的陈安多 (Chen-Andro)、弗朗索瓦·纳乌尔(Francoise Naour)、克劳德·佩恩(Claude Payen)、希尔维尔·让蒂尔(Sylvie Gentil)、诺埃尔与李丽昂·杜特莱(Nol et Liliane Dutrait)、安吉尔·皮诺、伊莎贝尔·哈布(Angel Pino et Isabelle Rabut)、安妮·居里安(Annie Curien)、Emmanuelle Péchenart、Geneviève Imbot-Bichet、Véronique Jaquet-Woillez,德文译者 Karin Hasselblatt,瑞典文译者 Goran Malmqvist,荷兰文译者 Rint Sybesma,英文的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日文译者饭塚容、吉田富夫等,都翻译出版了多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从出版商上看,法国阿尔菲利普·皮基耶(Arles Philippe Picquier)、阿尔南行(Actes sud)、巴黎奥利维尔门槛(Seuil)、中国蓝、巴黎黎明(Editions de l’Aube)、弗拉马里昂(Flammarion)等出版社,德国柏林人与世界 (Volk und Welt),荷兰阿姆斯特丹 Meulenhoff,日本东京德间书店、东方书店,美国火奴鲁鲁夏威夷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等出版社,都出版了不少中国文学译作。

翻译作品题材内容涉及多方面。中国最优秀的一些文学作品得到了译介,譬如在中国评论界广受好评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尘埃落定》《芙蓉镇》《活动变人形》《浮躁》《红高粱家族》《长恨歌》以及中篇小说《棋王》《小鲍庄》《人到中年》《黑骏马》《美食家》《爸爸爸》《妻妾成群》,散文如《随想录》《干校六记》,诗歌如艾青、北岛、舒婷、顾城的诗等等,都得到了翻译。其次,一批受到大众拥趸和喜爱的作品得到翻译,如《狼图腾》《草房子》《幻城》《三重门》《文化苦旅》等,这些作品在中国的发行量均突破百万册。同时,也有一些在中国有争议的作家或作品被译介到外国,这可能受到了外国出版商的市场取向和外国受众好奇心理的影响。但是,我们亦应看到,所谓在中国有争议的作家或作品可能也是阶段性的历史产物。譬如,《废都》《丰乳肥臀》在刚出版时,因其“惊世骇俗”的性描写等在中国大众中备受非议,可是当时间流逝了10年后,这些作品已被普遍接受,并被认为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学经典。

根据媒体报道,中国有些作家的译作在国外颇受欢迎。例如,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莫言的《红高粱》《丰乳肥臀》英译本,麦家的《解密》的西班牙译本等在国外曾大受追捧,印数都在1万册以上;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在韩国印行了20万册;姜戎的《狼图腾》2005年以100万美元版税卖出了全球数十种文字版权,意大利语版本2007年初出版在意引起轰动,2008年英文版出版亦引起广泛关注;彭见明的《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先后印行了多个版本,据称总销量在10万册以上……

网络文学对外翻译增长迅猛,尤其是对周边国家的版权输出。目前,平均每天有超过一部的网络文学被译介到韩国、日本、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专门翻译连载中国网络文学的“武侠世界”英文网站在欧美拥有数十万读者。

一批中国作家作品在国际上深受肯定和好评,摘取了许多重要奖项。莫言2012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曹文轩2016年摘得国际安徒生奖,刘慈欣2015年摘得雨果奖。高行健有争议地获得了200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余华、莫言、刘震云、毕飞宇均获得过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余华获得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Bottari Lattes 文学奖,余华、迟子建获得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贾平凹获得美国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女评委奖,张炜获得美国总统亚太顾问委员会杰出成就奖,刘震云获得埃及文化最高荣誉奖,毕飞宇获得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吉狄马加获得南非姆基瓦人道主义奖、波兰雅尼茨基文学奖,巴金、冰心、张洁、王蒙、莫言、苏童、周勍、姜戎等作家也获得过如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德国尤利西斯国际报告文学奖、首届亚洲文学奖等。

国际上,也有许多汉学家、教授学者等相当看好中国改革开放40年文学。例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非常喜欢李锐的作品,几乎把他的每部作品都译成了瑞典文,并且高度评价了莫言等人的小说。美国汉学家葛浩文钟爱并长期致力于译介中国改革开放40年文学,特别是对莫言作品情有独钟,几乎翻译了他的每部长篇小说。法国著名汉学家弗朗索瓦·朱利安认为今天的中国文学已是“真正的文学”。法国翻译界近年来相当重视跟踪中国最新的文学作品资迅,译介了大量在题材上具有强烈时代感或地域特色,在思想内涵上具有对人性本质的深刻剖析、凝聚着东方哲学精髓,在艺术手法上有所突破创新或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中国当代作家作品。许多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留学生等也在潜心研究中国改革开放40年文学,撰写了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论文,翻译介绍了部分作品。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德国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与福克纳并肩”;莫言的《丰乳肥臀》《酒国》等多部作品的法语译者、普罗旺斯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教授诺埃尔·杜特莱说:“我相信诺贝尔奖评委会的成员们没有颁错这个奖项。莫言的作品让任何人都为之动容。”

五、根据改革开放40年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等艺术作品频频在国际上获奖,在给中国电影、导演、演员等带来巨大国际声誉的同时,也为改革开放40年文学赢得了荣光。

张艺谋、陈凯歌、姜文、谢飞、贾樟柯、顾长卫、张元、王小帅、娄烨等一大批中国导演拍摄的影片屡屡在国际上捧回奖杯,而他们的电影大多是根据改革开放40年文学作品改编的。如张艺谋拍摄的电影,《红高粱》根据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改编,《大红灯笼高高挂》根据苏童的《妻妾成群》改编,《一个都不能少》根据施祥生的《天上有个太阳》改编,《活着》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秋菊打官司》根据陈源斌的《万家诉讼》改编,《菊豆》根据刘恒的《伏羲伏羲》改编,《我的父亲母亲》根据鲍十的《纪念》改编……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根据柯蓝的散文《深谷回声》改编;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则分别根据王朔的《动物凶猛》和尤凤伟的《生存》改编。谢飞导演的《本命年》《香魂女》分别根据刘恒的小说《黑的雪》、周大的新小说《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改编。这些改编成电影的原作及其作者有许多在国内并不是最具影响力、最被评论者和受众所看好的,但拍成电影后,却因其对中国社会现实、历史文化等的关注或对人性、人情的深刻表现而受到了国际评委的褒扬和外国观众的欢迎。

电影等其它形式的艺术几乎皆以文学为母本。电影等艺术作品能在国际上频获大奖,正好印证着其背后的文学母本具备了为世界受众所认可的潜质和卓越不凡的艺术成就,印证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文学完全可以立足于世界优秀文学之林。

改革开放文学的基本品格

一、思想解放

我们党领导文艺的方式从过去的主要依靠政治运动和行政命令来推动,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转变为注重抓导向抓引导,通过举办培训班研修班研讨会座谈会、评奖评选评论和扶持优秀作家作品创作项目、资助文学对外译介传播等途径,以物质和精神鼓励为主,纠正了文艺从属于政治,是一种阶级斗争工具的论调,重视艺术民主,文艺创作上提倡百花齐放,文艺评论上提倡百家争鸣,提倡讲道理,说真话。文艺战线上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路线的确立,重新赋予文学创作和评论以充分的自由,极大地解放了文学生产力,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毫无疑问,改革开放40年文学的第一大特点就是思想解放,各种文学思潮日趋活跃,不断交锋碰撞,文学观念不断更新,文学创新成为自觉追求,广大作家评论家努力展现鲜明个性,寻求艺术突破,造就了主旋律高昂响亮、艺术样式精彩纷呈,各民族文学共同繁荣,文学创作多样化、文学评论多元化共存的突出特点。

二、现实主义回归

40年文学高度重视现实题材创作,重视贴近时代、关注社会、直面民生、反映现实、表现生活,特别重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广大作家坚持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文学与现实血肉相连,关系密切,注意传承中华民族文以载道、文学参与生活、改造社会的传统,恢复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作家大都具备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注重在创作中反映文明与愚昧的冲突,表现改革开放时代人的日常生活,表现人道主义,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主义精神,发现与重塑民族灵魂,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回归的特征。40年来最优秀的作家,最优秀的作品几乎都是现实主义作品。

三、以人民为中心

40年文学中,人的重新觉醒、人的重新发现和人的再启蒙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表现主题之一。文学必须回到人本身成为普遍的自觉意识。人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新确认和确立。文学必须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把人作为文学的创作主体、表现主体、鉴赏主体和服务对象。在社会主义中国,人就是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文学因此必须以人民群众为自己的表现主体、欣赏主体和服务对象。40年文学特别注重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源泉,接受艺术滋养,实现艺术创造,注重贴近群众生活,表现人民忧乐,反映人民心声,因此也深受人民大众欢迎,可谓是人民立场、人民性鲜明的文学。40年文学同时特别强调创作者——作家评论家的创作主体地位,强调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与激情、能力与活力。尊重创作者,尊重艺术,尊重劳动,尊重创造。

四、注重作品的社会效益

作家普遍增强了自律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注意面对读者写作,认真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影响。作家能够及时顺应人民群众审美情趣的变化,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创作取向,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优秀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1990年代以后,受市场经济深刻影响,作家作品、文学报刊出版社等直面市场以后,带来的利是提高了作家直面读者的自觉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影视化,使创作与读者紧密勾连,与生活和时代紧密勾连;弊是严肃文学、纯文学、新潮探索实验性文体和文本生存空间狭促,趋于艰难。

五、重视文学创新

40年来在迎击西方大量涌入的文学思潮的同时,文学观念与方法的嬗变、更递与变革一直在进行之中。文学观念创新、主题创新、思想创新、艺术创新成为普遍的自觉追求。而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兴传媒的深远影响,使文学载体、文体样式、内容形式等实现了诸多创新或变革。文学对新媒体的适应,就评论领域而言,就出现了媒体批评、酷评坐大,大众批评和学院批评分野的局面。创作上,网络、博客、手机文学等新样式勃发,悬疑推理、玄幻奇幻、穿越历史、仙侠武侠等类型小说文体涌现。受影视双刃剑影响,利与害并存——影视极大地推动了文学传播,扩大了文学影响,提升了作家知名度;同时文学创作的影视化倾向,过于强调和突出情节推进节奏、矛盾冲突戏剧性场面、人物对话,削弱了人物性格表现、心理描写等文学性特征。

改革开放文学发展阶段及其标志

改革开放40年文学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1978-1991年

文学创作出现了井喷,出现了文学大爆炸的轰动效应期。文学基本上还是围绕着意识形态、围绕着时政运转。文学战线拨乱反正,落实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沿承了建国十七年文学文以载道、积极改造社会的传统,坚持并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积极面向世界文学大潮并接受其深刻影响,各种文学现象、思潮、流派此起彼伏,名家名作迭出。文学强调凸显个性,表现出新的价值取向、人格魅力和时代气息。

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如巴金的《随想录》,李凖的《黄河东流去》,古华的《芙蓉镇》,王蒙的《活动变人形》,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贾平凹的《浮躁》,张炜的《古船》,张承志的《心灵史》,汪曾祺短篇小说,北岛、舒婷、顾城等人的诗歌,徐迟等人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等。主要流派如:新问题小说(包括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大墙文学)、朦胧诗、知青文学、寻根小说(含以邓友梅、陈建功等为代表的京味小说)、改革文学、先锋小说等。

二、1992-1999年

文学失去轰动效应,受市场化、全球化和多媒体信息化深刻影响期。文学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等文学、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出现了去中心化、多元化特征;文学不再占据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地位。作家创作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注重历史的和文化的视角,语言更加鲜活灵动。作家簇生现象突出:“陕军东征”“湘军崛起”“中原作家群”等成为标志性事件。一些创作出现私语化倾向,对社会现实关注不足。文学缺乏对社会的自觉担当,缺乏精神力量,进入无法命名的无主潮时代。文学从以作者为中心进入到以读者为中心,创作者、出版者面向读者创作出版文学作品,适应或迎合市场需要的意识增强。与市场、资本、都市结合的欲望化写作、个人化写作(包括女性写作、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相当盛行。

代表性作家作品如: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王安忆的《长恨歌》,莫言的《丰乳肥臀》,贾平凹的《废都》,余华、苏童等人的小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主要流派如:新写实小说(原生态文学)、后现代小说、新乡土小说、历史文化大散文。

三、2000年以降

新世纪我国逐渐步入信息化、电子化时代,网络文学勃兴、电子文学崛起,文学实现新转型,写作队伍空前壮大,写作、发表自由及空间空前拓展,传播、互动空前便捷和深入。文学走向开放走向世界,进入了一个承认并包容差异的时代。文学创新受到空前鼓励和支持,创作者的价值观念、人文理想、审美意识等有进一步多元化、多样化的倾向。受文学电子化深刻影响,作家成分、文学形态、文学生产机制和传播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变革。跨文体、超文体“越境”写作盛行。文学语言的自觉、叙述的自觉大为加强。多数文学作品注意反映时代和社会生活,表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下,文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三贴近”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张扬民族化特点,创作主旋律继续高昂,保持了比较健康的发展态势。同时,在新传媒条件下,以余秋雨、易中天、于丹等为代表的文化写作受到追捧。

代表性作家作品如:莫言的《生死疲劳》,刘慈欣的《三体》,格非的“江南三部曲”,陈彦的《主角》,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幻城》,姜戎的《狼图腾》等。主要流派如:类型小说勃兴,包括奇幻、悬疑、侦破、恐怖、新武侠、新言情、无厘头搞笑、动物小说,打工文学、底层叙事、青春文学、“80 后”写作、网络小说、博客、手机文学、科幻文学等,此起彼伏,以读者为导向的文学概念盛行。

改革开放文学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40年文学发展的基本经验

1、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贯彻、落实是文学发展繁荣的思想基础和重要保证。要正确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两创”原则,大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正确处理好政策原则性与灵动性的关系,坚持以正面倡导和引导为主的策略,提倡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坚持宽容和包容的准则,允许并支持多元多样共存的文学生态的不断发展,对文学创作不横加干涉,扶持少数民族文学、青年文学发展。

2、作家评论家比翼齐飞,是文学事业的人才资源,是文学发展的基础,加强和扩大创作队伍建设是文学繁荣的首务。要创造和提供各种条件,帮助作家提高艺术素养、文化学养、品德修养和生活滋养,开拓艺术创作的生活资源、艺术资源和精神资源,积极扶植中青年作家队伍;要综合运用激励机制、扶持机制、工作机制等,推动优秀作品的生产。

3、创新是文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调动创作者的创作激情和热情、能力与活力,推动艺术探索,促进文学创作的思想创新和艺术创新。新时代呼唤新文学,人民呼唤创新的文学。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文学,才能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多变、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

4、要自觉处理好文学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文学大众化与艺术化的关系、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的关系。文学要积极面向读者,适应或驾驭市场,解决好文学市场化、商品化与保持艺术品位的矛盾。

5、文学要不断更新观念,主动适应或利用新媒体和文学电子化,适应文学阅读纸质与电子并存,浅阅读、休闲式阅读、读者主动参与式阅读等大众阅读的新变化新特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

6、文学创作的发展始终都要有效的文学评论相伴随。改革开放以来,文学评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科学健康说理,紧密结合文学创作的实践发展,追踪潮流走向,剖析作家作品,对作家创作、读者审美总体上产生了引导作用和积极影响。我们要继续致力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评判体系,更好、更高效地发挥评论的作用,倡导在场的、及物的、剜烂苹果式的批评,真正发挥文艺评论激浊扬清、褒优贬劣的功能,要区分商业化炒作与严肃学术活动之间的界线,纠正文艺评论的各种不良倾向。

7、生活永远大于文学,鲜活、有生命力的作品大都来自于生活。贴近社会现实和群众生活的作品总是深受大众欢迎和喜爱。要倡导作家更主动地面向现实生活写作,深入群众生活,深入人民的心灵情感世界,更多地描写和表现改革开放时代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二、40年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1、“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优秀作家成长和优秀作品诞生、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是文学最基本的母题,人民群众生活是文学创作惟一的源泉。作家要从时代实际、人民生活中找寻和汲取创作素材题材、内容主题、诗情画意、艺术语言。文学始终要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是文学实现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创作导向。表现和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积极性、能动性的充分调动与发挥,是文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3、文学生态优化是文学发展的必要条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落实,艺术民主思想解放氛围的营建和保持,包容并蓄的文化生态,都为作家创造了充足的创作自由,为文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土壤。

4、中华民族传统文学和文化是文学创作基础性的精神资源和艺术资源,对传统资源必须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文学要注重传承传统,从民族文学、文化传统以及民间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传承中华审美体系。

5、必须坚持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写作,对外来文学、文化必须去糟粕存精髓,洋为中用,根据中国国情和文学创作的实际,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学、文化精华,用以推动中华民族文学的发展进步。

注释:

①参见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②参见季红真:《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

③参见李锐:《厚土》,《自序》,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④参见李锐:《厚土》,《一种自觉》,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⑤参见杜特莱:《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接受与翻译的困难》,2004年6月23日,载于http://www.yhl.sdu.edu.cn。

⑥参见《中国当代文学走入世界》,《人民日报》2012年10月13日03版。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