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摔跤吧!爸爸》中艺术手法的运用

2018-11-14景怀宇

电影文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摔跤吧!爸爸吉塔色调

景怀宇

(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北京 10084;北京联合大学 艺术学院,北京 100101)

2017年5月,一部印度励志影片在中国电影院线横空出世,《摔跤吧!爸爸》瞬间火了。此片一经上映,便在微信朋友圈中引起热议,好评不断。一时间,《摔跤吧!爸爸》竟然把同档期上映的一些美国动作大片“摔”得甘拜下风。有人认为该片在中国成功的原因在于中国与印度在国情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人认为此片的成功得益于媒体的口碑传播,还有人认为它是奥斯卡剧情老套路的一次轮回式的成功……一时间热议不断,众说纷纭。

一部影片能够做到一鸣惊人,到头来终归有其成功的原因。我们姑且撇开这些影片运营与影片宣传的因素不谈,来看看这部电影是如何用几种常见的艺术手法来创造感染力的。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强弱对比

影片一开始,就展现了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已过中年的马哈维亚与比他年轻、高大且强壮很多的一名摔跤手展开了较量。结果身材不高的马哈维亚轻松而漂亮地三次把对手摔倒,在观众惊呼之余,画外音道出了男主角的身份——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隐退多年的前印度摔跤全国冠军,这种强弱对比所造成的反差给观众留下了清晰的印象。

强弱只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是可以转换的,而完成强弱转换的过程正是本片倡导的主题思想——为了梦想不停地奋斗。这种强弱对比手法在影片中可谓无处不在,从始至终地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二)性别对比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呼吁全社会尊重女性的电影。在印度这样的男权社会中,女性从来都是二等公民,因此女性的成功更显可贵。性别对比在影片中对烘托气氛与强化主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片共出现三处明显的性别对比。第一次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吉塔和芭比塔打伤了欺负他们的两个男孩子,这让求子无望的马哈维亚看到了希望,一个崭新的念头就此跳了出来——为什么女孩子就不能培养成摔跤冠军去为国争光呢?从此,女孩们开始在父亲的强迫下开始了摔跤训练。第二次性别对比是马哈维亚拉侄子奥马卡入伙来作女儿们的摔跤陪练,伴随着性别对比,自然而巧妙地表现出了女孩们成长和进步的过程。第三次性别对比是马哈维亚带领女儿参加哈利亚纳省史无前例的女孩同男孩竞技的摔跤比赛,吉塔首次比赛就挑选了最强健的男选手,这场比赛虽未能获胜,却体现出了吉塔不畏强敌的气质与决心。此后,吉塔不断战败各路男选手,一路杀到决赛并获得省冠军。

(三)同时对比

同时对比在影片中虽用的不多,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效果。父亲开始带两个女儿训练,同时也限制了她们的饮食,当小姐妹路过街边看到别的小姑娘在吃曾经是她们最喜爱的油炸美味时,流露出无比羡慕的神情,这里的对比最直接地反衬出了训练的艰苦。

被剪掉头发的小姐妹出现在学校里,短短的头发与其他女孩子长长的辫子再次形成鲜明对比,此时也强化了两姐妹失落的心情。

最重要的同时对比出现在影片后半段——恼羞成怒的吉塔把年迈的父亲摔倒后回到国家队,自负的她已完全鄙弃了父亲的教诲,继续过着散漫的训练生活。而此时的芭比塔依旧严格遵循父亲的指导,在简陋的环境中艰苦而认真地训练着。同一时刻,训练方式与信念的反差暗示了失败的结局。而接下来的结果也是一种同时对比——国家队教练指导的吉塔在国际大赛中连连失利,由父亲一手培养的芭比塔在晋级赛中一路战胜对手,直到获得全国冠军,这种展现吉塔与芭比塔比赛历程的同时对比更有力地说明了马哈维亚才是最优秀的摔跤教练。

(四)影片风格的对比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怀旧基调的电影,电影中讲述的故事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而本片在风格上也有意无意地接近那个年代的电影风格,这与时下流行的好莱坞特技大片在风格上形成很大的反差。

电影视觉特效是新时代电影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为电影视觉表现方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一味地依赖视觉特效来制造表面文章或毫无内容地炫技,都是低劣的电影创作行径。《摔跤吧!爸爸》是以朴实无华的叙事手法表达了内涵深刻的社会问题,而当今的流行娱乐大片却是在用豪华的视觉特效手段展现一些空洞的内容,相比之下,孰优孰劣自见分晓。

二、色彩的应用

(一)用色彩的纯度来标示时代感

《摔跤吧!爸爸》的第一个镜头是从黑白电视的画面开始,随后镜头拉远,自然地进入一种低纯度的黄绿色调。这微微泛黄的画面就像一张张褪色的老照片,印着人们的记忆,这种黄绿色调似乎成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特有的一种视觉记忆。

影片的前半程基本以低纯度、低明度的偏黄色调为主,这种黄暗的调子给人以贫乏和沉闷的感觉,浸泡在这样的色彩气氛中,观众可以更深刻地体验到印度平民生活条件的窘迫和印度民间摔跤手训练条件的恶劣。

发黄的低纯度色调一直持续到接近影片的一半的时候,直到吉塔长大后的样子第一次出现在画面中,色调才出现较明显的转变——在蓝色的背景中,一个穿着印有吉塔名字的红色运动上衣的背影走向赛台。随后出现在镜头中的是父亲马哈维亚、表哥奥马卡和妹妹芭比塔,孩子们都长大了,父亲也变老了。影片此后的画面较之前的画面在色彩纯度都上了一个台阶,色彩纯度的变化暗示了一个旧时代的过去和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二)用色调的明度变化来表现人物心理和烘托现场气氛

《摔跤吧!爸爸》多处利用色调明度的变换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情绪方面的状态。在影片开始不久,马哈维亚回忆年轻时赢得全国冠军的场景时,色调明亮而悦目,当他再回忆起父亲劝说他为了谋生而放弃摔跤事业时,画面立刻转为一种昏暗、凝重的低短调,这种色调所制造出来的压抑的氛围,充分地表现出了主人公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时的痛苦与无奈。

每当马哈维亚看到在自己在墙上悬挂的奖牌和奖状时,也都是采用低对比的昏暗色调,这种色调就像暴风雨来临之前压下来的乌云一样,让的空气凝固、窒息,让人觉得透不过气,借此烘托出马哈维亚壮志未酬的沉闷心情。几次求子未果之后,马哈维亚心情跌到了谷底,面对孤灯,马哈维亚在暗夜中彻底陷入了绝望。这种昏暗的色调携带着令人压抑的气氛,一直持续到女儿打伤男孩事件的出现。刺破这阴沉色调的首先是眼神,女儿们给父亲演示打架经过时流露出的自豪眼神和这出人意料的结果带给父亲惊喜的眼神,马哈维亚从女儿们的身上看到了为国争光的希望。画面渐渐变得明亮起来,马哈维亚的格子衬衫也随之愈加明亮起来。

父亲开始训练女儿们摔跤的过程中,影片采用了深蓝色与嫩绿色交替的色调,用以表现艰苦的训练条件和光明的前途。这种用色调的转换来表现人物心理和烘托现场气氛的方法在《摔跤吧!爸爸》一片中随处可见,而色调转换都是很自然地渗透于剧情之中,细腻、微妙,毫不突兀,这种柔和的处理方式在丰富镜头节奏的同时很好地保证了画面的流畅感。

(三)用色调的冷暖来强化剧情

利用色调的冷暖来强化剧情也是常用的电影色彩表现方法,本片最具有代表性的冷暖色调对比出现在英联邦运动会摔跤决赛的场景中。赛场上的色调是由灯光、场地、运动服等元素所构成的以暖色为主的明亮色调,这与父亲被关的暗冷色调的小黑屋形成强烈的反差,虽然此时的父女俩同处于同一个体育馆中,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天各一方,就好像在无形之中被无限地拉远了时空的距离,全片的剧情冲突激化到了顶点。此时此刻,能够突破这遥远距离的仅存的一丝希望,就是父女心与心之间超越时空的沟通,这是长期以来父亲的教诲在女儿心里的积淀,这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能量,这股力量帮助吉塔在最紧要的关头击败对手获得了冠军。

冷暖色调的反差让喧闹变得更加喧闹,也让寂静显得更加寂静,从而巧妙地勾勒出紧张的气氛,起到了强化剧情的作用。

三、音乐、歌曲与舞蹈的应用

(一)歌舞比例的适当缩减

歌曲与舞蹈向来都是印度电影中的重要元素,至今已发展成为印度电影的一个独特标志。但是与以往印度电影不同的是,为了保持体育运动题材节奏的连贯性,也考虑到进军非印度市场的文化差异因素,《摔跤吧!爸爸》在音乐、歌曲和舞蹈的使用量尽可能地缩减了比例。

本片唯一的一段大型歌舞出现在影片三分之一的位置,这是吉塔的同学苏尼塔结婚的场景,这段歌舞紧紧围绕剧情的需要而设置,而且只持续了两分钟。美妙的旋律、喜庆的色彩、喜庆的人群,一次纵情的载歌载舞让被摔跤训练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小姐妹终于得到一次彻底的放松,这与之前艰苦的训练形成强烈的反差,同时也暗示了不幸的事情即将发生,父亲的勃然大怒也毫无意外地终止了这场狂欢,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却是欢快的婚礼结束之后哭诉的新娘,在小姐妹俩抱怨父亲的冷酷无情时,她却渴望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父亲,能够不顾所有人的反对,顶着世俗与偏见的压力,引导女儿用自己的奋斗改变本已注定的命运,去追求美好的人生。

这段歌舞用得恰到好处,歌曲

Idiot

Banna

(《呆瓜新郎》)伴着欢快的舞蹈,就像在沉闷阴暗的画布上挑上了一笔鲜艳的亮色。而此时的剧情却完全是一个大反转,看似甜蜜的婚礼实际上却是一个女孩悲剧人生的开始,而看上去像魔鬼一样的父亲马哈维亚却是一个神一样的救星,他在全力把女儿拉出火坑。女儿对父亲的情感也随后出现了反转。导演巧妙地利用歌舞场景轻描淡写了原本很难表述的一段剧情,同时点明了影片的主题。

(二)童声歌曲与诙谐的歌词对影片气氛的烘托

除片头曲之外,第一首出现在电影中的插曲是

Haanikaarak

Bapu

(《坏蛋老爸》),这是伴随着姐妹俩第一次早起外出训练时响起的歌,几句清澈美妙的童声清唱直穿观众的心田,唱出了小姐妹反抗父亲的心声。歌曲接下来由清唱转为快节奏的控诉式演唱,诙谐的歌词在抱怨狠心父亲的同时,也充分显现出了小女孩天真调皮的一面。在“苏尼塔婚礼事件”之后,小姐妹重新认识了父亲培养她们的意义。强劲有力的主题曲

Dangal

(《摔跤》)伴随她们开始了新的训练生活,积极和认真代替了消极与逃避,小姐妹从此改头换面,迅速地成长着。吉塔在父亲的要求下参加了同男孩进行角逐的省级摔跤比赛,虽然首次挑战没有成功,但不畏强敌的气质和实战经历让吉塔从此获得了斗志和信心。这之后的一系列比赛画面中,俏皮的说唱乐

Dhaakad

(《女中豪杰》)伴随吉塔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最后赢得冠军。充满律动和跳跃感的画面、节奏轻快的音乐、滑稽的歌词在此已融为一体,这才是富有表现力的视听语言,让人看后大呼过瘾。

四、结 语

电影《摔跤吧!爸爸》在题材、影片结构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并无过人之处,而之所以能够在遍地都是豪华大片的中国电影院线脱颖而出,其原因就在于电影创作者在人物塑造与剧情表现等方面都拿捏得十分精准,艺术手法的运用老道而自然,看似不经意的一些细节处理其实已经做到了极致。

在如今信息繁杂、人心浮躁的时代,“大明星+大制作+大炒作=高票房”似乎已逐渐成为电影成功唯一的范式,而全方位的创新与突破更是成了尚能调动观众胃口的为数不多的切入点。而这部看似平凡的《摔跤吧!爸爸》却能在这样的影视大环境中点燃全世界观众的热情,实在不可小视。以阿米尔·汗为代表的印度电影人在此片中展现出来的艺术功力和“用心做电影”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学习。

猜你喜欢

摔跤吧!爸爸吉塔色调
为了梦想,倾尽全力
湖光水色调
色调会说话
分离色调与色调曲线
《摔跤吧!爸爸》三幕式结构解析
《摔跤吧!爸爸》叙事学解读
“金牌大国”为何没拍出《摔跤吧!爸爸》(聊天室)
In Spring!春之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