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改编及内涵差异
2018-11-14李薇
李 薇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231)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改编自英国著名小说家D.H.劳伦斯的同名小说,获得第32届凯撒奖颁奖的9项提名,最终斩获包括“最佳影片”等五项大奖,讲述了一对中年男女极端的爱恋故事。他们在享受情爱带来无尽愉悦的同时,内心却背负着难以压制的社会道德谴责,最终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这段不伦之恋,以这种形式使他们被社会所唾弃的恋情得到了“永恒”。该部影片并非一部简单的以讲述婚外情为主的言情戏,而是通过对这段婚外情的描述来诠释和思考生与死、爱情以及社会伦理的一部具有深邃思想内涵的影片。对于未到中年的年轻人来讲,电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可能会存在诸多疑惑和不解,但往往能够唤起中年人深埋于内心底层的情感共鸣,当它变成一个世人共同探讨的话题时,留存于大众内心对中年人外遇问题的看法便暴涌出来。
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针对情爱的描写可以用“露骨”一词来形容。但我们从改编电影中似乎完全体会不到任何的淫秽和肮脏,展现出电影对原著内涵的准确把握与高超的改编技巧。
一、电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艺术改编与重构
英国著名小说家D.H.劳伦斯笔下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并非为了探讨“罪”的根源,他对两个主人公婚外情的描写初衷也不是去探讨社会道德伦理,而这却是电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最想揭示和表现的内容。原著中每一章节都使用了大量的文字去深度描绘两人情爱的过程以及在情爱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欢愉感,目的在于引发人们去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理性生活。在电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也在努力地表现情爱,电影镜头中关于情爱场景的布置无一不是唯美的、优雅的,美到甚至让人有些窒息的程度,加上黑白镜头的无数次穿插,对人类的原始冲动刻画得十分鲜活生动。即便如此,我们从影片近乎画意的情爱镜头中也未能体会出原著文本的理念:暂且不谈论影片中对原著文本里D.H.劳伦斯对康丝坦丝性心理刻画的缺失,影片导演帕斯卡尔·费兰更加倾向于将康丝坦丝和帕尔金的情感领向恋爱的方向。在影片中,导演帕斯卡尔·费兰设置了大量两人游玩的镜头,而康丝坦丝丈夫雇人拍摄的捉奸照片却成为久木用于回味两人恋爱的“意念”。小说文本中充斥着的是两人陷入极度情欲状态的大段描写,却很少提及这类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可以说,这是电影在对小说二次创作中进行的一次突破,既达到了表现形式上的“雅”,又极好地传递出原著文本的思想性。
作为原著作者,D.H.劳伦斯曾向反对该书的读者解释:“我为何不惜笔墨、耗费大量的精力去描写男女情爱的场面?因为在我眼中这部分内容是本小说最具难度的地方,稍不留神就成了只谈肉体的文字垃圾,只有对此有着深刻认识并在一定的写作能力支撑下,才可以写出这些场景的美。虽然,我在描写这部分内容时举步维艰,但考虑到男女情爱进入最高境界而充分融合时表现出的那种能够融化万物的力量,我还是坚持将其写得完美。”可见,小说一直在表达的肉体欢愉超越精神克制的思想。电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则完全抛弃了原作者的这一思想。例如,在影片中帕尔金之所以会选择和康丝坦丝在极度的欢愉中终结自己的生命,是因为康丝坦丝深知自己的丈夫不会默许她和帕尔金这段恋情。而在原著中,D.H.劳伦斯的意图并非如此,更多的是偏向于表现世俗婚姻观摧毁了他们两人的爱。原著中,D.H.劳伦斯将康丝坦丝和帕尔金的结合视为神性般的身体与情感的交融,是完全从个人角度出发的、对主人公“出格”行为的赞赏甚至是褒扬。而电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对两个人的不伦情感是以中性评论为主,同时加以社会批判和少许同情色彩。影片完全脱去了原作者对主人公婚外情的“神性外衣”,以悲剧的笔调重新对他们的感情赋予定义,是从社会的宏观角度来看待“中年男女婚外情”的道德和情欲取舍问题的。从个人微观角度到社会宏观角度、从赞赏到中立、从褒扬到批判,这些都是电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在原著改编和重构上的价值选择。
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文本差异与情感梳理
差异性书写是D.H.劳伦斯在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最具特点的写作手法。电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很好地体现出原著的这些差异性特点,不仅高度地还原和刻画出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同时也构建出了原著的思想深度和内涵。影片开篇就对康丝坦丝和帕尔金的差异化角色形象进行铺垫:帕尔金的出场以灰暗背景为主,酒馆一场戏充分显示出他行为的偏执和性格的执拗,只用一场戏就成功塑造出帕尔金这个被残酷社会现实压迫和欺凌的受害者的鲜明形象。为后来解释他苦苦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坚守着自己的人生逻辑和以身殉情进行了良好的铺垫。使他殉情的行为既出乎观众的意料,在细想后又感觉在情理之中。与之相反,康丝坦丝的出场轻松而阳光,嬉笑的欢场气氛衬托出她是一个生活在世俗薄纱下的女子,贪恋人世间庸俗的快乐。随着影片对他们恋情发展的一步步表现,两个人在背景和性格上的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小说文本中两个主人公以第一视角对同一段感情产生了不同的思想变化,影片巧妙地将这种第一视角展现出来。电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不能像原著那样用文字和旁白说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故事情节也使他们不能向别人倾诉,于是影片依靠人物情绪的变化显示他们的内心变化。交往一段时间后,帕尔金的情绪逐渐烦躁和焦虑,无论独处还是与人交往都显得有些暴躁,体现出他对这段感情未来发展结局已经产生了自己的判断。在体现帕尔金情绪变化的时候,影片一步步加深了对他生存环境的交代,使观众逐渐对这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的性格和灵魂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可以说,电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在讲故事方面表现出的稳健和生动与原著相比毫不逊色。电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所构建的社会中,男子出轨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能够被世人默许但并不能公开的现实,成为该片营造的沉闷的社会压力下衍生出的一种解压方式、一种游离于社会道德边缘的意识形态、一种病态却让人难以彻底痛恨的生活体验。对这种情绪的渲染和解释,电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远比原著更加明确和直白,体现了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差异性。
原著中帕尔金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主角,而电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对康丝坦丝着墨更多,描绘尤其生动深入,将一个原本生活在事物表象层面的女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认识准确的女性,并将其性格和灵魂展现得淋漓尽致。原著抛开了社会道德、功利、人情世俗以及理性逻辑的层面来看待两个人之间的不伦恋情,而电影却紧紧抓住了这些要素,从世人和主人公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些涉及三观的内容。小说文本中的康丝坦丝和帕尔金就是在超越世俗爱情观的境界中进行了有意识的选择,他们的这些选择让自己的情感完全逾越了理性的束缚和牵制;而电影中,两个主人公内心对欢愉感和罪恶感两种极端心理取舍所进行的激烈思想争辩是处于不断变化和摇摆中的,他们所谓相互宽慰的话在“旁观者清”的观众眼里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辩解,甚至可以理解为“助纣为虐般的相互打气”。如在一场偷情戏前,康丝坦丝的理性不断积蓄并终于爆发,这时帕尔金对她说的话在观众听来无比荒谬和肉麻,但正是这些话将康丝坦丝的理性全部打消,最终踏上那条不归路。这种情节设计虽然与原著产生了出入,但是在人物情感的表达和故事情节的逻辑上却都更为出彩,也更方便观众理解却批判他们的不伦恋情。
三、《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文本差异的观点认同与升华
D.H.劳伦斯基本上都是从常规社会伦理角度来思考婚外情的,当他动笔开始创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时候并没有经过周密构思,文本中更多表现出的是他个人对两性情感的感悟和理解。虽然这部文学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显得十分缜密,将D.H.劳伦斯对两性、情爱以及人生价值取舍的观点充分地表露了出来,但读者还是很容易就能发现小说文本中的非理性写作逻辑。电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弥补了原著构思周密性不足的缺点,故事的逻辑性更强,对情节的改动更符合现实生活规律。如原著中帕尔金与康丝坦丝的相识显得过于刻意,而电影中两个人的邂逅却自然而真实,且不乏浪漫色彩,无疑是对原著故事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原著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体现出对原著观点的认同。电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在前半部分不惜笔墨地暗示帕尔金既被世俗伦理、逻辑理性以及社会功名等复杂因素严重地牵制着,也被这些世俗的因素所抛弃的境遇。后半段则将他所处这种境遇的矛盾心理明确地展示出来,使之形成电影的主题之一。这样的性格故事线安排令观众理解并接受帕尔金最终用自己的理性设计了一场能够与康丝坦丝共赴“永恒结局”的行为,但同时也被帕尔金的这种行为所深深震撼。对比帕尔金,电影对康丝坦丝的表现更多地放在了她对情感和情爱的无限追求上。这种剧本设定,不但符合原著《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现实,也赋予了电影更多的张力和写实的浪漫主义色彩,将处于残酷现实摧残中的中年男女对至情至爱的渴望表现得更为逼真和透彻,这无疑是电影对原著内涵表达的成功之处。同时,电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对帕尔金和康丝坦丝的差异性表现手法十分讲究整体性的平衡。例如,导演在刻画两人个性的同时,充分关注了人物塑造和情节灵活性的需要。在表现帕尔金理性一面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康丝坦丝至情至性的一面。在刻画康丝坦丝时,也并非将其表现为一个完全的至情至性者,而是将其性格中的理性元素表达得恰如其分。这样的差异性性格更符合现实世界中的人物特征,充分体现出导演对原著人物特点全面细致的理解和高超的电影人物塑造技巧。
从当前改编电影的市场情况来看,大多数导演都缺乏涉及不伦情感题材小说的勇气,也缺乏处理不伦题材小说内在思想的艺术表现能力。更多的改编电影倾向于寻找主题较为轻松的小说作品进行改编,如爱情、青春等清新题材。但是,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对爱情和对情欲的敬畏。这种敬畏隐藏的并非对情欲的轻松与浅薄之解,更是对爱的自由与愿望的深沉期盼与内心抗争。电影是对小说文本的生活化激荡与升华的艺术处理方式,是将小说文本进行音画处理后并可以体现原著思想内涵和艺术造诣的艺术表现形式。从电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对爱、对情欲的描写与文本改编,差异化的艺术处理手法让轻松的爱变得无比深沉和凝重。经过精心加工的电影叙事,从主人公内心的追求与不安切入,对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个人利益进行艺术品读,到最后主人公在攀登幸福与情感追求的顶点上化为理想的消逝,整个叙事过程更富有艺术刻画力和感染力,更能打动观众,使之产生更深刻的思索和感悟。对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重读与深延,让电影既获得了原著的思想精髓,又避开了原著中对情欲过多的描写,使得《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艺术生命力正如主人公火热的内心一样不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