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电影:视觉系统与意识形态
2018-11-14杨子航
杨子航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0)
类型电影在定义上的困难与其复杂性有极大的关系。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建构要素,某个类型所极为依赖的建构要素也许在其他类型中并不重要。类型电影不仅复杂,并且易变——它远不如我们认为的那样稳固。很多时候,我们对类型电影的认识是通过其视觉信息,主要包括人物、场景和人物的活动等。这些视觉信息容易被辨认出来,也令人难忘。但通过视觉信息定义类型无法解释类型电影的易变性。因为所有这些视觉信息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有自己内部的逻辑特征和意识形态动力。而一旦后者发生变化,类型电影的视觉外貌也会随之变化。所以只把握类型电影的视觉外观便无法认识这些内部的运作逻辑,也就无法解释类型电影的易变特性。
本文并不会为类型电影下一个通用的定义,而是尝试将类型电影的视觉系统与其意识形态动力连接起来,从而为我们准确认识类型电影提供一个合理的路径。而一旦这个目标得以达成,我们还能将类型研究放置在一个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这个背景也是我们的研究所无法绕过的领域。
一、视觉系统
类型电影的视觉系统是指类型电影中那些可见的视觉性信息所组成的有机系统。这些可见信息主要包括人物、人物的活动以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我们习惯上称它们为类型元素,分别对应为类型人物、类型情节和类型场景。之所以称这个视觉系统是有机的,是因为其组成元素都被统一在同样的建构逻辑之下,特定的人物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之中,有着特定的活动规律。而视觉系统也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的一部分,这个系统便是类型片所建立的类型社区,这个社区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内涵和运作规律。
(一)人物
类型人物是我们认识整个类型电影的起点,是类型电影视觉系统建构的核心,所有的视觉元素最终都会服务于人物的建构。不同的类型电影的类型人物的个体特征有极大的差异,即便是同一种类型片,其人物特征也会呈现出复杂多样性。这种复杂多样很多时候来自于类型人物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演变——当类型生产的经济体系和社会背景发生改变时,类型人物的形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类型人物的建构需要三类元素:第一类是外观元素,第二类是心理元素,第三类是社会元素。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类型人物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又成为人物活动的基础。
类型人物的外观元素是指类型人物身上所呈现的可见的视觉性母题。包括其生理特征、个人习惯、服饰装扮等,很多时候也包括其所使用的某些道具。不同的类型人物会呈现出不同的外观元素,它们是我们辨别和认识类型时最容易把握和牢记的信息。这些元素向我们呈现出了类型电影最令人难忘的视觉印象。
类型人物的心理元素是指类型人物特有的价值观,包括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对自己的看法等。不同的类型人物有不同的价值观,在一些类型电影中,这种价值观会成为其显著的标签。比如黑色电影中的主角常常无法抵御金钱和女色的诱惑而走入歧途,最终导致自己的毁灭。而与此相反,西部片的主角却有着更为牢固而保守的价值观。
最后,由于类型人物都生活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其建构还需要第三类元素,既社会元素。社会元素是指类型人物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系统所给予他们的社会特征,主要包括社会身份、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其中社会身份是类型人物最为显著的社会特征。社会身份是个人在特定社会位置上所担任的职务。类型人物的职业信息往往是我们认识他们的类型特征的第一个信息,也是其建构的关键环节。通过社会职务,我们能够预测一个类型人物主要的价值观和行动模式,以及他们与环境和其他人物的关系。
多数类型人物都有自己特定的职业信息。西部片由牛仔、警长和军人长期担任主角,黑色电影的主角多是警察、侦探或者保险理赔员。特定的职业决定类型人物的基本行动轨迹。西部片和黑色电影的主要冲突确实均是围绕它们主角的职务建立起来的。主角需要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而对抗力量则阻挠他们的行动。通过艰辛的努力,主角最终赢得了胜利,完成了工作任务,捍卫了职业尊严。当然也会存在主角背离自己的职业定位的情况。黑色电影中的警探经常因女人的诱惑而走上违法的道路,警匪片和黑帮片中也会出现堕落的警察。这时,类型人物的身份特征就呈现出了更为复杂而丰富的内涵。
当然也有一些类型人物并没有职业信息。西部片中的主角不但由警长或者牛仔担任,也会由神秘的独行侠担任。就如《原野奇侠》的主角,影片几乎不提供他的任何社会信息,职业信息也无从谈起。对这种人物,我们可以将其与同类型中那些职业信息明确的人物对比研究。从职业信息明确到模糊甚至空缺,其中的原因往往能揭示类型电影创作的深刻变化。
(二)人物的活动
人物的活动成为类型情节。当我们跟踪人物的活动轨迹时,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便清晰地呈现了出来。类型人物会面临相似的境遇,也会做出相似的选择,从而建立了一套特定的行动模式。关注类型人物的活动轨迹首先需要关注他是谁?他遇到了什么?他做了什么?其结果如何?对这些问题,不同的类型电影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人物的活动往往与人物身份密切相关。许多类型人物有自己特定的职业,而类型电影的行动模式就围绕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任务而建构出来。警匪片的主角多是警察,他们需要追捕罪犯,这是整个警匪片的叙事模式。西部片的主角,无论是牛仔、警长还是军人,其职业任务多是保护移民、守护社区、惩恶扬善等,这也建构了西部片的基本叙事模型。
当然,类型电影的人物活动远比我们以上的总结要复杂得多。如果说那些职业信息明确的类型人物努力实现的是其职业交付的公共任务的话,那么他们也经常需要去完成自己的私人任务,而这种私人任务又往往具有公共任务的特性。比如西部片《七寇伏尸记》中的警长,他追捕的逃犯是杀害自己妻子的凶手。当他完成了这个私人任务时,也同时实现了其职业任务。自然也有很多时候类型人物的行动无关其职业背景,就如希区柯克的悬疑片中的一些主角,他们往往是因为某种巧合而被抛入一种情境之中,被迫走向了不可回头的命运之旅。
(三)人物活动的空间
人物的活动空间构成了类型场景。人物必须在一定的空间中生存,人物的行动也要有展开的空间,特定的人物和其活动必须有相匹配的特定的空间。人物活动的空间是我们全面认识类型电影的视觉系统的重要一环。
人物的活动空间包括社会空间和自然空间。有些类型电影的空间主要为自然环境,典型为西部片和灾难片。而有些类型片主要建构在社会空间之中,比如黑帮片和黑色电影。如果一种类型片的空间信息比较突出,那么它的视觉风格也往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黑色电影便向我们显示了在一种类型片的建构中风格化的空间会起到如何重要的作用。黑色电影的人物多在城市的办公室、街道、酒吧之中活动,加之夜景较多,所以便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暗黑色调的压抑世界。
二、意识形态
如果说人物、人物的活动、人物活动的空间共同组建了类型电影的视觉系统的话,那么意识形态要素便是这个视觉系统的内部动力。意识形态提供了人物的价值观,也决定了其行为模式。而类型电影的空间也会受到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它不但奠定了其功能价值,也决定了其风格倾向。
首先,意识形态要素决定了类型人物的内部素质和行动模式。
类型人物有自己独特的内部素质,包括其对自我的看法和对事物的看法,这些价值观能够将一种类型人物同其他类型人物区分开——即便是在他们的社会身份相同的情况之下,也成为类型人物的行动模式的心理动力。
当关注类型人物的意识形态内涵时,我们会发现类型电影研究的一个新大陆。因为意识形态要素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当意识形态要素发生变化时,类型人物及其活动也会随之变化。作为一个稳定的体系,意识形态要素一旦发生了变化,便是意义生成的时刻。此时我们不仅能够从共时的角度理解类型人物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也能从历时的视角研究他们的历史演变。
其次,意识形态决定了类型场景的视觉外貌。
类型电影的场景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物理空间,这是类型场景的功能性作用。而这个空间最终所呈现的视觉外貌不仅由其功能作用决定,也受到了意识形态要素的重大影响。类型电影的意识形态要素决定了整个类型电影的世界观,也因而决定了其视觉风格,而视觉风格必须由类型场景具体实现。
黑色电影的世界观压抑堕落,体现出一种不可避免的毁灭感,这种意识形态倾向决定它的整体视觉风格,也决定了其场景的设计。黑色电影的场景多发生在夜里,昏暗的酒吧、办公室和城市的街道最为多见,这种暗黑色调和其整体的意识形态要求完美契合。
最后,意识形态将类型片与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结在一起。
类型电影归根结底是人类的创造。类型电影建构所需要的意识形态要素来自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自于社会生活所酝酿的文化风气。如果社会生活和文化风气发生了变化,类型电影的意识形态建构要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将我们引入了电影研究中的文化领域,即认为社会文化会对电影有重大的决定作用。早在克拉考尔的《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一书中,他便深入而且详尽地将德国电影从一战后至希特勒上台为止的这段历史,紧紧地同德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笼罩之下的纳粹党崛起连接,论证了以《卡里加里博士》为代表的德国电影,如何暗示了德国人民心甘情愿地向独裁力量屈服的主题。
而类型片也同那个时期的德国电影一样,受到社会文化思潮的重大影响。后者为类型片提供了基本的意识形态建构要素,决定了类型片的视觉风格和叙事主题,决定了其人物塑造和情节走向。而当社会文化思潮发生变化时,类型片的这些要素也会发生变化。
三、类型社区
托马斯·沙茨在《好莱坞类型电影》中提出了类型社区的概念。尽管没有具体定义这个概念,但是他还是给出了这个概念所必须具备的完整要素,即上文提出的视觉系统和意识形态。想一下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真实社会,这个世界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不仅是可视的,也存在不可视的。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运作规律,任何事物的出现与消亡都有必然性。
类型社区也是如此。在意识形态建构的类型社区中,独特的意识形态要素决定了其独特的视觉系统,反过来亦同——独特的视觉系统形成了独特的意识形态要素。这种有机关系使各个类型社区变得独一无二。在这些社区里,类型人物生活在特定的空间里,从事着特定的活动。所有的元素,无论是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都按照既有的规律运作着。
类型社区和真实的人类社会一样也会发生变迁。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一个万古长青的变动过程,由于建构类型电影的意识形态要素源自于社会生活,因此类型社区也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演变。这种变化不仅是视觉上的,也是意识形态上的。
视觉系统上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那些与当代生活密切相关的类型片中。比如警匪片、黑帮片、家庭伦理故事片等。由于这些电影主要表现当代生活,因而对当代生活的变迁有极强的敏感性。而视觉系统的变化便很难出现在那些表现过往历史的类型片中,比如西部片、历史片等。这些类型片的主要视觉系统已经定型,因此其类型社区也较为稳固。
由于人类在不同的时期对同样的事物的态度会发生改变,这些改变都会影响到类型社区的建构。意识形态上的变化经常发生在那些需要对社会生活做出价值判断的类型片中,像科幻片、西部片等都发生过显著的意识形态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