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反腐题材电视剧叙事策略研究
2018-11-14苗新萍
李 尚 苗新萍
(江苏师范大学 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反腐题材的电视剧曾经红极一时,21世纪初,国产电视剧中的反腐题材受到了观众的追捧,2004年,因反腐题材电视剧的数量泛滥和过度创作,相关监管部门下文整顿,反腐题材电视剧也从此进入了冬眠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人民的名义》等收视率高涨的反腐题材电视剧,该剧在民众中反响强烈,一跃成为“现象级”的文化事件,为反腐题材电视剧重回黄金期开启了道路,也说明反腐题材电视剧只有突破陈规,摆脱程式化的叙事策略和叙事模式,才能避免观众出现审美疲劳,重新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再次迎来发展的春天。本文先剖析了反腐题材电视剧的传统叙事策略,指出了其衰落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以《人民的名义》和《人民的检察官》等电视剧为例,透过收视率的表象,深探其出色的叙事策略,指出突破传统,采取全新的叙事策略才是反腐题材电视剧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反腐题材电视剧的传统叙事策略分析
(一)复制式的情节结构
传统的反腐题材电视剧,几乎都采用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的叙事策略,创作者在使用这种叙事策略编排剧作结构时,往往会使得情节模式陷入固定的困境中,出现复制式的情节模式。从情节模式看,传统的反腐题材电视剧,一般都会在开篇就展现出较为激烈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个冲突,会展开一系列的推动情节,正反两方的势力逐渐浮出水面,并互相牵制;情节进行到中后阶段,为了展现反腐工作的复杂性和艰难,创作者一般都会让反派势力在此时达到高峰,甚至取得暂时的胜利,但是最终都会是正面势力获胜结束整个故事。可以看出,盲目地采用复制式的情节结构这样的叙事策略,会使得剧作的创作处于较为封闭的系统中,剧作最初呈现的矛盾和冲突的解决过早地预示了结局,使得观众失去了新鲜感和观看下去的好奇心。
除了主线情节的一成不变之外,在叙述反腐势力主角的英雄故事时,往往会给其安排工作与家庭双方的压力,让主角牺牲人伦情感追求反腐工作的成就,在世纪初的《当关》《忠诚》等反腐剧中,主角的家庭中妻子不支持丈夫,孩子不懂事,过多地重复出现此类情节,形成了模式化,缺乏艺术创新,味同嚼蜡。
(二)叙事策略中的思维定式影响了质量的提高
传统的国产反腐题材电视剧已经拥有了相对成熟有效的叙事策略,但仍然存在一些思维定式,影响了反腐剧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为一味强调“清官情结”,忽视了对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追求和维护。
在反腐电视剧的叙事文本中,基本都会有一个从头主宰到尾的“清官”作为主角出现,主角可能只是一个级别不高的公务员,但是正义势力一定需要一个高级别的“清官”,例如《国家干部》中的夏忠民,以及其后任命他的更大的清官。高级别的清官角色主宰了反腐斗争的走向,不仅宣扬了反腐势力对清廉正义的追求,也满足了观众痛恨腐败之情的宣泄需求,通过清官来解决问题体现了当前反腐败电视剧叙事文本中的“清官情结”。然而,需要认识到,“清官情结”来源于长久的封建社会形成的“官重民轻”的思想,来源于“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心理结构,寄托了老百姓无奈的希望,清官的作用不仅在于维护普通权益,同时也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在现代民主意识中,讲究人民当家做主,“官”不是来做人民的“主”,而是执行人民的意志,在民主政治制度中,一味强调“清官”在解决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腐败问题中的关键作用,表明了民主意识的倒推,传播的是民本主义的政治文化,有悖于我国“依法治国”的政治方针。一味强调“清官情结”,只能说明创作者对权与法的价值取向不明晰。
(三)反腐题材过度开发传递价值失范
反腐题材的主题是宣扬反腐败斗争的精神,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反腐败题材在电视剧中的过度开发,使得其所传递的价值失范,在价值观塑造上步入了一个误区。
一方面,传统的反腐败电视剧的人物性格塑造,为了使得人物性格复杂化,创作者会将一些主角都不具备的美德赋予反面人物,力度把握不好,会使得反面人物的魅力超过正面人物,纵然会在艺术创造上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失去了对反面人物进行判断的基本准则,向观众传达模糊不清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创作者为了增加电视剧的戏剧性,往往会忽视现实法律逻辑,传递错误的法制理念。在叙事中,为了表现主角的勇敢,往往会让正义的一方越权行事、不顾程序,表现出为了反腐斗争不顾党纪国法的“大无畏”精神,甚至出现公开违反法制的现象。
反腐败电视剧是大众文化和艺术的一种形式,比起其他题材的电视剧,并非纯粹的娱乐消费品,创作者在叙事时,需要参考相关法律法规,不踏破法制底线,力求不犯法律常识的错误,使得作品在真实性和艺术性上保持平衡。
二、反腐题材电视剧叙事策略的突破
2017年,《人民的名义》开播后收视和口碑齐飞,成为现象级的文化事件,也让反腐题材电视剧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这部电视剧的火热,不仅是因为其契合了人民群众对于反腐败斗争的需求心理,更是因为创作者在传统的叙事策略上所做出的突破。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兼顾腐败叙事与剧情叙事,剧本事件选择兼顾时效性与受众性,通过复杂化的人物关系安排构建正确的价值输出体系。
(一)兼顾反腐败叙事与剧情叙事
腐败之所以会成为社会集体关注的热点,主要是因为其推翻了人民追求的公平和正义,以扭曲准则和规范的方式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去满足少数群体或者个人的利益。反腐败叙事近年来在官方主流话语出现的频率大增,《人民的名义的》的制作是官方主流腐败叙事借助电视剧这一大众化艺术展开的成功延伸,编剧周梅森在该剧的剧本创作中兼顾了反腐败叙事和剧情叙事。官方主流话语中所出现的“人民利益”“群众”“为人民服务”等话语不时地出现在该剧中,为该剧宏大的价值输出体系奠定了基础,“反腐上不封顶”“苍蝇老虎一起打”和“打铁还需自身硬”等由腐败叙事话语转化而来的台词也不断出现,成为反腐败叙事和剧情叙事相互连接的桥梁,契合了民间公众话语对于反腐败问题的高度关注。
《人民的名义》在传统的叙事策略上,采取了更为接地气的创作方式,将官方主流话语与民间社会业的叙事语言相互结合,将反腐败斗争中公众话语的立场进行了统一,契合了关于反腐败斗争的强大社会舆论,也将这些社会舆论所关注的焦点和指向融入剧本创作的叙事安排中,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正义和廉洁的期待。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的名义》围绕反腐败斗争展开的叙事安排和所采取的叙事语言,都具有显著的话语公共性,体现了官方与民间关注度和立场上的一致性,相较于传统的反腐败电视剧,这部作品使得腐败叙事的受众面超越了代际、阶层、职业的限制,真正进入了社会公众的讨论中,成为国产反腐败题材电视剧中少有的“现象级”作品。
(二)剧本事件选择兼顾时效性与受众性
2004年以来,虽然反腐败题材电视剧从黄金期走进了冬眠期,但是每年仍然有数部该题材的电视剧播出,唯有《人民的名义》成为“现象级”作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时代背景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该剧的剧本创作在选择主要戏剧事件时兼顾了时效性和受众性,突破了传统叙事策略的程式化。在反腐败题材的电视剧中,各类戏剧实现的取材一般都寄生于社会本身,但需要注重时效性,才能找准受众。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只有聚焦社会生活中现时的、典型的贪腐事件,才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为创作者和受众的交流打开通道,达到艺术创作的重要目的。
《人民的名义》采取了以时效性为剧本事件选择标杆的叙事策略,一系列的戏剧事件都直指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例如房地产开发中的非法拆迁、官商勾结、国有资产的流失、贪官出国外逃等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揭露了国企改制、工人持股和维权等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存在的问题,虽然不再具有时效性,但是仍然具有强大的受众感染力。
(三)通过复杂化的人物关系安排构建正确的价值输出体系
电视剧作为大众艺术,传播范围较广,在进行人物关系安排时,不仅仅要体现出戏剧情节要求的复杂化,更要兼顾正确价值观的传递,尤其是反腐败题材的电视剧,不能一味地追求人物的多面性,忘记了突出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不同于以往的反腐败斗争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没有通过美化反派人物来体现戏剧张力,而是通过结构化和交互式的人物关系安排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场,构建正确的价值输出体系,为叙事提供支持。在此剧的人物性格上,往往都有一个词能够占据主导地位,秉公执法的侯亮平、心系百姓的陈岩石、党性坚定的沙瑞金、权力寻租的祁同伟等性格鲜明的人物,说明了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创作者运用结构化和交互式的叙事策略,通过各个立场鲜明的人物,展现了一系列戏剧行动,塑造了曲线型的故事,将引发观众对腐败问题的反思。
在叙事结构上,《人民的名义》突破了传统反腐败题材电视剧中的叙事陈规,以人物关系为基点展开了多条副线,这些副线情节与主线故事的无缝契合,丰富了叙事安排,展现了作品本身的叙事深度。纵观全剧,可以看到《人民的名义》并未美化反面人物,而是运用层次化和结构化的叙事策略来体现戏剧的吸引力,展现了反腐败题材作品对于创作底线的坚守,构建了正确的价值输出体系。
三、结 语
反腐题材电视剧的价值在于揭露丑恶,抨击罪恶,呼吁健全制度,弘扬社会正义,为社会民众提供精神抚慰,力求引起情感共鸣。尽管在21世纪初,反腐题材的电视剧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其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其具备其他类型的电视剧所不具备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反腐败斗争成为人民关注的政治焦点,传媒工作者更应该结合社会新形势,塑造出更加具备时代感召力的电视剧。对比《人民的名义》与其他反腐败题材的电视剧,可知具有突破性的叙事策略才能够赋予作品本身文化品质,体现其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对民众产生情感观众,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其他类型电视剧相似,反腐题材电视剧只有运用有效的叙事安排、事件选择和人物关系构建,才能够生成真正表达文化意图的叙事文本,塑造文化身份,表达文化主张,完成时代所赋予传媒工作者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