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下的现代性审视

2018-11-14赵荣锋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宝山200444

新生代 2018年12期
关键词:现代性马克思发展

赵荣锋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宝山 200444

现代性具有丰富的内涵,揭示它的本质,梳理它的表现形态,对于我们认识现代性这一问题具有学理上的意义。尤其是我国学者关于现代性的研究,与西方话语中的现代性,其历史嬗变的轨迹,是两种不同的路径在肯定现代性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在各种批判理论重构现代性。尤其是要清楚的认识,现代性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进行认识和阐释的方法论。在新时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如何推动现代化建设”这一问题导向,对于我们揭示中国现代性的本质,认识并解决中国现代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侧重于从2000年到2017年,我国学者关于现代性研究的文献检索,对我们认识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线索,对解决中国当前现代性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启示。

一、现代性溯源探析

(一)现代性的出现及其内涵

按照历史学家汤因比的看法,现代性社会诞生于1487年,一直紧随与中世纪而来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它是与古代社会相区别的重大历史进步。关于现代性的定义,也一直存在着诸多的争议。目前国内学界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现代性,用来在总体上反思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即现代社会)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及其蕴含的思想观念,并寻求发展再生之路的一个核心概念。第二种观点把现代性定义为一种时代精神,现代性表征了一种与传统相互区别的,以变动不居为特征时代精神。美国学者华勒斯坦,认为现代性就有两重含义,一为技术现代性,二为人类自我解放的现代性。从现代社会的特征出发,把科技和人的理性作为探讨的基本立足点。

现代性,在不同的视域里,俨然已经把它看做是一种社会结构的转型。它不仅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也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关于社会、政治、文化等整个系统要素的变化与发展,所形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二)现代性的起源问题

现代性的起源。存在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现代性发源于社会的“世俗化”进程,社会“世俗化”可以表现为市场化、资本化、物化,有别于中世纪以前的社会形态特征。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性的最终根源时现代生产,它构成了现代性起源的决定要素,表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形态”:即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一般要经历由“人的依赖”到“物的依赖基础上个人的独立”,再走向“自由个性”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现代性就是在批判、超越“人的依赖”的历史进程中,逻辑必然生长出来的,它起源于人对“人的依赖”的超越且成为独立主体的历史必然性。现代性问题、现在化问题、现代化国家问题基本上是同一个问题,都是源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是启蒙的结果和启蒙思想的践行。

现代性的起源,与社会化的大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人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所形成的一种关系为缔结条件。它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它的发展也要遵循一定的社会发展规律,代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也是遵循“资本逻辑”发展的重要线索。

(三)现代性的表现

现代性,是指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社的根本特质,是对现代化的“本质”、“特性”的概括和表达。从本体论上揭示了现代性的本质问题,而现代性表达的是一种“发展”、“进步”和“文明”的走向。这是现代性的整体样貌,所呈现出来的基本趋势。现在性的本质即“特定历史发展阶段”是一元的,其现代性表现和实现形式是多元的。

从不同的视角,现代性也呈现出多种样态。首先从经济、社会和政治三维结构中体现的现代性,表现出三种不同维度。经济维度主要是指市场化的大生产,工业化的巨大进步,形成的工业文明,物化是其基本特征;社会维度则以市场化利益导向,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引发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异化”带有功利性的交往方式和物化的生存方式,功利化和工具化是其基本特征;政治维度上,基于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而为市场经济提供平等竞争环境、注重民众社会参与和法治的国家治理方式。

其次,现代性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其主要表现为“权利、能力、理性、自由”的主体精神、批判精神、理性精神和启蒙精神。

再次,现代性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次三个方面。在物质层面的体现工业化的大生产,物质极大丰富,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整个现代社会。在制度层面的体现,主要是与物质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相应的,与社会文明进步相对接的社会制度和法治的健全。在观念层次上的体现

自由、平等、个性、人权、民主等现代意识。

二、马克思视域下的“现代性问题”

(一)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认知

特里.伊格尔顿说“很难看出马克思主义竟然会是在现代性不死的情况下死亡,只是后现代主义的期望。如果说现代性确实已经结束,那么马克思主义也就非常可能随之而被废除。但是我们仍然在现代矛盾里挣扎,这些矛盾得到解决之前,现在进就不会结束。”马克思对现代性采取了辩证否定的立场。建构一种具有反思精神的现代型,这才是马克思批判现代性的价值指向。

(二)马克思现代性的批判的主题

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的“资本显现”是现代性的状况。“理性”与“资本”是马克思所生活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两大支柱。正是由于资本与形而上学的“共谋”的这种双重的经纬,方始成为一种现实性的力量。就像这种力量,一方面来自于资本无止境地推动一下,它也来自于现代形而上学无止境的谋划。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资产阶级社会的三大拜物教—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现代性的实质是“个人受抽象统治”。有学者认为,“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而马克思哲学的终生目标就是瓦解资本的逻辑,推翻奴役人的一切关系,变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为人的独立性和个性,最终促使人的本性的复归,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的过程中,不仅对形而上学的理性进行强烈的批判,肯定了人和人的主体性地位。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一种资本现代性批判,它揭示了现代性批判的本质。毫无疑问,理性与资本之辨,是人们正确认识现代性的两个重要方面,都不可忽视。“理性”与“资本”构成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两大主题。

(三)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性

马克思在对现代性进行审视的过程中,对现代性是抱着一种辩证否定的态度去认识,运用及其敏锐的视角和“武器”对现代性进行深刻剖析。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马克思对现代性重构的一种。在认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同时,不可将马克思对现代性的重构,两者割裂对立起来。这种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方法论。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世界的发展局势,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所作出新的正确的阐释,以及对它进行批判和建构,使得现代性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三、中国现代性问题审视

(一)中国现代性问题剖析

提起中国,首先应该是现代化建设,那么,现代性与现代化最基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侧重于“质”,而后者则侧重于“量”。“质”与“量”相互影响,不可或缺。中国现代性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受“人身依附关系”的影响,二是受物的依赖的影响。首先是受“人身依附关系”的影响,社会风气与“人情社会”紧密相连,重视“德”,而轻视“法”,导致权力与资本积累相挂钩,法制建设不健全,进而导致物欲横流,贪欲膨胀和精神懈怠。二是受物的依赖的影响,形成了“物化生存大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权利大于义务”,“能力大于道德”,“工具理性大于价值理性”等错误意识。

(二)中国现代性的表征

中国现代性的特点最主要是其的复杂性、多样性、差异性。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是有三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中国传统观念和体制的保守型、中国近代以来的特殊历史进程、中国广大的地域及其政策原因,所造成的社会发展不平衡。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表现。一是资本的逻辑通信与经济活动,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二是消费主义盛行。三是环境资源危机加重。中国现代性所面临的问题,与西方现代性面临的问题。既有相似,又有不同。这就要求在认识中国现代性问题上。既要借鉴批判西方现代性,也要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进行中国现代化建设。

(三)中国在对“现代性”问题的探索及其建构

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核心,就是基于社会结构转型,而逐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市场力量成长和个人独立的协调统一。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致力于“彰显”现代性。面对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国集中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使自身得以独立发展,以开拓进取的精神,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获得的与苏联模式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理论总结。扩大开放水平,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反思现代性。科学发展观是对过去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深刻反思。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与科学发展的工具理性相结合,认为只有全面发展才能促进可持续,协调发展才能统筹全局工作,这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引导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彰显现代性的积极方面,又反思和超越我国现代性过程中的负面效应和影响。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是建立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指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为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提出了作了清晰的理论指导。

中国现代性的构建,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必须坚持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地位。尤其是要看到中国新的历史正位处于一个新时代,新时代所面临的问题,新时代所要达到的目标。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国现代性的发展。

猜你喜欢

现代性马克思发展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复魅与拯救:库切“耶稣三部曲”的现代性危机和后世俗希望
马克思像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牛仔少年的孤独:论《骏马》中现代性对西部空间的争夺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