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凭风雨, 我自摇曳

2018-11-14段雨

莫愁 2018年28期
关键词:安德森白人黑人

文段雨

玛丽安·安德森(1897-1993年),美国黑人女低音歌唱家,民权活动家。

1935年,美国纽约市政音乐厅,一位个子高挑的黑人妇女正在演唱,大厅里回荡着深沉纯净、浑厚有力的歌声。台下的观众有白人,也有黑人,双眼紧闭,屏息聆听。歌唱完了,一阵沉默后,掌声雷动。人们纷纷喊着她的名字:玛丽安·安德森。

“音乐是抵抗种族仇恨最好的武器”。她成功了,尽管这条路布满荆棘。

1897年,安德森出生于费城贫民区,因父母热心教务,她6岁就在黑人教堂的唱诗班唱歌,出众的歌喉引人注目。她10岁时,父亲去世,为了挣钱养家,在教堂唱灵歌成为她的工作。对唱歌的热爱,让安德森即使是在贫苦中,也对生活充满热爱。

几年后,教会视她为骄傲,决定资助她学习音乐。然而,在音乐学校门口,一个白人妇女冲她喊:“走开,我们这里不收黑人!”安德森非常震惊:“我无法理解一个在音乐喜乐环境里的人,内心怎么可以没有与之相配的美感呢!我的肤色是不同,但这不等于我的感情也是不同的。”

被学校拒绝后,朋友带她去见了费城著名的声乐老师朱塞佩·波提。波提让她先唱首歌。一首《深深的河》唱完,波提眼里满含泪水:“你可以马上开始训练,我只需要陪你两年,以后你愿意去哪里,为谁唱都可以。”

学习中,安德森爱上了欧洲歌剧,但她并不能以此谋生,因为黑人歌手不允许参加美国白人歌剧团。音乐厅不欢迎她。她的黑人灵歌和古典音乐,收获的全是尖锐的批评。到南方演出时,白人旅馆也拒绝她入住。她一度消沉,在母亲鼓励下才振作起来。

“我要唱下去,我要创造完美”,1925年,在纽约爱乐乐团举办的声乐比赛中,安德森荣获第一名,得到了去欧洲学习的机会。“我感觉在欧洲受到了欢迎,他们根据我作为一个人和一名艺术家所应有的品质来评判我,而不是别的什么。”应邀到瑞典演出时,一位钢琴家称:“她的声音非常有穿透力,就像来自地球深处一样。”意大利指挥大师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赞叹她为“百年一遇”,芬兰音乐家让·西贝柳斯特意请她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芦苇轻轻摆动》。

大师们的评论让安德森闻名于世,美国终于接纳了她。在密西西比州举办演唱会时,她邀请观众一起唱,黑人白人全都站起来了。当地报纸如此描述:“有时,人类的精神超越了自身,超越了种族偏见。”

战胜偏见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安德森想在宪法大厅举办音乐会,遭到美国革命女儿会的反对:“黑人歌手不能在宪法大厅演出!”事情引起轰动,当时的总统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愤而退出女儿会。在她帮助下,1939年复活节,安德森在华盛顿林肯纪念馆旁举办了露天音乐会,观众多达7.5万人。

“到处都是人,一眼望不到头,人群中传出一浪接一浪的欢呼声,我不断告诫自己,能否冲破偏见的藩篱在此一举。”身穿橙色上衣、黑色天鹅绒裙,安德森紧张地站在台阶上。从开场的《美国颂歌》到收场的《我的烦恼谁也不知道》,观众如痴如醉,全场沸腾。

此后,美国革命女儿会公开道歉,安德森接到了白宫的邀请。1955年,她成为第一位登上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舞台的黑人,为黑人歌唱家成为歌剧演员奠定了基础。安德森获得了包括“总统自由勋章”“格莱美终身成就奖”在内的无数荣誉和表彰。她还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任职,为有色人种争取权利。

1993年,安德森去世。她的人生就像芦苇,任凭风雨,我自摇曳,优美而坚韧。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评价说:“安德森的大师地位,不仅因为她独特的嗓音,更因为她实现了表达权利的方式。”

猜你喜欢

安德森白人黑人
电影界的“强迫症之王”——韦斯·安德森
美国白人内部“三六九等”的鄙视链(观察家)
高中生写100遍“黑人的命也是命”
好兄弟,别哭,我没事
“捉与放”背后的法与情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关于白人的黑色幽默